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新来的差役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来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来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来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来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来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来人:“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来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来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新来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通过环环相扣的“怕”字拐弯抹角地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这就是这一幽默术的高明之处:不到最后不知道真正的结果。而前面的“修栈道”把人的情绪和状态彻底调动了起来,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最后的答案上,这样,“栈道”就算是修得成功的。而当看到最后的答案时,人们急切、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下来,不禁哑然失笑,这前后一紧一松、一明一暗的强烈反差,在不谐调中自然而生幽默的效果。
声东击西的幽默技巧
所谓声东击西,就是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使用在幽默中,就是真话反说,睁着眼睛说瞎话,说得明显不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景,使期待在一方面前空的同时,在另一方面意外地落实。
声东击西法,是指目标在西而先假意向东,出其不意地给对手一击。它实际上是一种含蓄迂回的幽默技巧。其实声东击西的手法在生活中经常运用,不仅成年人懂得,就连许多小孩也深谙此道。
有一个一岁多的女孩。一天晚饭后,和她的妈妈一起在小区里玩耍,这时小女孩看见一个比她大一点的小男孩在玩一个很好玩的玩具,很想去玩,但估计了一下双方的实力,觉得肯定抢不过人家。于是她就走到那个小男孩的妈妈面前,喊道:“阿姨,抱抱!”那个小男孩的妈妈高兴地去抱她,于是小男孩看见不干了,丢下了玩具,赶快跑过来要自己妈妈抱。
于是,小女孩顺利地拿到了玩具。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只有一岁多的孩子的机智,她纯熟地玩了一招“声东击西”。
从这个小幽默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小女孩准确地找到了“东”“西”之间相关联的事物,那就是小男孩和他的妈妈。二、她还找到了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小男孩的霸占心理,他看到自己的妈妈抱别的孩子,肯定会阻止,而对于小孩子来说,精力还不能很好地兼顾两种或者更多的事物,得到一个必然暂时放弃另一个。找到了这两点,声东击西术就完全实现了。
斯克尔顿是位著名诗人。一次,他去赴宴,酒喝多了回不了寓所。于是,他住进了一家小客店。半夜,他渴得厉害,大喊伙计要水。但没人应他,他又喊自己的马夫,马夫也不在。“怎么办呢?这样下去可不行!”
他灵机一动,大喊道:“救火啊!救火啊!”顿时,全店乱成一团,所有的人都起来了。他继续喊,不一会儿马夫和伙计便拿着蜡烛冲了进来:
“火在哪里,怎么看不到呢?”
“在这,”斯克尔顿指着自己的喉咙,“火在这里面,快给我端水来,浇灭它!”
声东击西的幽默技巧犹如虚晃一枪,这虚晃的一枪只是为了分散或者转移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对你的真实目标放松警惕,从而使你能够顺利达到目的。这正是利用对方对外界事物的第一反应做文章,以自己意图之外的东西去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让人防范或拒绝;再以实际的意图“攻”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产生幽默的效果。
声东击西的幽默技巧很有些“兵不厌诈”的意思,它利用人们的预期心理,“指”向“东”方,当人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时,忽然又反打“西”方,这样在“东”“西”的一反一复中,不和谐的因素产生,幽默的酝酿也就成熟了。
因为声东击西的幽默技巧含有欺诈的成分在内,这固然能“骗”住对方,从而产生幽默,但若经常玩这种诡诈的把戏,别人就不会认为这是幽默,反而要怀疑你的人品了。这样,幽默的目的没有达到,还失信于人,实在是得不偿失。因而我们不能把“声东击西幽默术”当成法宝,不厌其烦地搬出来使用,而应当适度掌握分寸,不然牧羊小孩那“狼来了”的悲剧说不定就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