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TXT最新章节列表 > 第110章 投雷加更(第2页)

第110章 投雷加更(第2页)

另一位记者道:“但是方导,李渡鱼监制此次延请的岳晓霜岳导演虽然曾获得过新人导演奖,但此前一直在文艺片领域发挥,作为女导演首次担当主旋律片重任,您不觉得《破晓》拍摄出来不管是选题还是格局都太局限了吗?”

“哪里局限?你不说我都没发现。”方可以一本正经。

“……”

在方可以看来,《破晓》能够让她作为故事梗概的知情人都完全抽离剧作背景之外,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沉浸式享受;能够在结束放映后掌声如雷,久久不绝,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观众或许在第一次观看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分析理论,但他们的本能反应能说明一切。至于后续的详细分析、细嚼慢咽,那是更后的问题。

但人类的好朋友记者都诚心诚意地问了,方可以就再说点。

“或者胶片上还刻着公母吗?‘女’导演拍主旋律,是什么需要特意提醒、单独列项评价的点吗?”方可以咬了下重音,

“实不相瞒,李渡鱼制片曾经邀请我来拍摄《破晓》的故事,但是被我婉拒了。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拍摄风格比较轻佻,不擅长将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浓缩于一点,我对战争时代的理解过于片面且幻想。

“但我非常高兴看到岳导用其细腻又轻盈的镜头,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好故事,哪怕我曾经看过这个剧本的梗概,我都非常享受刚刚的旅程。”

“我希望如此精彩的作品能够多多益善,这对业界或者观众而言,无疑都是一份礼物。”

在方可以看来,《破晓》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并且预示着一条以剧本为核的发展道路。

在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下,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可能,制作出成熟且精彩的电影。

很多时候,一部好电影并不意味着是一部成熟的电影作品。

成熟的电影意味着编剧、导演、纸片、演员、剧组各方面工作人员、后期到宣发全部都能巧妙地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即使是方可以和靳茜磨合了好几部搭下来的班底,目前也算不上成熟体,只能说大家都很熟悉方可以和靳茜的工作模式。

这与方可以的电影风格有关,也与她和此地整体电影行业的平均状态脱节太多有关。大部分时候,剧组成员都处于“我也不懂导演在干啥,反正导演说啥就啥,唉为啥突然就到这儿了?”的懵逼状态。

这就造成了一旦像之前方可以瘫在家里几个月的事发生,SE也就直接进入半残状态。为了尽早开工维持运转,还不得不中途开了个新项目《千秋》,甚至把孙晶连哄带骗薅过来。

这里头当然不是真有什么方可以不能导而孙导经验丰富能导的缘故,该说法纯粹是哄孙晶高兴。

主要是靳茜和方可以想借机通过相对常规简单的拍摄内容,让SE的剧组人员能多接触不同导演的执导风格,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有更立体全面的思考。

尤其看看纯血商业片导演是怎么拍东西的。

先知道方可以的“繁”,再知道孙晶的“简”。

体验过方可以的“手把手执导”,再体验把孙晶的“流水线生产”。

啊什么,还有个王祥?

王祥就算了吧。

不是方可以歧视广告片导演,而是王祥纯粹就是摄像头型风格,主打一个原汁原味,不加滤镜,全靠AI和原图直出。只要我没有审美,就不会被自己的镜头伤害。都这么久了,不能说完全没有进益,只能说生搬硬套,不求甚解。

不说方可以,靳茜都在琢磨着等以后年轻导演多一点,让王祥转行制片算了。至少王祥把控故事与跟人交际的水平是有的。

不然能咋办,都一把年纪了,监视器上的缩写标志他都背不全。

方可以难得在这个世界看了个爽,渡过一个简单美好的夜晚之后,开开心心地登上第二日前往日岛的飞机。

抵达日岛后开始《葡萄》拍摄工作的方可以并不知道,等第一批观众看完《破晓》的反馈和首映式的相关视频通稿发布,网络上比《破晓》本身更先火起来的,是这样的梗:

“沈城导演就电影《破晓》发表评论…”

“幸亏不是他拍《破晓》,我不太需要他来特意照顾我的理解能力。”

“所以他就是考虑到大众理解水平,让嬴政‘不愿做一个不知亲父的畜生’是吧。”

“就是这个人,当年拍霍去病的时候还说不认可小霍这种出道即天才的存在,非要把小霍改编成同甘共苦从底层爬起。应该禁止这种人染指历史剧。”

“啊我知道这个人,他对历史剧所做的,就像我们尊敬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马歇尔正在对第三世界做的一样!”——改编自《破晓》台词。[1]

该梗又很快出现了多种衍生,比如:

“沈城导演……”

“我知道这个人,他对《秦颂》所做的,就和当年胡亥对秦朝所做的一样!”

甚至迅速扩大化:

“XX著名导演曾翻拍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