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元泰廿一年黄河案后的山东,孔家也不过受了一点皮毛伤害。有人造反可以镇压,可文化思想,无声无息。】
汉武之前的儒生们真的欲哭无泪了,这可太委屈了,同甘与他们无关,共苦拖他们下水,他们招谁惹谁了?
【弘德十六年:
鹤仙在年初定下了太子,因鹤仙要清丈田亩,改革税法等变法而造成动荡的朝堂,总算是看似稳定了下来。】
先秦各国的法家人物,宋的王介甫,明的张叔大,心神一动,这一期的主题不是变法,但若是不出意外,少不了变法,这可真是——太棒了。
【鹤仙重实用型人才,往年的科举,不论哪个出题官,都会顺着鹤仙的意思来,尽量避免纯理论不会办事的进士。可偏偏,这一年的殿试题目,鹤仙全出的理论题。】
【阿婆主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道题,是问考生:董仲舒说天人感应,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那该听谁的呢?】
【第二道题相对就简单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何解。】
【第三道题没有矛盾点,问:如何理解荀子的师法之化,隆礼重法。】
【三道题,全是理论题,擅长背书的学子们也是有福咯~】
明朝,官大人们却道:“哪里就为难学子们了?分明是为难在朝的官员。”
身在局外,老大人们看得清楚。
这些题,看似相互矛盾,让儒生自己打脸自己,可要当官,说好听的废话是必修课程,针对这三道题,完全能绕过去,连废话都不会说,还想当官?
所以,弘德帝的目的,分明是给朝官压力。
【果然,朝堂上:
鹤仙就说呀,前些日子给考生出题,我翻阅了先贤经典,深受其洗礼,觉得先贤们说得都太有道理了,所以朕有一个想法。】
【朝臣就问呐,陛下有什么想法呀。
鹤仙就说,朕觉得孟子与荀子,都是圣贤,只在孔庙从祀,着实委屈,朕打算追封二位先贤为圣人,单独建庙祭祀,你们帮朕想想,孔子是至圣,孟子荀子该称什么圣?】
嗯?不是要打压儒家吗?怎么还多给圣人尊号了?
李斯也是一愣,但……老师若能有个圣位,儒家就儒家呗,自己知道老师教了什么就行了。
山东的毛亨,隐居的浮丘伯等弟子,有些坐不住了,这可关乎老师的圣位,弘德帝你别翻车了啊!
我们这些老祖宗保佑你呢!
【林相自然是无脑站鹤仙,鹤仙手里也有兵权,武将忠心于鹤仙。
但问题在于,这件事的矛盾在文人内部,而且,武将也算兵家后人不是?文人一下子多了两个圣人,这还得了?
大多文臣也不愿意呐,看起来是好事,可联想到还没出结果的殿试考题,联想到鹤仙的变法,这分明是想扶持孟子荀子一派的出来拉扯,这能行?
孟子还不是圣人呢,鹤仙就清丈土地,践行民贵了,再追封圣人,拉拢孟子一派学子,还得了?
最主要的是,儒学内部,本就相互打压得厉害。
所以出现了弘德一朝难得一见的盛景,文武均劝谏鹤仙。】
明初,得亏士人死谏,否则真就把孟子挪出孔庙,但还是删减了部分《孟子》的朱八八,老脸突然就感到莫名的尴尬,怎么感觉被打了呢?
【他们就说啊,陛下,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