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张口就来的情话 > 第四章 用好语境(第4页)

第四章 用好语境(第4页)

同语异指在某些方面和指桑骂槐是比较类似的,都是实际针对的对象和表面上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由于语义的反差很大,幽默的效果也较强。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作者的想象力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得益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松龄年轻时就闻名乡里,因为他会说许多好听的故事,不仅口才好而且风趣幽默。

有一次,蒲松龄在路上遇到一群乡亲,乡亲们将他的鞋子藏了起来,缠着要求他说一个故事,否则就不把鞋子还给他。

蒲松龄没有办法,只好坐下来想了想,开始说故事:从前有一对情侣,两个人私定终身,非此男不嫁,非此女不娶。没想到女方的父母强将女儿另许他人,这个男子知道后非常气愤,便去找这女子理论,女子说父命难违。两人欷敖一番之后,相约在当天晚上跳井殉情。

到了晚上,男子先来到井边,他想试试这名女子是不是真心爱他,于是将鞋子脱下来放在井边,自己躲到树后。没过多久,女子也来了,看到男子的鞋子摆在井边,哭泣了一会儿。刚想跳井,忽然念头一转,心想:“我年纪轻轻的,日子还长得很,如果就这样死了,多不值得,他跳他的,我还是回去吧!”

女子站了起来,见那井边的鞋子还挺新的,于是就拾起来带走了。躲在大树后的男子愣在那里,直到女子走了,才发现自己连鞋子也没有了。

过了不久,女方家欢天喜地嫁女儿,男子躲在一边见女子上了花轿,眼看就要被抬出村子了,于是急急忙忙赶上花轿,说:“喂!你嫁给别人不要紧,”他小声对女子嚷嚷,“得还我的鞋子啊!”

说到这里,蒲松龄停住了。乡亲们正听得起劲儿,于是嚷嚷道:“下面呢?下面呢?”催他继续讲下去。只见蒲松龄抬起头,转了一下眼珠子,又重复了一句:“得还我的鞋子啊!乡亲们一愣,接着哈哈大笑,将鞋子还给了他。

这个故事中的同语异指幽默技巧主要体现在“得还我的鞋子啊”这句话上,蒲松龄借故事中的这句话,时空转换到了自己给乡亲们讲故事的场景,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时空下意思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然而,由于运用得非常巧妙,尽管意思不同,但是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时空下却非常的合适和恰当。由于两个情景的附会,语义的巨大差异,以及蒲松龄的巧妙运用,加强了幽默效果。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这样的幽默技巧相互调侃,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新婚的先生回家后,太太温柔地说:“晚餐已经准备好了,和昨天的一样香。”

先生兴奋地说:“太好了,今天吃什么?”

太太说:“昨天的剩菜剩饭。”

幽默的太太使用了同语异指的幽默技巧,小小地耍了先生一把,先生兴奋异常于“和昨天的一样香”的“美梦”,以为又是和“和昨天的一样香”的一顿大餐,可谁知太太的“和昨天的一样香”可并不是指这个,而是指昨天的剩菜剩饭,当然是和昨天的一样香了。

由以上两个小幽默我看到,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幽默是很容易制造的,而且还会层出不穷。既然是同语异指,它就会有两种理解,而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同语异指要慎重使用,否则容易造成误会。

开往日内瓦的列车上,列车员正在检票。一位先生手忙脚乱地寻找自己的车票,他翻遍所有的口袋,终于找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上帝,总算找到了。”

“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一位绅士说:“我到日内瓦去过20次都没买车票。”

他的话正好被一旁的列车员听到,于是列车到日内瓦车站后,这位绅士被带到了拘留所,受到了严厉的审问。

“您说过,您曾20次无票乘车来到日内瓦。”

“是的,我说过!”

“您不知道这是违法行为?”

“我不这么认为。”

“那么,无票乘车怎么解释?”

“很简单,我是开着汽车来的。”

由于列车员和那位绅士所处的位置不同,导致他们对同一句话——“无票乘车”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从列车员的角度讲,“无票乘车”那就是逃票,那就是违法行为;从绅士的角度讲,“无票乘车”可以是不同的交通工具,自己驾车当然不用买火车票了。

使用同语异指幽默术的关键在于,将“同语”的针对性在不同的情境下很好地发生转移,越是不留痕迹,最后恍然大悟后的幽默效果也越佳。

两相对照的幽默技巧

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是有可比性的,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也会有可比之处。把这些有可比性的地方放在一起两相对照,就会发现它们在内容与形式,愿望与结果,理论与实际等方面会产生强烈的不谐调,于是形成了不和谐的对照。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产生幽默,充满情趣。

两相对照幽默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对比,另一种是具有可比性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

同一事物的两面对比,就是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作对比,通过对照两者的差异,产生幽默的效果。

一天,吴老先生邀请一位老友到家里来,一起泡茶、聊天,并下一盘棋,借以消遣、打发时间。两个老人一边聊过去的趣事,一边下棋;可是一盘棋还没下完,吴老先生已经朝厕所跑了三次。吴老先生第三次上厕所回来后,有点不太好意思,赶快解嘲说:“哎呀,人老了哟!想当年,年轻的时候,尿都可以憋得住,就是话憋不住;现在,变成老头子了,话倒是很能憋得住,但是尿就是憋不住啊!”

吴老先生把自己身体的两面——年轻时和年老时放在一起作对比,通过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状况,让人们看到了岁月在人身体上变迁所留下的痕迹,表现出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人生轨道上的衰弱与成熟的变化。吴老先生的话很富有哲理和趣味,让人深思的同时,引人发笑。同时,吴老先生幽默的话语既避免了自己的尴尬,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他的生活智慧。

而具有可比性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就是把两个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来对照并作描述。由于两个事物的本质不同,因而它们之间有着更多的差异,这种较大的不谐调正是幽默产生的根源。例如:冯骥才的《神鞭》中,有一段关于中国人和洋人的有趣对比:

“三爷不知,洋人和咱们中国人习俗大不相同,有些地方正好相背。比如,中国人好剃头,洋人好刮脸;中国人写字从右向左,洋人从左向右;中国人书是竖行,洋人是横排;中国人罗盘叫‘指南针’,洋人叫‘指北针’;中国人好留长指甲,洋人好留短指甲;中国人走路先男后女,洋人走路先女后男;中国人见亲友以戴帽为礼,洋人就以脱帽为礼;中国人吃饭先菜后汤,洋人吃饭先汤后菜;中国人的鞋头高跟儿浅,洋人的鞋头浅跟儿高……”

在这个议论中,作者对比的是洋人和咱们中国人习俗,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习俗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式的鲜明对比,展现了洋人和中国人习俗的不同之处,充满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由以上事件不难看出,两相对照幽默术的使用要点就是将具有相对性的两面或者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对比,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突出,这样造成的反差也就越大。巨大的反差带来的就是巨大的不谐调感,而由此产生的就是幽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制造很多幽默,比如你可以调笑某个缺乏活力的年轻人为“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态”,而赞扬某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为“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态”,等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