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
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
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前面是约时间,这以下约功德。就是说,就算不谈时间,一个年长的大功德的人竟然指着一个年轻的丈六比丘的应化身,说这是我的师父,这的确也是很难相信。因为佛陀现出了丈六老比丘相的应化身,他示现要老病死,而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是大智慧大功德,从功德来看也不对称。就好像一个年轻人指着年长的大功德人说,这是我的儿子。所以,从时间来看,从功德来看,的确都有疑惑。
癸三、颂合法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
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
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这以下就是把前面的立喻作一个合法。
说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亦复如是,从迹门来看,得道甚近。而菩萨的功德,这以下讲出六种功德:第一个,“志固无怯弱”。这是一个誓愿很坚固的不退转的菩萨。第二个,“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他是圆修六度。第三个,“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他是有甚深的四无碍辩才。四无碍辩才要到八地才有的。第四个,“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这个福德庄严。第五个,“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得到诸佛的赞叹。第六个,成就大神通。总结,“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所以弥勒菩萨等于是“执近疑远”。如果是以今生的应化,的确教化不出这么广大六种功德的这些菩萨。
壬二、颂请答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
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
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
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
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
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前面是腾出疑问,这以下恭请佛陀回答。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我们作为法身菩萨,听佛陀这样子讲,我们心中没有疑惑。但是希望佛陀为了未来的初心菩萨,能够详细地说明佛陀迹门跟本门的关系,他到底是哪一世度化的。因为,如果对于此经、对于佛陀的因地的教化跟果地的功德有任何疑惑不信的话,甚至于毁谤的话,会堕落三恶道的,因此惟愿佛陀慈悲,为详细解说,这些无量从地涌出的菩萨,是如何在短暂的时间,“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这个地方,他后面的疑问,其实重点就只有四个字,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执近疑远”。就是,我们一般对佛陀的认知会执着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那一期的应化,这是我们刻板的印象。就是,当我们长时间看到月亮的影子的时候,欸,你看我们有这个影子的照亮,我们可以做很多的活动。就是我们眼光如果一直注意月影的时候,我们就忽略了空中的月亮。就是执近疑远。
其实法身的摄受是自在的,是超越时空的,你怎么就执着一定是今生教化呢?就是说,佛陀作为一个法身的佛,成就本门以后,只要弟子成就,他随时可以教化。
所以,佛陀的教化其实有两种:
第一个,叫应化身的教化。应化身的教化,他的好处是:他长期陪伴。这个很重要。就是说,你要让一个人修行有成就,你只有一个办法——陪他成长。你不能够说一下子感应道交,一下子就消失掉。这样子可能消业障可以,但你要长时间成就智慧,佛陀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真正地出世,要跟我们生长在同一个时空,一定要陪着我们生老病死才可以。所以应化身的好处就是现身说法。
当然,他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他有时空限制,你一错过这个机会就没了。我们现在还赶上了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代。如果要经过一万年的时间,你一出生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正法、像法、末法都没有了,那你就完全得不到佛陀的教化了,就是这个月亮的影子没有了。
第二个,但是你别忘了,还有法身功德的摄受。有善根的人,他可以自己雕一个佛像,忆佛念佛,栽培善根。栽培善根,他就有因缘遇到下一尊的佛陀的应世。
所以,法身的摄受,他的好处是什么?常住不灭。应身的摄受来自于现身说法。所以到了后面,真正的<如来寿量品>的时候,佛陀度化众生是双向的。你有幸生长在有佛出世的时代,恭喜你!佛陀示现在你的时空,他能够讲你听得懂的话,他能够知道你的思考模式,为你说三乘的法,最后再开权显实讲到一佛乘。就是你能够跟他直接地见闻觉知,直接接触,而且直接地吸收他的教法,那是你有幸赶上应身佛。所以,应身佛的缺点就是他有时空限制,你要跟他生长在同一个空间;而且他的法有一定的法运,你要生长在他法运在的时候。所以应身佛的好处是,他亲自能够教化你,长时间地陪伴你,但缺点是他有时空限制。
如果这个应身佛时空一过了以后,怎么办?大地没有水了,已经没有月影了。不要怕,还有月亮,还有月亮在。佛陀的法身,虽然我们不能够透过见闻觉知直接跟他接触,但是你别忘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在<如来寿量品>说,佛陀的法身,每一个众生心里在想什么,他清清楚楚。你一旦忆念他,他马上跟你感应道交。当然,他不一定现身,但是你就积累了下一次见佛的因缘。所以在<如来寿量品>说,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有幸生长在有应化身出世的地方,而有些人是没办法出生在应身佛的地方?就是你没有经常地跟法身接触,没有忆佛念佛。
所以佛陀是两种教化,应身的教化跟法身的教化。这两个之间的相互作用,到下一品就会详细说明。这一品只是一个序分,就提出疑惑,等待<如来寿量品>佛陀的正式解说。
好,我们这堂课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