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秦敌人要直播灭我文明74 > 第996集 百年计成医馆学堂贸易网覆盖全大秦(第1页)

第996集 百年计成医馆学堂贸易网覆盖全大秦(第1页)

咸阳宫前的广场上,晨雾还未散尽,青石板路已被往来的脚步声踏得发亮。秦斩一身玄色劲装立在宫阙下,指尖捏着的羊皮卷上,密密麻麻的朱砂标记正顺着渭水流域铺展开来,像一道赤色脉络,缠绕着大秦的山河版图。

“将军,最后一批乡医资质核验已毕,陇西郡三十七个乡医点今日同步开馆。”属官捧着铜制印盒快步上前,盒中整齐码放的“大秦医署”印章还带着铸炉的余温。秦斩抬手将羊皮卷按在宫墙的舆图上,朱砂笔沿着陇西的边境线重重一画——至此,大秦三十六郡,两千一百余县,乡乡有医馆,县县有分馆,连最偏远的辽东襄平,都能看到挂着“素问堂”木牌的医舍。

这日午后,素问正坐在咸阳医署的窗前修订《医道要略》,窗外突然传来孩童的朗朗书声。她推开窗,只见医署旁的学堂里,十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少年正围着沙盘,用木枝临摹人体经络图。堂内的讲台上,去年从高句丽来的学员金丸正拿着双语教材,逐字逐句讲解“节气养生”的要义,黑板上“春养肝,夏养心”的秦篆旁,还标注着高句丽的楔形文字。

“先生,西域乌孙国的学子今日到了,带了他们那边的‘雪莲花诊法’,说要跟咱们交流。”学徒阿禾捧着一摞竹简跑进来,竹简上还沾着西域的沙尘。素问接过竹简,指尖拂过上面异域的文字,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接待外族学子时的场景——那时高句丽的使者带着子弟来,因语言不通,连“望闻问切”都要靠手势比划,如今却能看到各族学子围坐一堂,用秦话争论“瘴毒变异”的施治之法。

正说着,秦斩的马蹄声从巷口传来。他翻身下马,将一个牛皮袋递给素问:“海上贸易线的消息,徐福从蓬莱带回的热带药材,在岭南试种成功了。这是第一批晒干的槟榔,你看看能不能入药。”素问打开牛皮袋,一股清苦的香气扑面而来,她笑着将药材放在案上:“去年在《万国医方集》里记过岭南的‘瘴气方’,正好缺这种药材,如今贸易网通了,再也不用愁药材断供了。”

两人并肩走到咸阳的城门楼上,极目远眺。只见城门外的官道上,一队队驮着药材的商队正缓缓驶入,商队的旗帜上,“大秦医署贸易司”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秦斩指着远方:“从辽东的人参,到岭南的槟榔,从西域的雪莲,到海上的珍珠粉,如今大秦的药材贸易网,连匈奴的王庭都能通到。上个月草原部落送来的珍稀药材,够医署用一整年了。”

素问望着官道旁的驿站,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初建医馆时的窘境。那时咸阳城里只有一家医舍,诊病要靠排队,药材要靠药农肩挑手提,遇到蝗灾旱灾,连当归、甘草都成了稀缺之物。是秦斩带着人疏通贸易线,在各地建药材储备库;是她带着弟子改良药材品种,教农户在蝗灾区种抗虫的板蓝根;也是无数医馆弟子,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把诊疗规范传到了最偏远的乡野。

“还记得吗?当年在陇西推广分级诊疗,有老乡说‘我们庄稼人,哪用得着这么讲究’,如今再去陇西,乡医点的老大夫都能熟练用‘望闻问切’断病,连孩童都知道‘饭前洗手,百病不扰’。”秦斩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手指在舆图上轻轻点了点,“你看这学堂,从最初的三十个弟子,到如今各地的分院,连西域的贵族都要送子弟来求学,这医道传承,总算是成了。”

暮色降临时,咸阳医署的钟声准时响起。这钟声不同于宫里的晨钟暮鼓,它要传到咸阳的大街小巷,传到周边的郡县乡野,告诉百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疾痛,就能找到医馆的人。素问站在医署的庭院里,看着弟子们将新印好的《节气养生册》打包,准备明日由商队运往各地。册子的封面上,“大秦医署”的印章鲜红如血,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医道无界,万民安康”。

秦斩走到她身边,递过一盏热茶:“陛下刚下了旨,要把医馆、学堂、贸易网的事写入《秦史》,还说要在咸阳建一座‘医道丰碑’,刻上所有为医道出力的人的名字。”素问接过茶盏,暖意从指尖传到心底,她望着庭院里的老槐树——这棵树是建医署时亲手栽下的,如今已枝繁叶茂,能遮住大半个庭院。

“其实不用丰碑,”素问轻声说,“只要每个乡医点的灯还亮着,每个学堂的书声还在,每个商队的药材还能送到百姓手里,这医道就传下去了。”秦斩点点头,抬头望向夜空,星星正一颗接一颗地亮起来,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他知道,这星星点点的光,不仅在天上,也在大秦的每一寸土地上——是医馆窗棂里的烛火,是学堂油灯下的光晕,是贸易商队火把的微光。

第二日清晨,咸阳城的百姓发现,城门楼上挂起了一幅巨大的舆图。舆图上,红色的医馆标记、蓝色的学堂标记、黄色的贸易点标记,像三股交织的丝线,将大秦的山河紧紧织在一起。城楼下,一群穿着各色衣裳的人正围着舆图议论——有来自辽东的乡医,有西域的学子,有岭南的药商,还有从匈奴来的使者。

“看,咱们陇西的乡医点在这里!”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指着舆图上的红点,激动地拉着身边的人看。旁边的西域学子则指着蓝色的学堂标记:“我就是从这里来的,如今咱们乌孙也有医馆了!”岭南的药商捧着一筐新晒的槟榔,笑着对众人说:“这药材如今能从岭南运到咸阳,再从咸阳运到各地,多亏了这贸易网啊!”

秦斩和素问站在城门楼上,看着下方热闹的场景,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医馆的灯还要继续亮下去,学堂的书声还要继续传下去,贸易商队的马蹄声还要继续响下去——因为这是大秦的医道,是要传百年、千年的医道。

日头渐渐升高,金色的阳光洒在舆图上,将那些红色、蓝色、黄色的标记照得格外耀眼。秦斩抬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剑身映出舆图上的山河,也映出他眼底的坚定。素问则从袖中取出一本新修订的《大秦医道发展史》,书页上的第一句话,正是她昨夜写下的:“医道之成,非一人之功,非一时之力,乃万民同心,代代相传。”

远处的渭水缓缓流淌,带着咸阳的晨光,流向大秦的四面八方。河面上,载着药材的商船正扬帆起航,船头的旗帜上,“大秦医署贸易司”的字样在风中猎猎作响。船上的船夫唱起了渔歌,歌声顺着河水传得很远,像是在为这百年计成的医道,唱一首悠长的赞歌。

在咸阳医署的庭院里,那棵老槐树下,几个孩童正围着沙盘,用木枝画着舆图上的标记。其中一个孩童抬起头,问身边的先生:“先生,这些红点、蓝点、黄点是什么呀?”先生笑着摸了摸孩童的头,指着沙盘说:“这些是医馆、学堂、贸易点,有了它们,百姓就能看病,学子就能读书,药材就能送到需要的地方——这就是咱们大秦的医道,是要护着万民安康的医道。”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低下头,用木枝在沙盘上画了一个小小的红点。阳光落在他的脸上,也落在沙盘上那个小小的红点上,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在大秦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