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净土十疑论的解释 > 第二集(第1页)

第二集(第1页)

第二集《净土十疑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这个疑惑是“舍此求彼疑”。这个问难就是说,身为一个净土的学者,我们厌离了娑婆而欣求极乐。这样子的取舍是不是违背了我们大乘的中道实相,因为中道实相是不应该有所取舍的。前面的总答就说过了,我们身为一个凡夫,我们内心当中是有所得,有所造作,那势必要取舍。我们必须要趋吉避凶,离苦得乐;既然要取舍,自然应该取清净的因缘,而放弃杂染的因缘。这一段是一个总答。

因为取舍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这本来就是因地的修行的一部分。关于这个“中道实相”的道理,第二段智者大师就详细的说明。其实什么叫“中道实相”,在第二段里面就讲出来了。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第二段就详细的把“中道实相”的道理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当然中道就是——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在般若心经有经常听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是一般人都把“不生不灭”当作是一句话,当然这就错,其实这个“不生不灭”是两句话。所谓的不生,它是离开了生这一边;所谓的不灭,它也离开了灭这一边。所以这句话,应该当两句话来说明;就一切法的真实相是,它也不生,而且它也不灭,是两句话。

这句话是怎么说呢?就是我们在一切的生灭因缘当中,生灭因缘当然是一种业——造作。那么我们造了一种业,这个业力的和合,就会出现种种果报。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业,业当然主要是以心;当我们心念一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有一个业性,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罪业。那么这个时候,一切法就不守自性,它已经不是安住在空性了;开始因为我们心念的活动,这个生命就有变化,可能是创造一个善业,也可能创造一个罪业。虽然这一切法,因为我们内心的活动,生命产生了一种造作的变化,但是从它的一个本性来观察,它还是毕竟空的。就是它的自性是毕竟空,但是它的现象、因果,会随着我们的造作而有变化,就是因缘有。

这段是把自性空跟因缘有的一个道理,先做一个总说。这以下把这个空体跟因缘,再做详细的说明。

那么“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什么叫“不生”呢?就是一切法当然本来是不生。那么不生怎么会有呢,我现在是一个人的果报,那怎么会有人的果报呢?就是我们过去生当中动了一个善念,去创造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那么这个业力的因缘出现人的果报。但是,虽然因为这样的一种造作的因果出现,它的自性还是毕竟空。所谓生,是因缘的力量使令它生起的,从自性来观察,它还是不生。

什么叫不灭呢?就是当我们人的果报结束的时候,可能我们就离开人世间;有些人善业强,到天上去;有些人有罪业,到三恶道去。诸法散灭,这个时候你这个人的色身,人的内心的果报消失了以后,这个时候也是因缘的消失;从本性的观察,它也是去无所至,它本性也是没有改变,所以叫做不灭,因为“法本不生,今则不灭”。因为它从来没有生,当然就没有所谓的灭。这个不生不灭,是约着本体来说。

这样子讲,不是说因缘的生灭之外,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体。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法在观察诸法的真实相,是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本体上来观察,一个是从现象界来观察。本体的观察,我们叫做“自性空”,就是没有自性;但是虽然没有自性,但是你做了一个动作,这个时候就有因缘了,就有力量会出现一个果报。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今生是一个人,那么我们怎么去观察这个人的果报呢?当然一般的外道就观的很粗浅,你就是一个人嘛。我们一般的科学家,医学家对生命的观察,只是观察到表面的现象,就是你有人的思想,有人的外表,有人的身心世界。

但是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是看得非常透彻。他不但观察到现象,他还观察到它的本体,就是这个人的果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这句话,龙树菩萨的解释叫“自性空”。但“自性空”我们还是不太明白,我觉得智者大师解释的好:

智者大师说什么叫“无自性”呢?就是它不决定。

就是你今生这个人的果报不决定,你来生不一定是人,这个人的果报只是暂时的因缘。当我们今天如果造了罪业,你来生这个人的果报就消失掉,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卑贱的畜生的果报。有智慧的人知道要积集善业,他来生会变现比人更庄严的天的果报。所以这个人的果报是不决定,它不是经常这样子的。所以叫“自性空”。自性空呢,你念头一动,就因缘有。

“自性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空性,佛法讲空性,简单的讲就是——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这就是空性。生命是可以规划的,从自性空的角度就是,比如说我来生希望做一个国王,这件事可以规划,因为国王的果报是因缘生,你只要把成就国王的因地具足了,你来生就能够做国王。

生命的十法界的果报,都是可以透过我们的造作规划而出现的,所以生命是没有决定性的。不是说你今生是人,你来生也是人,生生世世都是人,不管你造善造恶,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这样子讲的话,这个生命是有自性;有自性的时候,我们造善造恶变成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不能改变一切事情。但是不是这样子,

生命的本质是空,因为空,所以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

你来生想要出现什么果报都有可能,你来生想到三恶道去,也可能;你来生想要现出天的果报,你很羡慕诸天,他也不用工作,衣食自然,身体健康,身体放大光明,有五种神通,那也是可能的。你只要把成就天的因缘具足了,这个果报就出现。我来生想要到净土去,也可以。你把成就净土的因缘具足了,净土就出现。所以当我们讲到空的时候。

其实空跟因缘有,是同一个东西,它不能分割的。

因为一切法空,所以因缘法才能够建立。如果一切法不是空,是有自性,那因果就不能建立了。因为你是个人,你永远是人,你造善造恶永远是人,那么这因果就不能建立了。所以龙树菩萨说,因为自性空,所以因缘有;因为因缘有,所以自性空。所以这个诸法的实相,它是空有同体的,同一个东西。所以这个地方他引一个《维摩诘经》的说法: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的智慧,他同时观照到十方诸佛的国土,这种清净的国土跟这个众生杂染的国土,本性是毕竟空。虽然毕竟空,但是在修行的时候,他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他在因缘当中,不断的去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因为空性给菩萨的观念就是: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生命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努力去创造的,去改变的。

所以当菩萨看到空的时候,他不是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是当我们了解空以后,我们知道,生命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的,生命是可以创造的。所以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所以我们观察到空,事实上空性是很积极,有积极的一面。

那么这样子讲,我们把诸法实相的空性跟因缘,这两个是一体两面的东西说完以后,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