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透视布什:全面了解美国政治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鲜可能拥有一两枚核弹,同时可能还有大量化学武器,包括作用持久的神经性毒气,此外还拥有数千枚炸弹、炮弹和多管火箭筒弹头,这些化学武器能够轻而易举地袭击汉城和韩国的主要工业基地。  二是朝鲜的军事能力很强,与之交火将损失惨重。据悉,朝鲜的特种部队战斗力很强,特别善于进行秘密袭击,在进行秘密和不对称战争方面,鲜有对手。一旦战事开启,即便美军能够在宁边的两座大型核反应堆建成之前摧毁它们,但朝鲜的反击却会在朝鲜半岛引发全面战争,可能会有几十万人丧生,包括成千上万名美国军人。美国在伊拉克遇到的困难也将削弱政府中“超级鹰派”的阵地,而军人的分量则在增强,他们提醒总统,美国暂时没有、数年后也不会有能够穿透山区隧道的核弹。(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朝鲜危机是伊拉克危机的重演但不会发生战争》,俄新社莫斯科2003年9月12日电。)  朝鲜战争也是笼罩在美国人心头的一大阴影。在总结朝鲜战争的时候,美国人意识到,中、苏(俄)两个大国是不会允许在其邻国发生战争的。在告别越南战争之后,美国更是深切反省到:不可再在中、苏(俄)两个大国的邻国发动战争,以免引发大国之间的对抗。虽然如今的世界形势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已大不相同,但中、俄两国不允许美国在他们的邻国发动战争的立场基本没有改变。  即便是美国的盟国韩国和日本,也因为血亲和安全威胁的诸多原因不大可能像半个世纪前那样无条件支持美国。特别是在卢武铉上台后,韩国明确表示,不可能支持美国屠杀自己的朝鲜同胞以及间接伤害韩国国民,第二次朝鲜战争是不可想像的。更何况,袭击拥有8000根废燃料棒的工厂可能会引起致命的放射性污染,这对远隔重洋的美国也许没什么,但韩国、中国和日本却很难置身事外。  动武的前景是暗淡的,而经济制裁也不得人心,剩下的就只有接触与和谈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较量之后,美国及其盟友开始考虑起和谈的可能性与方案来,2003年4月的北京三方会谈和8月的北京六方会谈就是例证。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奥汉隆所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和谈及相应的方案要向朝鲜指明一条前程来取代它最近选择的道路,其中应当包括激励措施,但也应当包括对金正日政权的严格要求,比如在核危机、导弹出口、被绑架的日本人以及朝鲜半岛常规力量等问题上。(《与北朝鲜讨价还价——但要强硬》,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02年12月30日发表。)  这种策略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罗纳德·里根对苏联采取的强硬谈判路线及其“信任,但要核实”的理念。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朝鲜不是伊拉克(3)

看得出来,消除美朝两国之间的彼此不信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种不信任首先表现在互不侵犯条约问题上。朝鲜要求与美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指的是完全的体制保证,包括撤出驻韩美军和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除名等广泛的要求。但美国却显然不会答应签订朝美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2003年10月10日,鲍威尔表示,为了消除朝鲜的安全顾虑,美国方面正在考虑提出一项由多方参加、向朝鲜提供安全保证的正式书面协定。在美国看来,这已是很大的让步了。  与满足朝鲜“安全关切”相关的是能否坚持“同时原则”。在2003年8月底的北京六方会谈中,朝鲜坚持主张“同时原则”,即如果朝鲜采取了某种行动,美国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是说,如果朝鲜宣布放弃核计划,美国必须保证不会侵犯朝鲜。中国和韩国也认为,要想取得进展,“同时原则”是必要的。但美国却更希望朝鲜先采取行动,在朝鲜方面没有实际行动的情况下,美国很难仅凭借朝方的口头保证就恢复提供重油和粮食援助。可以预见,朝鲜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与解决伊拉克问题不同的是,美国在朝鲜问题上将会倾向于多边路线和对话机制。  其实,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战略》报告中,布什已经提到,“由于这些政权(扩散者)当中每个都不同,所以我们将寻求针对具体国家的具体战略。这些战略使我们和我们的友邦及盟国能够最好地预防、威慑和抵御来自其中每个国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导弹的威胁。这些战略还必须考虑到扩散国家之间的越来越多的合作——所谓的二级扩散。这种扩散考验着我们,看我们是否敢于就针对具体国家的战略,采取新的思维方式”。这已经暗示了在伊拉克和朝鲜问题上,美国并不排除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至于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方案,还要看双方的碰撞、交流和周边国家的斡旋强度和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问题促使美国考虑组建防扩散安全行动组织,它将布什政府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与较为传统的世界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担忧结合起来,当情况需要实用的多边主义时,它还会将效果良好的老式联盟责任分担机制和针对安全挑战的多边反应机制结合起来。2003年5月31日,布什总统宣布了“防扩散安全行动计划”(简称PSI),力求促成国际社会达成协议,赋予美国及其他国家截获涉嫌携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导弹及其相关装备技术的飞机和船只的权利。与现有的国家出口管制不同,该计划的目的是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可能扩散武器的国家(如朝鲜和伊朗)之间直接交易。有11个国家参加了这个组织,他们是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美国。6月12日在马德里举行的首次会议上,该组织开始启动。7月9日至10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会议上,与会政府强调各国当局之间必须实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并同意进行一系列由民用机构及空中和海上力量参加的拦截训练演习。第一次演习在9月进行。  对于PSI,美国学者普遍认为这是布什政府先发制人战略的最新演绎,这个尚未受到普遍的国际关注的组织被认为是众多不同元素组成的非凡综合体,而且该组织独立于联合国行事。  尽管布什倡导的“防扩散安全行动计划”目前并不力求修改国际法,但由于武器扩散者顺理成章地肯定会寻找绕过防扩散安全行动计划参与国的领土的中转路线,所以终有一天成员国也许必须考虑修改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理查德·韦茨,《恢复防扩散的活力》,《国家利益》网上周刊,8月22日号。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防扩散行动将很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同时推动全球和地区外交努力,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制裁并在“必要情况下”先发制人地采取军事行动。而最先面临这一系列压力的,很可能不是朝鲜,而是伊朗。  

雾锁德黑兰(1)

“距离拥有核武器仅有一步之遥。”“必须同意无条件接受核查。”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前反复对伊拉克说的话,如今又在大声对伊朗说。  其实,早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之前,美国的一些鹰派人物就把伊朗列为下一个猎物,只是出于战略需要才按捺住了“斗争”的热情。随着萨达姆政权的垮台,美国在西亚和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而这一地区的另一个“邪恶轴心国”伊朗也就很自然地被视为美国的心腹之患。 在2003年5月沙特等国遭遇一系列恐怖袭击之后,五角大楼很快便把伊朗同基地组织联系在了一起,尽管这并不是头一遭,但在当时,却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分量。5月20日,拉姆斯菲尔德在五角大楼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伊朗境内有‘基地’组织,这点毫无疑问。他们在沙特爆炸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令人怀疑。”不仅如此,美国还指责一些“基地”组织成员在伊朗找到了安全的避难所,甚至还可能得到了伊朗政府某些方面的保护。 伊朗的核发展更进一步加深了美国对伊朗的疑虑,也使美国有了更为明确的攻击点。尽管伊朗强调其核技术将只用于“和平目的”,但美国却认为,伊朗一旦拥有核武器,不仅会使中东地区的“核平衡”遭到破坏,而且会危及美国煞费苦心在该地区建立的战略优势,甚至美国本土的安全也将变得岌岌可危。在白宫看来,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势必会鼓励未来的伊拉克政府寻求获得类似的能力,它还会推动沙特阿拉伯走上同一条道路,即使巴以冲突得到解决,它也肯定会破坏中东的长期和平。  伊朗的政权倾向似乎也影响到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利益。当代伊朗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萨法罗夫指出,考虑到伊朗大多数是什叶派穆斯林,“巴格达建立的任何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都将是亲伊朗的”。美国政府懂得,如果控制不住德黑兰,它在伊拉克就无法实现稳定。在阿富汗也是如此,伊朗在那里的传统影响非常大。(俄新社莫斯科,2003年5月30日电。)  伊朗的战略地位也使美国的鹰派颇为心动。应该说,从战略地位上讲,伊朗远比伊拉克重要。伊朗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望,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既是战略要地,又是石油大国。伊朗的通道地位也十分重要:2002年开通的从印度穿越里海与俄罗斯和欧洲相连的“北—南”运输走廊和大规模的能源运输都穿越伊朗。对美国来说,如果能“收服”伊朗,便可以打通从阿富汗到里海再到海湾的军事和能源战略“血脉”。  在五角大楼率先发难后,国家安全顾问赖斯也毫不隐讳地说,美国乐于见到伊朗有一个不一样的政权,一个“不积极追求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政权,换句话说,美国希望看到伊朗的“政权更迭”,而政权更迭正是美国打击伊拉克的目标之一。 为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伊朗政权更迭的目标,美国一方面动员国际社会向伊朗施压,另一方面游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力争明确宣布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今后在联合国框架下制裁和打压伊朗制造法律基础。此外,美国还向俄罗斯施加压力,希望俄罗斯退出与伊朗合作的布什尔核电站项目。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也开始了新一轮的鼓噪,这一切,都与“倒萨”之初非常相像。 可以预见的是,像“倒萨”一样,美国可能对伊朗发动的打击将会是多方面的,从舆论造势、支持反对势力、推进核查、施加经济压力,到心理战、宣传战、信息战、情报战联袂出击,甚至最终采取军事行动。用美国学者的话说,从军事外交的角度看,伊朗对美国人来说,是比伊拉克更易捕捉到的目标。美国无需就开辟第二战线的问题进行费力的交易,因为两条战线都已存在,不需要同谁去达成协议:一支队伍从伊拉克实施打击,另一支从阿富汗实施打击。更何况这个地区到处都是美国的空军、海军和陆军基地,而中亚和高加索国家也很可能会在美国的争取之下为美国打压伊朗开启方便之门。 但军事选择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和周密的算计,这意味着即便是对伊朗动武,也要等到下一任政府来完成。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管是朝鲜还是伊朗的核计划,都不可能仅仅因为一次像以色列在20年前对伊拉克乌西拉克核反应堆发动的外科手术式袭击而被摧毁,如果不经过周密筹划,美国的任何行动都可能在中东或西亚引发一场较大范围的战争。因此,出于上述考虑,华盛顿已基本决定在总统大选结束之前,将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紧张频繁的外交活动。(《简氏外事报道》,2003年6月26日。)  而美国在伊拉克深陷泥潭也有助于德黑兰缓解压力,美国显然并没有做好同时在两个以上国家作战的准备,对美国来说,伊拉克战争还没有真正结束。国际观察家相信,伊拉克的重建难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对伊朗、叙利亚和朝鲜的政策,“如果没有新的经济政策和强有力的盟友支持,再打一场类似的战争,再搞一场重建,都将是鲁莽轻率的举动”。(费利克斯·罗哈廷,《为控制全球付出的代价令人难以承受》,《金融时报》,2003年6月10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雾锁德黑兰(2)

与对伊拉克的直来直去不同,美国在伊朗问题上采取了一套看上去要多边一些的战略,在构筑起对伊朗政府的压力网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时意识到,在多边层次上,与联合国安理会和欧盟的合作至关重要。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伊拉克式的争议,美国准备在各个阶段都征求欧洲国家的意见,在美国的争取下,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在2003年7月召开的欧盟外长会议上表示“要重新考虑与伊朗的关系”,逼迫伊朗签订追加议定书,而对因美国的经济制裁而陷入困境的伊朗来说,与欧盟签订正在谈判的贸易合作协定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不仅如此,2003年8月,英国、法国和德国还曾联名致信伊朗政府,试图调解美、伊因伊朗的核项目而引发的紧张关系,并劝说伊朗签署相关的国际公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突击核查。就连伊朗的传统朋友俄罗斯也对伊朗施加了很大压力,而对于俄罗斯不愿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的外交底线,美国也是看得很清楚的。  联合国在此时也被美国“适时”地想了起来。由于伊朗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成员,联合国安理会最终有责任决定伊朗是否违反了这一协议。如果伊朗拒绝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协议,那么这一举动将会进一步确认对伊朗的怀疑。多少令美国有些意外的是,伊朗最终选择了接受核查,这也使得国际原子能机构成为了美伊之间的重要“桥梁”。  国际原子能机构(简称IAEA)显然是美国解决伊朗问题前期所需要借重的机构。2003年9月12日,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由35国组成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实际上是联合国的核监督机构)通过决议,要求伊朗签署《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立即停止浓缩铀项目,在10月31日以前证明自己没有发展核武器。这引起了伊朗社会的强烈反响,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IAEA,认为它已沦为美国反伊朗的“助手”。  处在美国与伊朗之间的IAEA扮演着一个处境尴尬的调停角色。设在维也纳的这家联合国机构发现,美国和全世界都在盯着自己,它的一名外交官也承认,总干事穆罕默德·穆斯塔法·巴拉迪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IAEA“必须在美国和伊朗之间达成妥协”。此前,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决定不按美国的建议把伊朗的核问题提交给安理会。  马丁·施瓦茨,《美国的“先发制人”主义让“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监督组织头疼不已》,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网站,2003年7月25日。  但在美国的压力下,IAEA最终还是向伊朗发出了一个明确而有力的信息,要求伊朗与原子能机构进行“全面而及时”的合作。  但IAEA很快就被阿拉伯国家将了一军。在2003年9月19日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第47届大会上,阿拉伯国家向大会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以色列放弃拥有核武器,并将其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保障之下。但在美国代表的游说下,一些国家联合抵制了该提案,大会没有对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而代之以一项措辞简短的主席声明,将此议题列入下一届大会审议。这引起了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