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生之大总统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那少女正是二十岁的荣寿公主,兔唇,双眼暗淡无光,有点老相,看起来就像三十岁的村姑,脸上遗传了他爹恭亲王的阴郁。她长得实在对不起公主这称号,更对不起她长相英俊的爹,要是搞个历代公主外貌排行榜,估计她能进后三十名。长得丑不是她的错,但脾气臭就是她的问题了,她17岁守了活寡,性格怪异,经常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除了在慈禧面前表现得沉静,在别人面前一向骄横跋扈。有一次朝中一位锡尚书的车队与她的车队相遇;顶马没控制住,冲撞了公主的车队,她便命人将尚书的车夫等人关押,直到锡尚书战战兢兢地到轿前叩头请罪才罢休。

此时,头顶的一轮昏月;荣寿公主在温泉里抚摸着20岁的身体,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就守了活寡,别人表面上都对她恭恭敬敬,实际上是畏而远之,内心生出一种莫名的孤独感。

突然,水中冒出了宋骁飞,虽然长得还不错,腹部诱人的六块腹肌让人忍不住摸上一把,她像见了鬼似的准备大叫,宋骁飞赶紧游过去,捂住她的嘴巴,荣寿公主反抗,宋骁飞心一急,便将她扑进了水里,哎,两人都没穿衣服,在水中又是一番缠斗。

当奉荣禄之命追捕宋骁飞的骑兵追到林中,护卫公主的旗官喝止:“你们好大的胆子,胆敢惊扰公主!”

荣禄手下领头的军官说:“大人,卑职不敢,只是今日我们奉命捉拿要犯,荣总管说了,如果找不到逃犯,我们就提头回去见他。”

没人知道宋骁飞怎么征服了荣寿公主,此处暂时省略一万字,原因你懂的。荣寿公主听见岸上的吵闹,穿好衣服,走过去横眉瞪眼,抽出一个侍卫的腰刀,一刀把荣禄手下领头的军官左胳膊给砍掉了。那军官的断臂鲜血直流,昏死过去。荣禄其他手下吓了一跳,赶忙抬着军官撤回大营复命。

七天后,宋骁飞回到了北京城,走到文化街的袁府,还赶上了家里的午饭。叔父袁保龄见到宋骁飞,大为光火,马上质问他这段时间到哪里去了,宋骁飞想了想,吞吞吐吐道:“侄儿想念南京的朋友和故地,一时贪玩,和他们去了玄武湖、雨花台、秦淮河闲逛,玩耍了一段时间,自愿受罚,还望叔父见谅。”

在狩猎的草原上,同治皇帝高烧不退,昏迷不醒,驸马景寿很快被慈禧找了一个借口,解除了神机营的领导职务。而刘铭传,虽然同治皇帝昏迷不是他的错,但因慈安太后和帝师李鸿藻的阻挠,并没有受到慈禧太后的加封,跟他演习的五千淮兵还成了待罪之人。他又气又恼,感觉自己又被李鸿章摆了一道,就像当年李鸿章拍着胸脯保荐他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一样,心灰意冷,拿着李鸿章馈赠的银两,回家乡肥西大建庄园,就是今天六安麻埠的刘新圩。李鸿章密信告诉他,让他先在老家休养三个月,有合适机会慈禧太后自然不会亏待他。

那年狩猎结束后,同治皇帝回宫,病情也没有好转,先是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后来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到了第四天,就拉不出屎来。加上长期郁闷,精神萎靡,免疫力越来越差,到了十二月,就染上了天花。

天花在当时西医发达的欧洲,也是疑难杂症,1870年法国流行的天花袭击了德国和法国的部队,身强力壮的德军一下子就死了两万多人。太医们轮番开药都没啥用,同治皇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先是唇腮硬肿,牙龈黑糜,后来舌干口臭,大便黑粘,开始便血。19岁那年,也就是1875年1月,同治皇帝还没活明白,死期已近,大清王朝又到了必须确定谁来继承皇位的重要时刻。

第二十章 皇位之争

皇位继承,在哪个王朝从来都是天大的事。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座位问题,会涉及到皇帝他爹、皇帝他妈、皇帝他老婆、皇帝他叔、皇帝他老师等人的政治待遇问题,还涉及各王公大臣,谁要是在这时含糊一阵子,肯定影响仕途一辈子,搞不好还要掉脑袋。如果你只是个没选票的屁民,那就关系不大。

所以,袁保恒当时接到李鸿章的亲笔书信,说同治皇帝病危,就急匆匆赶回了京师。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也赶紧安顿好前防部队,快马加鞭回京城。

清朝的皇位继承,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其制度承大明,最开始是“嫡长制”,即在所有皇子中,由皇后所生的皇长子继承,皇太极就是一例。到了康熙年间,他太能干,皇子众多,太子数度废立,九龙争位,兄弟相残,最后四阿哥胤禛登位,也就是雍正皇帝,他觉得“立贤制”比较好,不然像他一样文武双全的皇子当不了皇帝就太可惜了。于是清朝的皇位在“嫡长制”的基础上增设“立贤制”:即在诸皇子中,由皇帝选贤者,留遗诏在正大光明匾后。

同治皇帝没有子女,就不存在立长或立贤的纠结,按父死子继的正统原则,奕、载、溥辈排下去,入继大统的应该是“溥”字辈。最正统的继位人选,是道光皇帝长子奕纬的长孙溥伦,一帮清流大臣和宗室鼎力支持,手握重兵的左宗棠也被拉拢。

朝中很多大臣也料定两宫太后会支持溥伦,因为溥伦当时还是在吃奶的婴儿,这样两宫太后仍可长时间垂帘听政,但奇怪的是,慈禧和慈安太后并没有急于表态,只是让大臣们提出皇位的人选。于是朝中有传言说,两宫太后在等怀胎的阿鲁特氏皇后产子,更有流言说,恭亲王将要自己当皇帝。

恭亲王奕訢听到他想当皇帝的谣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联合醇亲王奕譞提名了他的二儿子载滢,兄终弟即也符合大清皇位的继承规则。载滢此时十四岁,早就过继给了他的叔叔,也就是恭亲王八弟、钟郡王奕詥,他死后无子。恭亲王虽然被剥夺了议政王的头衔,但此时掌管着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臣,是大清的三号人物,又有醇亲王和西洋公使们的支持,载滢很快也成了朝中大臣热议的皇位继承人。

同治皇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作为淮系集团的政治领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到了不表态不行的地步。但这时,两宫太后还是没有表态,连一向很会站队的李鸿章也糊涂了,他连日召集亲信私下商议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但没人能理出个头绪来,可如果盲目表态,一旦站错队,后果将很严重。

那日袁保恒参加完李府的秘密会议,回到家中吃晚饭,愁眉不展,宋骁飞问:“莫不是宫里出了什么大事?侄儿最近常去附近的裕泰茶馆喝茶,听几个旗人说当今皇上染了天花,命不久矣。”

文化街附近的裕泰茶馆,是一家百年老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两层清阁楼,外面有一铜像,一位掌柜模样的人戴黑色瓜皮帽,弯腰作揖,恭迎四方来客,里面方桌木椅,陈设雅洁。在晚清,上至达官贵人,下及三教九流,闲下来总会去茶馆坐坐,议论国是,八卦娱乐,所以茶馆也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裕泰茶馆附近住的都是官宦人家,信息含量比一般的茶馆都要高。

但宋骁飞说皇上“命不久矣”,这话在封建社会是不忠,袁保恒皱眉道:“小孩子家,不要乱说话。”

“这事坊间多有传闻,朝中人心浮动,为册立新君的事争吵。”宋骁飞说,“我想你今日愁眉不展,大概也和此有关。侄儿已猜到谁会继承大位,或许对叔父的仕途有所帮助。”

袁保恒道:“啊?你知道谁将继承大位?两宫太后迟迟不肯表态,中堂大人都为此烦恼呢。”

宋骁飞说:“两宫太后迟迟不表态,我想她们心中必然已经有了人选,只是现在在做准备工作。”

袁保恒看宋骁飞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便放下碗筷,把他叫到书房私聊。关好门窗,袁保恒说:“你说说看,会是郡王奕纬的长孙溥伦吗?”

宋骁飞说:“不会,溥伦有皇帝的命,但没有当皇帝的运气。”

“为什么?”

“慈禧太后首先就会反对。一来溥伦的爹载治不是道光长子奕纬的亲儿子,是过继而来,血缘关系较远。另外,一旦溥伦继位,皇后阿鲁特氏就会上位,成为皇太后,慈禧和慈安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而皇帝年幼,一般是由皇太后垂帘听政,叔父你听说过哪朝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吗?”

“有道理。那载滢有希望吗?”

“不可能,他的年纪太大,已经14岁,快到了亲政的年龄,而且,他的生父是恭亲王,他们父子要是联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日子就不会太长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