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儿子问她:“孙子、孙女儿来了,你高兴吧?”
张老太大说:“孙儿们来,能带给我双重的快乐!”
“怎么说呢?”儿子追问。
“他们来了,我很快乐;他们走了,我更加快乐。”
张老太太用幽默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她对儿子和儿媳自己不照看孩子,而总是把孩子送给她来照管的不满。
要营造两代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首先得加强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长辈对晚辈的幽默,不论形式如何,大都透着对晚辈的疼爱和关心。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长辈对晚辈的幽默方式:打是亲、骂是爱的幽默方式。
一位著名的美国企业家,他在著名大学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又被送去攻读硕士生,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美国顶尖的公司工作。在他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知道他是800多个毕业生中的第11名,便写信给儿子说:“你在学校读了17年书。瞧,念书考不上第一名的笨蛋,现在情况不也很好吗?”
其实谁都知道他父亲很高兴,这位父亲在笑骂中表现出对儿子现有的表现和成就的满意与自豪,以及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长辈对晚辈运用幽默的机会是很多的,关键是要有一种平等的观念和态度。长辈对晚辈拥有督导的权利,晚辈有错要管教,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让年幼或无知的晚辈明白事理,简单的打骂和训斥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有时还会伤害晚辈的自尊,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就会更加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这时候,长辈们运用幽默的方式对晚辈进行教育,才是绝佳的选择。
但有些做长辈的为了在晚辈面前保持威严的形象,平时在他们面前总是不苟言笑,更不用说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幽默了,其实,长辈应该通过轻松诙谐的玩笑,来向晚辈传递自己的关怀与爱,让两代人之间能更和谐的相处。
晚辈对长辈的幽默
有人说:“一个家庭在有了孩子以后才开始趋于成熟。”在这样成熟的家庭,核心开始由夫妻二人转变到了孩子身上,孩子的欢乐也就成了整个家庭的最大快乐。所以,在长辈对晚辈运用幽默的同时,晚辈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对长辈幽默。
有一位画家,从小就让儿子学习画画,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事业。但儿子对画画并不怎么感兴趣,但迫于父亲的威严,不得不勉强为之,这样的日子让儿子觉得苦不堪言。
儿子十六岁生日的那天,父亲一早便要求儿子画一幅画来为自己庆祝。片刻过后,儿子拿着一张白纸交给父亲,说已经画好了。
父亲不解地问:“你的画呢?”
“爸,在这张纸里,你可以看到一只毛色亮泽的大花公鸡,它正在吃米。”
“米在哪儿?”
“被大公鸡吃光了。”
“那鸡呢?”
“鸡吃光米后,它就走了。”
画家笑了,从此不再让儿子画画。
试想,如果儿子把对父亲的不满强忍在心里,久而久之,父子关系就会越来越疏离。而且由于不喜欢,儿子也不可能把画画好,从而白白浪费时间,影响了自己的发展。但如果儿子采取过于激烈的反抗,也会导致令父亲恼火不已,导致父子不和。而假如晚辈对长辈采用适度的幽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会使交谈气氛变得轻松,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和互相理解。
儿子很喜欢妈妈做的包子,但却不喜欢吃她做的米饭。
一天,当妈妈把热腾腾的包子端上来时,他幽默地对妈妈说:“妈妈,您做的包子馅多,好吃,一看到它我就流口水。”
妈妈听后很高兴地说:“那是啊,你妈妈做的包子可是一绝啊。”
儿子接着说:“妈妈,那您做的米饭更厉害了,可以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三层饭’吧。”
妈妈听后愣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儿子笑着解释道:“上面一层烂,中间一层生,底下一层焦,这不正好是‘三层饭’吗?”
妈妈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这张小嘴,真会笑话人。”
这段对话,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增进了母子之间的感情。诚然,长辈与晚辈由于出生时代不同,在年龄大小、知识结构上也存在差异,对事物的看法总是不一致的,晚辈总是嫌长辈唠唠叨叨、思想僵化。当与长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要善于运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使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涛涛的奶奶信仰佛教,每天都要虔诚地诵经。一天下午,奶奶正在念佛,门口刚好有卖爆米花的小贩经过,涛涛对正在念佛的奶奶说:“奶奶,我要吃爆米花。”
奶奶头也不抬地说:“等一下。”
一分钟不到,涛涛又嚷道:“奶奶,我要吃爆米花。”
奶奶说:“再等一会儿。”
涛涛嘟着小嘴说:“你等一下再念嘛,佛祖又不会跑掉,可是卖爆米花的就快要跑掉了。”
奶奶生气了:“这孩子,没看到奶奶在念佛吗?你一直嚷着,奶奶很烦的。”
涛涛委屈地说:“我刚叫了您两次,您就嫌烦,您每天都要叫阿弥陀佛几万次,他不会嫌烦吗?”
孩子没有经过世俗污染的童稚儿语,常会为父母和长辈增添许多欢笑,其实,不管你年龄多大,只要保持一点童心,就能让笑声满盈四周。不管你在何地,是想表达对长辈的思念或者意见,都要学会一点幽默的技巧,这样会给父母和长辈带来快乐。而且要随时记得,要处理好和长辈的关系,首先要有一颗尊敬长辈的心。
兄妹间以戏谑的方式交流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