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顺在一旁听着,不住点头——
陛下的心思,从来都是贴着百姓的实际日子来的,没半点虚头巴脑的空想。
御书房里的阳光慢慢移了位置,照在案头那卷京州田亩图上,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的田块,仿佛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透着一股子踏实的生机。
朱有建靠在龙椅上,指尖无意识绕着腰间的玉带,说起了心里琢磨的社会模样:
“朕总觉得,不该把城市和农村划出个高低来,搞得像两个阶级似的。
农村该是根,百姓在村里守着田地,有份安稳;
要是想多挣点钱、见点世面,就去城市做工、做买卖,提高点生活品质——
来回自在,哪用得着分个贵贱?”
他顿了顿,又提起另一件事,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
“还有那有知识的人,也不该瞧不上没文化的。
你读过书、懂道理,本该去帮衬那些没机会读书的,教他们认认字、懂点谋生的法子,这才是真的实现自我价值。
总不能拿着学问当架子,把人分个三六九等吧?”
说到这儿,他忽然想起神谕会的传教内容,忍不住笑了笑:
“好在神谕会总说‘神爱世人,生来平等’,还讲‘高人帮低人,才是真正爱人’——
这话倒是跟朕的想法对得上。
要是大家都能照着这话做,互相帮衬着过日子,倒也省心。”
末了,他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自己的小盘算,声音也放得轻了些,像怕被人听了去似的:
“你们啊,就好好互帮互助,把日子过安稳了。
只要别闹腾出乱子,别影响朕安安稳稳吃口热饭、睡个好觉,能舒舒服服躺平,朕就心满意足了。”
这话听得高宇顺等人忍俊不禁,却又不敢真笑出声,只能低着头憋笑——
圣主总说自己想当“昏君”,可心里装的,全是怎么让百姓过得更平等、更安稳,这份“躺平”的心思,倒比任何宏图大志都更显实在。
对于莫卧儿那块土地的想法,高宇顺与圣皇想法基本一致,恒河流域必须属于大明,还有印度河流域,就是看中水稻一年三熟。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的乱子都是吃不饱造成的,别往天灾和腐朽上甩锅,归根结底就是人多粮少吃不饱饿死人,造反没活路,不造反连活路机会都没有。
也别怪北方胡人老是惦记中原,那里本来就冷,遇上灾荒年更致命,不入寇中原,真是一点活路都没有。
但是活路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总有一些人抢不过,走向死路。
所以得将眼光向外看,这不就看到好地方了吗?
朱有建想通这节,忽然道:
“永乐朝,交趾就是大明布政司,后来到底是怎么失去的?”
高宇顺听到“交趾布政司”四个字,眉头先皱了皱,上前一步躬身回话:
“圣主问到这节,臣倒也琢磨过,这交趾丢得可惜,说到底,还是没把‘稳民心’和‘固根基’落到实处。”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点了点腰间的奏报袋,语气里多了几分惋惜,
“当年永乐爷设布政司时,本是想把交趾好好纳入大明版图,可派去的人却走了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