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透视布什:全面了解美国政治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大会没有对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而代之以一项措辞简短的主席声明,将此议题列入下一届大会审议。这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一名出席会议的阿拉伯国家代表说,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9月12日通过的要求伊朗限期公开其核计划的决议同样也适用于中东“其他国家”,他认为,以色列不是为和平目的利用核能源。此前,阿拉伯国家多次批评西方国家在核不扩散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对以色列的核武器计划保持沉默。但以色列似乎却不肯“沉默”,它不仅指责伊朗的核计划对世界构成了威胁,还扬言,如果伊朗执意发展核武器便对其进行打击。(法新社华盛顿,2003年9月28日电。)  而在另一边,以色列政权却强调说,生产核武器对以色列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以色列从未公开宣称自己是核大国,但在某种程度上,以色列却可能是除五大国之外最具实力的核国家。据悉,以色列不仅有200个核装置,其钚的积存量超过了五大国之外其他核国家的总和;而美国一位军事学家的研究表明,早在1977年以色列政权就拥有400枚核弹头了。最新的消息是,以色列通过改进美国提供的巡航导弹,已制造出可以携带核弹头并从潜艇发射的导弹,从而使以色列这一中东地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具备从陆地、空中和水下对敌国发动核打击的能力。(《洛杉矶时报》,2003年10月11日。)  事实上,IAEA也担心,以色列在美国默许的情况下,不断秘密充实核武库、改进核武器性能的做法必将刺激阿拉伯国家也寻求获得核武器,从而可能会使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大为加剧,为未来冲突留下隐患。  隐患似乎也并不限于中东地区。在巴拉迪看来,如果以继续保持核国家与非核国家之间的不对称状态为前提,那么任何集体安全体系都不会长久。正如堪培拉委员会几年前所言:“任何国家拥有核武器都是其他国家获取它们的持久动力。”国际安全的新构想应该是废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合法性,从而努力消除这种不对称状态,同时它还必须涵盖一切必要内容,保证所有赞成这一新体系的国家都处于这把安全“保护伞”之下。(《华盛顿邮报》,2003年4月23日。)  这意味着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要废除已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问题是,美国会像要求别国一样要求自己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卡扎菲的“礼物”(1)

在成功进军巴格达之后,鹰派暗示要对叙利亚和伊朗实施打击,虽然最终被白宫否定,但在客观上还是达到了威慑叙利亚等国的目的。此后,叙利亚和伊朗等国都表现出缓和对美关系的愿望,伊朗更是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要求,而原本就希望从“黑名单”上“退役”的苏丹和利比亚则进一步加大了与美协作的力度。  利比亚的“识时务”之举最令布什开心。2003年12月19日,继做出为“洛克比空难”支付27亿美元赔偿的“大手笔”后,利比亚宣布中止该国所有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部署远程导弹的计划和努力。这给了布什政府以积极的启示,使之更加相信震慑战略的重要意义。  在美国的战略家和布什本人看来,通过实施震慑可以影响敌手的意志、认知与判断,这不仅具有战术意义,也有战略意义。在伊拉克战争中,这种威慑可以削弱甚至瓦解伊拉克军队及其领导人的抵抗意志,而在伊拉克战争之外,则具有“杀一儆百”的功效。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布什借利比亚之题发挥道,“我希望其它国家领导人能够从利比亚今天的声明中找到自己的榜样。领导人一旦做出明智和负责任的选择,就会符合自己国家人民的利益,同时也符合所有国家的安全利益”。他提醒那些试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如果不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就将面临不受欢迎的后果;反之,就能够和美国及其它自由国家建立起良好关系。在此之前,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落入美军之手。  就在大家还在争论萨达姆被捕到底有多大的政治意义时,利比亚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消息不免使人产生诸多联想:卡扎菲是不是真的如联合国 前首席武器核查员布利克斯所言被伊拉克发生的事情吓坏了?布什政府的“阻吓”战略是否真的产生了效果?谁会是下一个“主动和解”者?  前一个疑问已经得到卡扎菲本人的确认。在一次专访中,卡扎菲承认,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的确对他产生了影响,尽管他同时强调,这么做的原因是想让事态的焦点集中在“积极的一面”。人们注意到,正是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之际,卡扎菲的代表请求英国充当中间人,安排利比亚与美国就其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进行谈判;也正是在萨达姆被捕之后,卡扎菲宣布了这一惊人的带有巨大退让与和解特征的决定,尽管这似乎只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  显然,即便不是开始,但伊拉克发生的事情也还是加速了利比亚对美关系或对西方关系的调整步伐。为了重返国际社会,几年来,卡扎菲一直在有意识地改变过去的政策,试探着与美国改善关系,在“9·11”事件发生后,卡扎菲在阿拉伯世界中率先谴责了“9·11”恐怖袭击,并向美国提供有关“基地”组织的情报,从而避免了出现在“邪恶轴心国”的名单上。  而在美英联军开始向伊拉克边境集结时,卡扎菲更是宣布,“利比亚以前是‘流氓国家’,但现在不是了”。  

卡扎菲的“礼物”(2)

最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4月15日,当伊拉克战事大局已定时,利比亚惊人地宣布要以27亿美元的天价彻底了结洛克比空难,而此时距美国空袭利比亚整整17年。在那以后,利比亚与美国的主动和解的步伐迅速加快了,卡扎菲还打破常规,请美国记者到自己家中采访,并说自己和美国其实没有大的问题,可以成为盟友。在萨达姆被捕这个令人产生联想的时刻宣布惊人的决定之后,卡扎菲甚至现身说法,以近乎布什的口吻呼吁其他拥有秘密核项目的国家以利比亚为榜样,向国际核查机构开绿灯,“学利比亚的样,从而避免任何悲剧降临到自己人民头上”。  这显然是华盛顿所希望听到的言辞。在展示了一个与美国“顽抗到底”的国家领导人被捕后的窘境后,美国人很愿意看到另一个“敌人”主动“放下武器”,在称赞卡扎菲此举是“明智而负责的决定”之余,布什也没忘记强调利比亚将因此赢得国际尊重及“长足进步的美、利关系”。换句话说,利比亚如果继续表现良好的话,不排除出离“黑名单”的可能。不过,与利比亚“在没有带来任何地区利益的情况下浪费了一张可以向美国施压的王牌”。不同的是,美国人还是居高临下地留下了很多谈判的砝码。  对美国来说,增强政策的可信性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说,“阻吓”是为影响潜在的对手不要企图寻求未来某种可能的能力并要保持克制以避免与美国军队进行竞争,这也决定了伊拉克战争所具有的丰富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通过清楚表明任何长期恶意性的行为将被美国所挫败,从而使明显的和潜在的对手改变策略,放弃与美国对抗的努力。在伊拉克战争之后,这种“冲击波”甚至影响到美国的一些不安分的盟国的对美态度,经过短暂的“冷战”,一些国家不久便含蓄地向华盛顿伸出了橄榄枝。  在人们批评布什的牛仔作风之余,也不得不承认,布什的说干就干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可信性”。在宣称“威胁越大,不采取行动的危险性就越大——预先采取自卫 行动的迫切性就越大,哪怕敌人发动袭击的时间和地点仍不明确也要采取行动”之际,布什没有忘记通过实际行动兑现“诺言”(让萨达姆离开巴格达东躲西藏并无处藏身),以表明美国军队已“强大到足以劝止潜在的敌人扩充军备,妄图超越美国的实力或与之匹敌”,并引发世界范围内从恐惧到绝望等各种不同的反应。利比亚的表现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但也许并不出乎布什的意料。此前,伊朗已经在原有立场上大幅度地后退了,并且在2003年12月18日签署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附加议定书,同意接受包括突然进行核查在内的广泛且有强制性的核查。  不过,圣诞之前的一连串惊喜并不意味着布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尽管阻吓战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它并不足以全方位地增强美国对外政策的可信性。无论是在对利比亚制裁上给予松绑,还是在伊拉克实现和平与繁荣的诺言,美国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利比亚的“榜样”意义不可低估但同样也不可高估。  更重要的是,在阻吓更多的国家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同时,美国必须努力避免非国家行为体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避免恐怖组织用普通的武器造成频繁而血淋淋的伤害。用前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的话说,“我们已经杀死了一条龙,但是我们现在却生活在充满各种毒蛇的丛林之中。从很多方面来看,抓住一条龙要容易得多”。在捕获穷途末路的萨达姆并压服卡扎菲“主动和解”之后,对美国的阻吓战略更严格意义上的考验似乎才刚刚开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论持久战”

其实早在“9·11”事件发生后不久,拉姆斯菲尔德就曾发表文章指出,反恐战争不是一场针对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宗教或一个国家的战争,“我们的敌人是一个全球恐怖主义组织网和支持它们的国家,它们企图剥夺自由的人民按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的机会。尽管我们可能对那些支持恐怖主义的政府采取军事行动,但我们也寻求同那些被这类政府镇压的人民结成联盟”。(《纽约时报》,2001年9月27日。)  这段话后来多次被布什及其部属引用。  拉姆斯菲尔德的论断包含着美国反恐战略的几点重要认识:反恐战争的超国家性(或曰无边界战争)、持久性(敌人遍布全球)、正义性(为自由而战),需要联盟并且暗含政权更迭的可能性。这些在“9·11”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逐渐成型,并最终成为一种国家战略。  毫无疑问,全球反恐怖之战将是长期而艰苦的。由于恐怖组织几乎遍布各大洲,存在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为了一个个地将恐怖主义分子绳之以法,将恐怖网络瓦解,美国及其盟友必须抱有长期“战斗”的准备。就连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也认为,反恐“很可能持续一段长时期,有可能就如冷战一样延续很长时期”。  2003年9月11日。负责本土军事防御的美军北方总部司令拉尔夫·艾伯哈特也在此后说了相似的话,认为赢得反恐战争的胜利与赢得冷战同等重要,冷战持续了数十年,而不是几年的时间,反恐战争也是同样。换句话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反恐牌”将会长期打下去,无论是共和党政府还是民主党政府。  由于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战略致力于把仗打到恐怖主义分子的所在之处,也就意味着先发制人乃至政权更迭的“战争”将很难止步于巴格达。用《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里的话说,就是“运用我们国家的一切力量和一切国际影响打击恐怖网络;削弱他们的通讯和协调能力;把他们孤立起来,不使其有结盟机会或彼此勾结;预先识破并粉碎他们的攻击阴谋”。  请注意这其中的“预先识破并粉碎”,也请注意这个战略出台的时间(磨刀霍霍向伊拉克之际)。另一段文字中,布什政府这样表达着决心和“勇气”:“在这场抗击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美国将始终力求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在必要时,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单独行动,行使我们的自卫权利,包括先发制人地攻击恐怖主义分子,防止他们伤害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国家。”在这个战略出台后,萨达姆政权看上去已经在劫难逃了。  反恐与防扩散不仅成为了布什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内容,而且像左右手一样互为助力。为了在较长的时期内,确保新的“基地”组织和新的针对美国本土的攻击不再出现,就必须使潜在的敌人更加难以获得更多杀伤性手段,而要达到这些目标,美国的外交政策就必须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1)建立和强化反恐联盟;(2)加强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控制;(3)重组国际关系;(4)缓和与阿拉伯和###世界的关系。其中防扩散被视为重要的基点。反恐也是经济战。在“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很快便意识到,屠杀和仇恨需要钱,断绝恐怖主义的资金来源对终止恐怖主义威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的吁请下,有172个以上的国家下令冻结了同恐怖主义有关的资金,这类资产以从美国的银行帐户到欧洲的救援组织到中东的蜂蜜连锁店的多种方式存在;有315位个人、商业机构和组织被列为“恐怖分子或恐怖分子支持网的一部分”,他们名下的资产被冻结;全世界有685个同恐怖主义有关的账户被查封,这些账户中有106个在美国;制定新的反恐怖主义立法的国家超过了180个,其中有84个国家组建了金融情报机构。在这个过程中,由29个国家组成的金融行动工作组在识别和切断恐怖组织资金来源的协调努力中发挥了特别积极的作用,而八国集团则坚决采取一系列措施没收恐怖主义资产,亚太经合组织(即APEC)也采纳了一项宏伟的反恐怖主义金融行动计划。2003年9月19日,美国财政部很兴奋地说,过去两年来对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的打击取得了切实效果,“基地”组织每年的预算至少被削减了三分之二,全球范围内被冻结的资产超过亿美元。至少是在经济反恐的领域里,国际合作颇见成效。  当然了,布什也很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取得全球反恐怖主义的胜利,美国有必要创建并保持一个更广泛的国际联盟。为此,美国在“9·11”后不久就与俄罗斯实现了历史性的拥抱,并缓和了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对于北约,美国希望通过修改宪章、扩大对“共同防卫”的传统定义使之成为美国反恐的有效工具;在亚洲,美国加强了与印度、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在美洲,美国与哥伦比亚等国的合作正在深化;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已成为美国重要的反恐助手;在欧洲,西班牙、意大利及诸多中东欧国家都被争取到了美国一边;而与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的传统友谊也在不断加强。这一切,从近两年来布什、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等人的出访路线就可以一见端倪。  在“9·11”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美国的努力还是很见成效的,有170多个国家与各国际组织先后参加了反恐战争,采取了逮捕恐怖主义分子、冻结恐怖主义资产、提供军事力量等行动。曾几何时,人们以为美国会凭借其建设性伙伴关系和(军事、经济)投射力量的独一无二,将领导全球性反恐怖主义组织斗争走向一个有希望的未来,但始料不及的是,在美国张开打击伊拉克的大网并付诸行动后,反恐事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

伊拉克是反恐的滑铁卢?(1)

两年来,美国政府的官员大都坚持认为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打击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反恐战争的延续,正如布什在2002年10月所言,“消除伊拉克的威胁对赢得反恐战争至关重要”,副总统切尼在2003年3月也发表了相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