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以反语来表达对朋友的赞美,风趣活泼,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使纪念会开得轻松欢快。
那些语言高手的幽默,总是用最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来,但一样能打动人。简单不代表没有内容,简单,指的是深入浅出的解答问题,即利用眼前的某个事物、某个浅显的道理去说明一个人们一时难以触及的问题,或某个较深奥的道理。这种方法通俗易懂,让人容易理解,所以运用广泛。
谢晋,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远赴美国举办由他导演的《舞台姐妹》《啊!摇篮》《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等十部影片的巡回展。
在一次电影庆功会上,美国电影界的同行问了谢晋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影片卖座率最高,中美如何合作才能拍出最卖座的电影。这两个问题虽然友好,但问得很“刁”,如果只是笼统的回答,会难以令提问者满意,但具体回答又会因条件尚未具备,而难免陷入偏颇和空对空的尴尬境地。好在谢晋机智,立即风趣回答说:“里根先生将来不当总统了,如果他仍旧对表演感兴趣,那么他来主演,我来导演,中美合拍,这部影片我相信在全世界一定卖座。”
此话一出,立即博得了热烈的掌声。谢晋巧妙地利用美国人都熟悉的公众任务。不着痕迹地把不好作答的问题敷衍了过去,又博得了众人好感。
庆功会本来就是一个欢乐的场合,而幽默的语言则能在欢乐之上更添精彩。如此浓烈的气氛,必能将庆功宴推上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新闻发布会上展现幽默与机智
在新闻发布会上幽默地回答问题,能很好地展现一个人的风度。特别是对于难以正面回答的问题,幽默语言更能发挥它神奇的效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素以擅长外交辞令著称。
一次,基辛格随尼克松总统动身前往莫斯科,途中经过维也纳。在那里,基辛格就即将开始的美苏首脑会谈问题,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提出一个所谓“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风趣地答道:“我明白了,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啊,他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办,总是坏透了”。他略微停顿一下,然后一字一板地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全场顿时哄堂大笑。
基辛格的这一对答显示出他的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幽默洒脱的政治家风度,他没有被动地被记者牵着鼻子走,而是机智果断地打乱问话的思路,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做出一个令人钦佩的绝妙答复。“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遂成为基辛格的一句名言。
在新闻发布会上,还有些记者很“刁钻”,很多问题很难正面回答,唯有采取委婉含蓄的回答方式,巧妙地选取一个角度,或从一个侧面人手,用大题化小、以偏概全的方法,做灵活别致的答复。
巩俐因在电影《红高梁》中饰演女主角而一炮打响,因此在香港《红高梁》首映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纷纷采访她。一位香港记者问道:“你对自己相貌如何评价?”
巩俐笑一笑,回答说:“我觉得我的牙齿很漂亮,因为它不整齐而与众不同嘛。”
自己评价自己的相貌,这是很让人为难的事。巩俐巧妙避开了问话的锋芒,不作正面的回答,而只是选择了一点——牙齿,说了一句很讨人喜爱的话,这就比直接夸耀自己如何漂亮聪明得多。确实,巩俐相貌的出众,不在于五官长得标准,而在于她长得有特色、能出戏,特别是那一口小虎牙,更是别具一格。
在一些国际间的新闻发布会上,有时记者提出的问题涉及国家、组织的机密,虽然不能透露给记者,但又不能对记者置之不理,如果简单地对记者说:“无可奉告”或“这个问题我不能告诉你”,则显得生硬,会使提问者感到失望或不快。
这时,答问者可以运用幽默语言,机智地避开正面回答,用偷换概念的方法,给以牛头不对马嘴的答复,这就是“巧予闪避”。或者用没有任何信息量的话搪塞一下,表面回答了记者的问题,实际上没有说出任何实质性内容,这就是“无效回答”。这样,记者虽然从答话里没有获得什么信息,但是在轻松一笑的同时,避免了难堪,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双方仍保持着愉快的问答关系。
1990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一位记者问:“请您用数字来说明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萨马兰奇说:“北京是否能成为举办奥运会的有力竞争者,首先取决于亚运会是否成功。开幕式开始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昨天我看了开幕式,可以打10分。”
另一位记者问:“几个竞争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中,您会投谁的票?”
萨马兰奇回答:“这个问题我很想回答,但是自我当主席的那一天起,他们就不再让我投票了。”.
对第一个问题,萨马兰奇含蓄而得体地做了正面回答。对于第二个问题,他巧妙地回避了记者的提问,对这个过于敏感的问题不予答复。“投谁的票”,在记者那里意思是:“支持、赞成谁”,而萨马兰奇有意曲解原义,在回答中把问题岔开了。
可见,幽默,不是笑话,不是机智,更不是笑笑而已。它是一种内在境界,一种由语言和行为来表达的态度和观念,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宴会上不妨讲些小笑话来助兴
现在,无论工作中谈生意,还是生活中交朋友,都少不了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酒会。大家一起喝酒聊天,这种既传统又时尚的沟通手段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重要。
不要小瞧宴会上适当幽默的本领,这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借着酒精的作用,把诙谐发挥得淋漓尽致。
能够就地取材、当场发挥自然最好,但如果一时找不到素材也没关系,不妨讲一些类似下面这样与宴会有关的小笑话来助兴。
上菜了,先上一个拌拉皮儿。一大盘拉皮儿端上来,接着是几碟儿配料、酱汁儿什么的。小姐上菜的时候没留神,一滴酱汁儿洒在一位哥们儿的裤子上了。那哥们儿也是成心逗闷子,假装阴沉着脸问小姐:“怎么办呀?”
小姐很冷静地说:“怎么办都行。”
“那你说怎么办?”
“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那你们这儿一般是怎么办的?”
“要不俺帮您办?”
“好呀。”
只见小姐麻利的把几碟儿配料、酱汁儿一股脑倒在拉皮儿上,一手拿筷子,一手拿勺子,刷刷几下就拌好了。然后对那哥们儿说:“先生,拌好了,可以吃了。”
哥们儿努着眼珠子瞪着那盘拉皮儿半天没说话,另一位同事替他跟小姐说了声“谢谢”。
一群同事到外地出差,当地的同事热情好客,当晚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接风。只有一个人在点菜。
点好了,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
于是一位北京的哥们儿说:“小姐,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