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书记载,有一个昏庸的皇帝,听到大臣启奏说某地大旱,老百姓没有饭吃,饿死了好多,便笑道:“为什么不吃肉末稀饭呢?”
吃不起饭的人,自然更吃不起肉末稀饭,大家都懂这个道理,就是皇帝不懂。因而对于皇帝来说,话中只有愚蠢,却毫无幽默感可言。
故作蠢言或故作蠢行之所以幽默,是因为交谈双方都明知其蠢,明知荒谬而故意说,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做背景,与所说的意义构成反差,来传达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才耐人寻味。
房客对房东说:“我没法再忍受下去了,屋顶一刻不停地往我房间里漏水。”
房东反驳说:“您还想怎么样?就您那一点点房钱,难道还想漏香槟不成。”
这的确是个很精湛的装疯卖傻式的幽默。房客的前提是“不管漏的什么都有碍于生活。”但是老成的房东故作糊涂,说成是“漏香槟比漏水要好”。
在一些场合,当出现意外时,如果处理不好,会非常尴尬。这个时候,假装糊涂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既避免了尴尬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对方一开始也许会心生疑窦,云里雾里,但随着疑问的涣然冰释,你的真实意图所带来的幽默就会如春风般拂过人们的心田。
一个经理测试手下员工的机智程度。他出了一道题目:“假如你无意间把房间推开,看见女客一丝不挂地在沐浴,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第一位答道:“说声‘对不起’,就关门退出。”
第二位答道:“说声‘对不起,小姐’,就关门退出。”
第三位答道:“说声‘对不起,先生’,就关门退出。”
前两位的回答都不幽默,唯独第三位的回答很幽默。它妙就妙在假装没看清客人的性别,装疯卖傻,既保全了客人的面子,又使自己摆脱了尴尬。
普希金年轻的时候并不出名。有一次,他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家的舞会,他邀请一位年轻而漂亮的贵族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看了普希金一眼,冷淡地说:“我不能和一个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没有生气,略带惊奇地看着她说:“对不起!我尊敬的女士,我不知道您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然后离开舞厅。剩下那位女士在那又气又恼却不知如何向别人诉苦。
普希金用装疯卖傻的办法巧妙地回击了无礼的贵族小姐,使自己体面地下了台。类似上面这种突发情况下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高超的机智应变的手段。
很多时候,这种故作蠢言还能解除双方之间的紧张情绪,拉近彼此的距离,使气氛变得轻松融洽。
在一次聚会上,卓别林要来了一把苍蝇拍,追打一只在他头上飞的苍蝇,好几下都没有打着。不一会一只苍蝇停在他面前了,卓别林举起了苍蝇拍,正要给它致命的一击,忽然停住了手。他仔细看了一会,把苍蝇拍放下了。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打。他耸了耸肩膀说:“这不是刚才缠着我的那一只。”
这个举动似乎是很不智的,挺蠢的,从消灭苍蝇的卫生角度来讲,不管是不是之前纠缠自己的苍蝇都应该一律消灭掉。但是,卓别林的故作蠢行使得与会者感到与他更平等了,他们与他交谈更加自在,更加自由了,幽默的价值就在这里。
故作蠢言幽默术要求你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愚蠢”惟妙惟肖地展露。其要点有三:一是表里不一。表面既疯又傻,内里高度机智。大凡擅长幽默的人,常把过人的智慧隐藏于痴呆木讷的外表之中,让对方透过表象,曲折地品味到浓浓的幽默之趣。二是不动声色。装疯卖傻,自然要煞有介事,假戏真做,令人大吃一惊,产生问号,继而加以思考,随之完全领悟,发出会心的微笑。三是心照不宣。装疯卖傻的背后藏着的真实意思,应当使对方略加思考后即能明白。如果对方百思不得其解,那就不能透过傻相而领会到幽默的本意了。
超级荒谬的幽默技巧
荒谬性的逻辑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无理而妙”,越是幽默,也就越带纯调笑性;纯调笑性越强,与某种切合实际的办法和道理的距离就越远。反过来说,越是一本正经地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也就越不幽默,越不幽默就越可能有某种现实推理的特点;越是有现实的推理性,幽默就越是让位给机智。
一位守林人在林中将一个狩猎者抓个正着。“你在干什么?”守林人声色俱厉地问道,“这里是严禁狩猎的,我要惩罚你。”
“哦,先生,我并不是来狩猎的,”狩猎者说,“说起来,实在是不幸,我本来想来这里自杀的。只是因为开枪时手抖得很厉害,不知怎么,子弹竟误落到了野鸭身上。”
狩猎者明白自己做了错事,为争取守林人的谅解,他采用了温和、幽默的方式,虽然这个谎话有些荒唐,但如此幽默的解释让对方实在难以严肃以对。
生活中,对于那些不好回答而又非常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长篇大论地阐述正当的理由,难免会有些乏味,弄不好还会惹对方不快,若是能以幽默的方式给予一个略有道理的解释,就很容易化险为夷。
有个人在市场上买了六只来自异国的麻雀,准备进献给本国的国王。按照这个国家的习俗,“七”是最吉利的数字。如果仅送六只,他担心国王会不高兴,于是他就决定混一只本国的麻雀进去,凑够七只一起献给国王。
国王见到七只麻雀,果然很高兴。但在他仔细玩赏后,有人提醒他其中有一只是本国的麻雀,国王大怒:“这是怎么回事?你故意加入一只本国的麻雀难道是在讽刺我孤陋寡闻?”那人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解释道:“陛下的眼睛果然厉害,可是陛下不知道,这只本国的麻雀是其他六只异国麻雀的随行翻译啊!”
国王一听,虽然他的话有些荒谬,但也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还是嘉奖了他。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荒谬的要点在于违反常规,在于荒唐,可以说,越是荒唐越是能够达到幽默的效果。
传说我国清朝有位八府巡按,患上了疑难杂症,虽看过许多医生,都未见效。一天他因公坐船经过山东台儿庄,又犯起病来。地方官员即推荐名当地有名的老郎中为他治病,郎中诊脉后说:“你患了月经不调症。”巡按一听,顿时大笑,认为郎中是老糊涂了,医术根本谈不上高明,于是治病之事不了了之。
此后,每当闲暇之余想起此事,他就忍不住捧腹大笑。奇怪的是,时日一长,他的病竟然不治自愈了。过了几年,巡按又经过台儿庄,想起那次荒唐的诊断,特意找来老郎中,想取笑一番。不料老郎中却说:“你患的病没有什么良药可治。所以我当时只好运用古籍中提到的喜乐疗法,故意说你患了‘月经不调症’,让你常发笑,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使用超级荒谬的幽默法时,如果一时找不到歪理,还有一个简单的技巧可以使用,那就是夸大其词,就是用荒谬夸张的话来表达幽默,使人备觉趣味。夸张之所以能造成幽默效果,是因为这些话题与内容经过夸大之后,变得不合常理,大大出人意料,从而造成幽默效果。
盖伯打电话给物业公司,说他家屋顶有点漏雨,要求派一位修理工人过来维修。修理工人很快就过来了,按盖伯的指引好不容易才找到那个漏洞。
修理工人看着那个连拿着放大镜都不易找到的漏洞,非常不屑地问:“你真细心,不过我非常奇怪,你是怎么发现这个比蚂蚁还小的漏洞的?”
盖伯察觉到对方的情绪,皱起了眉头,说:“我也是偶尔发现的。昨天晚上,我坐在客厅喝汤,可是一连喝了两个小时,那碗汤都没喝完。”
风趣而颇有创意的回答引来修理工人的笑声,起到了愉悦气氛的作用,同时也明确暗示了修理工不要拿这小事不当回事,它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生活,这显然比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具幽默性和艺术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见到一些爱吹牛的人,其实他们有时也会使用超级荒谬的方法来制造笑声:
有一个美国人和英国人在一起互相吹牛。
美国人说:“我们美国人很聪明,发明了一种制造香肠的机器!这种机器真是神奇,只要把一头猪挂在机器的一边,然后转动机器的把手,那么,香肠就可以自动地从机器的另一边一条一条地转出来!”
英国人一听,不屑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这种做香肠的机器我们早就有了!你们美国人真是少见多怪!我们早就把这种机器改造得更加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