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净土十疑论的解释 > 第二集(第2页)

第二集(第2页)

那么基于这样的一种诸法实相,三世诸佛在演说佛法的时候,都要依止两种的真理:一个是真谛理,一个是俗谛理。真谛理是观察一切法的本体,所谓的空体,是无自性的空体。但是佛法也强调世俗谛:因缘。你有不同的造作,它就有不同的果报出现。所以当我们在谈论空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了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当我们讲空的时候,而忽略了假名、假相、假用的因果,那么这个空就错误了。所以说呢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在因缘当中,炽然的厌离娑婆而求生净土。虽然真实的通达自性不可得,但是在取舍上,还是应该要远离杂染的因缘,而亲近清净的因缘,这才是所谓的“心净佛土净”。

愚痴的众生,他听到空的时候,为空所系缚,他心就停在空的地方。他不知道空有另外一面的因为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有无量的可能性,这种因缘。所以有些人他听到空,由空所执取,对空执取;有些人听到有,就执取有。他不能把这个空有同时的观察,而达到平衡。“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就是经常会错谬因果。那么“瞋他求生净土”,一方面耽误了自己,一方面耽误了别人,很容易就会造成一种谤法的罪人,落入邪见外道。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佛法的修学当中,其实我们应该要注意因缘;所以《法华经》上说,“佛种从缘起”。我自己学习空性,我觉得佛陀说空是有积极的一面,其实佛法讲空,它的讲空的目的,是要显一切法因缘生。讲空,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讲空,是为了要建立十法界的因果。因为一切法空,因果才能够建立起来。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了因缘的力量。

比如说我们今天学《法华经》,《法华经》当然是大乘佛法最圆满的一个教法。《法华经》它强调一个修行的概念就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当然真实的谛理,一切的圣人内心是安住在我空、法空,所以内心当中他没有这种取舍的波动。但是一个人要悟入真实相,一定要有方便门。比如说这个房子,我们这个讲堂,如果没有那个门,我们不能进到讲堂;所以门本身不是讲堂,但是你没有经过这个门,你就不能进入到讲堂。佛陀的说法,是施设种种的方便。

比如说,这个文字就是个方便,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陀觉悟了空性的真理,但是这个真理的信息要传递给众生,他必须要假借文字。因为人跟人之间信息的沟通,是假借文字。所以佛陀把这个圣道的真理,放在文字里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有圣道的力量在里面。那么当我们一个凡夫把这几句话在心中思惟的时候,就能够从文字的理解,而转成内心的智慧。所以我们刚开始也是假借文字的理解,才能够真实产生观照的智慧。

所以当我们忽略了因缘,我们不可能修学圣道;因为你离开了因缘,你没办法修行。说是皈依三宝,当然三宝是“理体三宝”,“理体三宝”在我们的心中,“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但是当我们每一个人踏入三宝的时候,都是要假借“住持三宝”,就是事相的三宝,我们应该要假借唱唱炉香赞,做做义工,就从这些因缘当中跟三宝结缘,慢慢的再听闻佛法,明白生命的道理,从生命的观察开始自己提升自己,调伏自己的烦恼。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有方便门,就是有一些方便门,才能够悟入真实相。

我们净土宗的一个祖师叫彻悟禅师,彻悟禅师他本来是禅宗的一个大德。他师父在往生了以后,把禅宗的道场乃至于禅宗的法脉,都交给了彻悟禅师,希望他继续把这个禅宗的法脉延续下去。后来彻悟禅师大家都知道,他后来修习净土法门,改成念佛。改成念佛以后,他就下定决心要跟大众做一个白告、表达。他就把大众集合起来,他说,我以前是修禅宗的,但是我现在开始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有人愿意跟我走的,我们就离开,你愿意参禅的,你就留在这个道场。

他讲完以后,他几个禅宗的师兄弟就出来讲话了。他说师兄啊,师父看你很高的根性,把祖师的位置留给你,你现在要放弃禅宗。好,我问你一句话,你答的出来,你现在可以离开。当然这个禅宗也是一个通达实相的一个宗派。他师兄弟就问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的话。那么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都是一场梦。因为大家都没有离开无明,都在无明大梦当中。那么这两个都是梦,那你为什么要离开这个娑婆世界的梦,到极乐世界那个梦去呢?没有意义。就以这个梦幻泡影来问难净土。

彻悟禅师说啊,没有错。我们今天到净土去,其实我们内心当中是带业往生,我们心中还是有无明,我们还是在梦境当中,还是一个颠倒众生。但是这个梦不同,有两种不同:

第一个,娑婆世界的梦是一种苦,痛苦的梦,是一种恶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这个梦有苦乐的差别。因为你在娑婆世界的流转,我们生生世世必须要受到老病死的刺激干扰;所以娑婆世界的梦是恶梦,极乐世界是好梦。这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娑婆世界的梦是添梦,添就是增加。极乐世界的梦是醒梦,它有醒梦的功能。也就是说呢,当我们今天选择在娑婆世界流转,我们这个流转生生世世,越流转越颠倒了。极乐世界刚好相反,当我们今天选择极乐世界的时候,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当然是非常庄严。但是我们读《阿弥陀经》,一定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心去受用极乐世界的功德,“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极乐世界的安乐果报有一种清净的力量,它能够引导你念佛、念法、念僧,它有醒梦的功能,他有引导你趋向于圣道的一种功能。

所以说,虽然留在娑婆世界它也是一种因缘,极乐世界也是一种因缘。但这两个因缘有苦乐的差别,也有染净的差别。所以身为一个有智慧的众生,我们应该在这因缘当中善知取舍。应该是这样子。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故事里面有一个叫文昌帝君,诸位可能很多人听过了。文昌帝君的故事,它是说在周朝,他在周朝的时候,当然我们讲春秋战国了,他都是一个读书人,苦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所以他在整个周朝当中,做了十七世都是读书人,在朝廷上做官的,是一个好官,积集很多的善业。那么到第十八世的时候,这个当中是一个生命的关键点。

文昌帝君在第十八世的时候,他是到了汉朝,他是做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他有两个夫人,主要两个夫人,一个是吕后,就是所谓的皇后吕后,第二个就是汉高祖宠爱的戚夫人。因为汉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吕后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心机,有谋略的人,她帮助汉高祖很多很多的因缘。可以说汉高祖是一个一介的凡夫,能够打下天下,吕后功不可没。所以汉高祖做了皇帝以后,就封这个吕后做皇后,吕后生的儿子就升为太子。但汉高祖的心情是比较偏爱戚夫人,戚夫人生的儿子就是赵王如意,文昌帝君的投胎。

当然我们讲因缘生,这个赵王如意他是戚夫人的儿子,他有十七世的善业,而且他生生世世是读书人,一出生的时候很有智慧,也很有福报。所以汉高祖就非常喜欢这个赵王如意,他一再的想要找机会,把吕后的儿子太子废掉,封这个赵王如意做太子。但是吕后实在太厉害了,都没有成功,当然吕后也就怀恨在心。汉高祖死掉以后,这个吕后就把戚夫人用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把她的两个眼睛挖掉,鼻子也挖掉,嘴巴也挖掉,两个耳朵砍掉,双手双脚全部砍掉,就用很残酷的刑罚把她给杀死。杀死以后,吕后又把这个赵王如意调回来,就下那个圣旨,他是封王在赵国,把赵王如意调回来,抓到也准备把它杀死。

第二集《净土十疑论》

那么当然,赵王如意我们看他的前生十七世的读书人,他是一个所谓的克己复礼的君子,做什么事很有章法守规矩。但是他遇到了非理的事情出现的时候,他也起嗔心。他跟吕后说,我们母子两个跟你无冤无仇,今天我并没有心想要做太子,那是父王的意思;你现在把这样的一个嗔心,嫁祸在我们母子的身上,你现在要杀我,我心不甘,我来生一定要找你报仇。

我们佛法说,不能随便发愿,这个愿就是一种力量。那么他发了这个愿以后呢,来生就不是做人,因为他嗔心就做一条大蟒蛇。那么大蟒蛇,他做大蟒蛇是什么因缘呢?他后来也是被吕后杀死了。杀死以后,他的神识,他是善业强是往空中飘,飘流的;我们一个罪业重的人,临终的时候是往下沉。那么善业是往上飘,善业的体质是轻飘的。那么他飘的时候啊,飘到一个山上。突然间在山上,有一对老夫妇在向山神祷告,祷告的很虔诚。

这老夫妇说,我们今生也没做什么亏心事,但是没有儿子这个是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我们现在夫妇两个年纪都大了,那要生一个儿子已经不可能;那么如果山神怜悯我们,我现在把我的头发还有我太太的血,头发跟血混合放在碗里;如果山神可怜我,那么你就让这个碗里面出现一个众生,不管什么众生,我会当儿子一样看待。

那么这个文昌帝君被吕后杀死以后,怀了一念的嗔恨心,也发下一个邪愿,不好的愿力,经过的时候被老夫妇的这个祷告的文词感动了。结果我们讲,临命终的时候动了一个念头就投胎了,就变了一条小蛇,因为嗔心的因缘变了一个小蛇,在碗里面活动。那么第二天,这个老夫妇到山上的时候,把这个碗打开,哎呀是一条蛇。它不管怎么样,总是一个动物,好歹是一个动物,就把这个蛇带回去抚养,当自己的儿子抚养。

因为文昌帝君他本身没有罪业,他只是一时的糊涂颠倒,而生起邪愿,所以他变成蛇的时候他有神通。善业强的人有自在力,他经常能够在虚空里面飞来飞去。但是问题是哪里呢?我们讲,我们的生命体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果报体会产生一种障碍,当他变成蛇的时候,他就喜欢吃肉,吃这个众生的肉,他就把隔壁的鸡鸭的肉都吃掉。隔壁就向那个老夫妇抗议了,说你们家儿子,就这条蛇把我们鸡鸭都吃掉了。可是老夫妇也没办法赔偿,这个时候,隔壁的这个人就告到官府去了。

告到官府以后,官府说你是不是养一条蛇,把别人的鸡鸭都吃掉;他说是啊,你把这条蛇交出来。老夫妇说不行,我们老夫妇是把这个蛇当儿子看待,我们可以牺牲生命,不能把蛇交出来。那么官府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这个老夫妇给关起来。

当然这个蛇回到家以后,它是有神通的,它就知道,哦,我的父母亲被官府关住了。那么文昌帝君这条蛇,它就变现一个年轻人的样子去找这个官府。他说,你今天是不是关了一个老夫妇?他说是啊;他变了一个蛇以后,话也不多嗔心很重。他说,我限你三天之内把这个老夫妇放走,否则你会有大灾难,那么讲完就走了。走了以后,这个官府也没有放人;结果这条蛇,看书上的记载,就像一条龙一样,一条大蟒蛇,它到大海去吸收那个海水,就把整个城淹没了,把它父母亲救起来,淹死了三千多条人命。

那么从今以后,它就有罪业了。它的神通就失掉了,它就不能在虚空中飞扬,就掉到地上去,它的鳞片里面也开始有虫咬它的肉。它造了三千条人命的业力以后,它后面的果报就是有花报,当然正式的果报在三恶道;但是结果之前有开花,就是有花报。它的身体长很多的疮,脓疮,虫去咬它的肉。这个故事后面我们就不讲了,太多了。后来它遇到了佛法,佛弟子为它开示佛法,把它心中那个恨解开来,它从蛇的果报才解脱出来。做人慢慢慢慢的修学佛法,后来成就圣道。

这个故事是在《阴骘文》,印光大师也很赞叹这篇文章。现在看文昌帝君的整个生命流转的因缘,我们做一个回顾。他曾经有十七世做一个读书人,是一个君子;但是到第十八世的时候,遇到染污的因缘,一种非理的境界的刺激,他照样起嗔心。所以在整个成佛之道,我们绝对不能够忽略我们外在的因缘,这个因缘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因缘所生法。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当我们的生命既然是有来生,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相信生命的流转的,来生的选择,第一个你选择在娑婆世界,第二个你选择在净土。这当中就有差别的因缘出现,这一点就是我们必须要慎重的。这是第二个问答。

甲三、偏念一佛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