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娜将解密模块接入营地服务器,发现阿萨拉卫队使用古波斯楔形文字加密的量子密钥。
她反向编译出“蝎巢”与赛卜哈堡垒的通信规律——每17秒发送一次心跳信号,误差不超过0。03纳秒。
“目标清除完毕!”威龙的声音在通讯中响起,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营地被摧毁,敌人已溃败。”
然而,红狼知道,这只是战斗的第一阶段。
敌人还有更多的反击力量在外围待命。没有时间喘息,他立即下达了撤离命令:“继续前进,确保安全撤离,收集情报,准备迎接下一波挑战。”
GTI特战队员们迅速撤离营地,带着任务的胜利果实,但他们清楚,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
最后一座哨塔突然解体,暴露出卡扎菲时代遗留的ZSU-23-4自行高炮。
其火控雷达因沙尘暴失效,阿萨拉操作员改用1967年六日战争时期的机械瞄准具。
红狼冷笑一声,ZBD25的140mm电磁炮发射钨合金穿甲弹,炮弹穿过高炮防盾的铆接缝隙,将弹药架内的23mm炮弹链点燃成钢铁瀑布。
营地指挥官试图启动苏联1984年制造的R-392短波电台求救,却发现频率已被骇爪数据破译并且劫持。
当ZBD25战车履带碾过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商路界碑时,红狼的战术平板突然收到一段加密信息——某个帐篷废墟深处,竟检测到隆美尔非洲军团遗落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信号。
这架本该躺在博物馆的古老机器,此刻正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向1942年的北非战场发送着扭曲时空的摩尔斯电码。。。。。。
在沙尘暴的笼罩下,ZBD2530吨级履带式步兵战车车队悄然逼近下一个目标——阿萨拉卫队的外围阵地B,代号“雷吼”。
这个阵地隐匿在广袤的雅丹地貌群中,地形复杂,岩壁和沙丘交错,充满了天然的屏障和死角。
阿萨拉卫队巧妙地利用这些自然屏障,在这片死寂的沙漠中布置了致命的火力网。
阵地B的核心是六门改装后的BM-30龙卷风火箭炮,火力极为凶猛。
每门火箭炮都携带着特殊改装的燃烧空气弹头,威力远超常规火箭弹。
一旦击中目标,爆炸不仅摧毁物理目标,更通过剧烈的燃烧气流引发大规模的冲击波与次生火灾,足以吞噬周围的一切。
炮兵观测哨则伪装成风化岩柱,内置量子雷达反射器,可以实时捕捉敌方的动向并进行精确打击。
阿萨拉卫队采取的是“打一枪换一地”的机动战术:每一次火箭炮齐射之后,炮阵将立刻在30秒内转移位置,以避免敌方反击的打击。这种高机动性使得卫队在战术上处于绝对的主动,但也给GTI特战队员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标已锁定,雷吼阵地在前方1200米处。”红狼通过战术通讯系统传达了情报,他的目光冷静地扫视着前方的地形,“敌人火力猛烈,我们必须快速突破。”
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ZBD25车队的步伐依然坚定。
沙尘暴虽然使得视距有限,但却同样为他们提供了掩护。
车队内部,所有队员都高度紧张,手指已在武器上摩擦,随时准备迎接敌人的炮火。
“保持警觉,等指令。”红狼的声音低沉而冷静,指挥车队以缓慢的速度逼近敌人的阵地。
沙漠中的风沙拍打在车身上,发出一阵阵沉闷的响声。
每一辆ZBD25战车上的车员都紧绷着神经,他们知道,突破敌人的炮火是这一场战斗的关键。
雅丹地貌的嶙峋岩柱在月光下投出扭曲的阴影,六门BM-30火箭炮蛰伏其中。
这些钢铁巨兽经过雷斯军团的量子化改造:炮管缠绕着冷却液循环光纤,弹药舱内填充的燃烧空气弹头泛着诡异的钴蓝色——那是CL-20炸药与液态臭氧的致命混合体。
炮兵观测哨伪装成千年风蚀岩柱,其核心的量子雷达反射器正将电磁信号扭曲成骆驼群的生物图谱,直到ZBD25战车群的震动传感器捕捉到0。3赫兹的地面异常共振。
突然,远处的炮火光芒如雷鸣般响起,BM-30龙卷风火箭炮发射出一排火箭,带着燃烧的尾焰掠过沙漠。
每一枚火箭的爆炸,仿佛都在撕裂空气,震得地面都微微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