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自己研发的药品怎么卖 > 第394章 一定不会轻易放弃(第1页)

第394章 一定不会轻易放弃(第1页)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离心管在低温离心机里发出规律的嗡鸣,像某种永恒的心跳。凌霄盯着实时监测屏上跳动的绿色曲线,指尖在白大褂口袋里攥皱了那张刚打印出来的检测报告——曦曦的肌酸激酶水平比上周又升高了17%。

培养皿里的运动神经元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凋亡。这些被荧光标记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像濒死的萤火虫,每一次闪烁都在提醒他,血脑屏障不仅是人体最精密的防御系统,更是横亘在他与ALS之间的铜墙铁壁。

“凌博士,第三组小鼠的脑脊液样本检测完毕。”助理小陈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托盘里的Ep管凝结着细碎的霜花,“转铁蛋白浓度提升23。7%,铁蛋白下降19。4%,这是……”

凌霄猛地抬头,眼镜片反射着仪器的蓝光。他抢过检测板塞进读数仪,当数据曲线跳出来的瞬间,实验室里只剩下冰箱压缩机的嗡鸣。这组经过蛋白融合超级酶处理的小鼠,其脑脊液中GdNF的浓度达到了未处理组的8。3倍——这意味着这种由他设计的嵌合蛋白,真的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在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间撬开了通道。

“重复实验,现在就做。”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过去的七百三十天里,这样的瞬间出现过三次,但都在重复实验中化为泡影。ALS模型小鼠的存活率曲线像一把钝刀,每次在他以为看到希望时,就会无情地砍下来。

冷藏柜里,贴着“曦曦”标签的样本盒静静躺着。那是半年前,他第一次见到这个六岁女孩时取的血液样本。她那时还能勉强抬起手臂画画,现在却连吞咽都开始困难。她的父亲,那位曾经在手术台上救人无数的神经外科医生,每次来送样本时都会带上一幅曦曦的画,最近的一幅只剩下歪歪扭扭的线条。

第七次重复实验的数据出来时,凌霄正蹲在动物房的观察窗前。编号734的小鼠原本应该在今天出现后肢瘫痪,但此刻它正用爪子扒着笼子边缘攀爬,动作虽然迟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生命力。

“它的肌钙蛋白水平回升了40%。”小陈举着检测报告跑过来,眼镜滑到了鼻尖,“免疫荧光显示,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数量……比对照组多了近三成!”

凌霄没有动。他想起上周去病房,曦曦用眼球控制的仪器在屏幕上打出“凌叔叔,星星会熄灭吗”。监护仪的滴答声里,她母亲背过身去抹眼泪的动作,比任何实验数据都更锋利地刺进心脏。

血脑屏障的破解难点在于,它对分子量超过500da的物质几乎完全阻隔,而GdNF的分子量是da。传统的载体如脂质体或纳米颗粒,要么容易被免疫系统清除,要么会破坏屏障的完整性引发炎症。而他设计的蛋白融合超级酶,是将GdNF与一种能识别血脑屏障特异性受体的单链抗体融合,再连接上一段能短暂打开紧密连接的肽段——像带着通行证的信使,既能被内皮细胞识别,又不会造成永久损伤。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函件来了。”实验室主任推门进来,手里的文件袋沉甸甸的,“他们同意进行灵长类动物试验,但要求补充三个批次的急性毒性数据。还有,药企那边催得紧,他们想知道……”

“告诉他们,等我看到恒河猴的脑脊液数据再说。”凌霄打断他,视线仍胶着在那只攀爬的小鼠身上,“我不会拿病人做赌注,尤其是孩子。”

曦曦的病情恶化比预想中更快。当凌霄接到医院电话赶到时,女孩已经用上了无创呼吸机。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曲线像惊涛骇浪中的小船,每一次起伏都揪紧人心。

“她昨晚突然呼吸肌无力。”曦曦父亲的白大褂上还沾着消毒水的味道,眼底的红血丝像蔓延的蛛网,“神经电生理显示,延髓段的运动神经元凋亡速度加快了。凌博士,你的研究……”

凌霄看着病床上插着管子的女孩,她的眼皮微微颤动,似乎想说什么。他突然想起第一次见面时,她把画的星星贴在他的白大褂上,说要送给能让她重新站起来的人。

回到实验室,他在电脑前坐了整夜。屏幕上是蛋白融合超级酶的三维结构模型,那些缠绕的肽链像纠缠的命运。他调出所有实验数据,发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在小鼠模型中,酶的半衰期只有4。2小时,这意味着需要高频次给药才能维持有效浓度——这在人体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也许可以引入pEG修饰。”小陈揉着通红的眼睛递过来一杯咖啡,“增加水溶性,延长半衰期,但可能会影响受体结合效率。”

凌霄猛地站起身,撞倒了身后的椅子。pEG修饰会增加分子体积,但如果控制在5kda以下,或许能在半衰期和穿透性之间找到平衡。他抓起笔在白板上演算,晨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时,上面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结构简式。

灵长类动物试验的结果出来那天,恰逢曦曦的七岁生日。恒河猴的脑脊液中,经pEG修饰的蛋白融合超级酶浓度在给药后12小时仍保持在峰值的65%,运动神经元的凋亡率下降了58%。更重要的是,连续给药四周后,未检测到明显的免疫反应和炎症指标升高。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会议室里,凌霄展示着数据图表。当被问及潜在风险时,他调出了一组对比图:左边是未经治疗的ALS模型猴脊髓切片,布满了萎缩的神经元;右边是经治疗后的切片,那些曾经黯淡的细胞重新焕发出荧光。

“我知道这还不够。”他的声音平静却坚定,“但对于那些正在等待的人来说,每多一天的希望,都意味着多一分可能。”

批准文件下来的那天,凌霄去了病房。曦曦的母亲正给她读故事,女孩的手指偶尔会轻微颤动。看到凌霄进来,她用眼球控制仪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字:“星星还亮着吗?”

凌霄蹲在病床边,拿出手机展示恒河猴站立行走的视频:“你看,它们已经能重新站起来了。很快,你也可以。”

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招募了12名患者,曦曦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当第一针蛋白融合超级酶通过鞘内注射进入她的脑脊液时,凌霄站在观察窗外,手心全是汗。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曲线平稳得像湖面,而他的心跳却像擂鼓。

四周后的复查中,曦曦的肌酸激酶水平下降了32%,更令人惊喜的是,肌电图显示她的部分上肢肌肉出现了微弱的自主电位——这意味着那些濒死的运动神经元,正在重新苏醒。

在实验室的庆祝会上,小陈举着酒杯说要给这种酶起个更美的名字。凌霄望着窗外的星空,想起曦曦画里的星星,轻声说:“就叫‘星桥’吧,连接希望和彼岸的桥。”

半年后,当曦曦用颤抖的手第一次拿起画笔时,凌霄正在修改最新的研究论文。论文的结尾,他写道:“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个在绝望中不肯放弃的日夜,是那些在悬崖边绽放的微光,最终汇聚成照亮前路的星河。”

实验室的离心机仍在嗡鸣,像永不停歇的心跳。冷藏柜里,贴着“星桥”标签的样本盒旁,新添了一幅画——七岁的曦曦牵着星星的手,在蓝天下奔跑。

深秋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实验室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凌霄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质谱图,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与离心机的嗡鸣形成奇妙的共振。冷藏柜的压缩机突然启动,发出一阵短暂的轰鸣,他下意识地转头望向那个贴着“星桥”标签的样本盒,旁边曦曦的画在低温的氤氲中仿佛散发着淡淡的蓝芒。

“凌老师,第三组动物实验的数据出来了。”小陈推门进来时,白大褂的下摆还在微微晃动。这个刚博士毕业的年轻人眼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把平板递过来的手都在轻颤,“靶向效率比预想中高出十七个百分点,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凌霄接过平板的瞬间,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边框,突然想起半年前曦曦第一次拿起画笔时,那支蜡笔在孩子掌心留下的温度。屏幕上的折线图像一条跃动的生命曲线,在某个节点之后陡然上扬,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他忽然注意到小陈的袖口沾着点颜料,是那种明亮的橙黄色,和曦曦画里星星的颜色一模一样。

“昨天去儿童康复中心了。”小陈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捋了捋袖子,“曦曦现在能跑能跳了,还教其他小朋友画画。她把‘星桥’画成了彩虹的样子,说这样病人就能顺着桥走到健康的地方。”

冷藏柜的指示灯突然闪烁了一下,凌霄起身走过去,拉开柜门时涌出的白气在他镜片上凝成薄雾。他小心翼翼地取出样本盒,标签上的“星桥”二字在低温下仿佛带着冰晶的棱角。曦曦的画就贴在旁边,七岁的小女孩牵着星星的手在蓝天下奔跑,画里的星星被涂成了七种颜色,衣角飞扬的弧度和实验数据图惊人地相似。

“通知伦理委员会,我们准备启动临床实验。”他把样本盒放回原位时,听见自己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另外,把曦曦那幅彩虹桥的画扫描存档,作为我们临床报告的插图。”

小陈离开后,实验室又恢复了仪器运转的嗡鸣。凌霄坐在电脑前,却迟迟没有点开文档。手机在桌面上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护士长发来的照片:曦曦穿着病号服,正踮着脚给病房的窗户贴星星贴纸,阳光透过她的发梢,在玻璃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照片下方还有一行字:这孩子说要给所有病房都装上星星,这样晚上就不会黑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