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罢。”李遗呼出一口气,缓缓道:
“魏军虽然突破了府河防线,但孤军深入的本质是没有变的。”
“只要有一支军队在其身后断了他们的补给线,还是有机会配合成都守军夹击魏军。”
“参军所言极是。”诸葛瞻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附和一句紧接着又问:
“那该何时进军?如何部署?”
李遗道:“老夫以为,应速派人去寻糜照,他的军队应该遭遇魏军,八成只是与魏军异道而行,故而还保存着相当的实力。”
“只要得知这里的战报,他定会火速返回。届时与我军合兵,则有五六千之众。”
“善。”诸葛瞻舒心了许多,至少局势还没有到完全失控的状态。
当日,诸葛瞻便派了不少路人,分头去寻糜照。
至于糜照本人,他本来就不是叛逃,确实是选错了进军路线。
而在迟迟不见魏军之后,已开始向北返程。
二月十七,糜照军在岷水河畔见到信使。
二月十九,糜照率部与诸葛瞻会合。
二月二十,稍作休整的蜀军以军师将军诸葛瞻为主将,离开武阳奔成都而去。
。。。。。。。。。。。。。。
十里陌,地如其名,光秃秃的,离成都城南恰好十里。
灰色布围子,立在一个微微隆起的小土包上,这便是诸葛瞻的中军帐。
诸葛瞻以前来过这里,当时听一个老农说,这里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瞧见成都城墙模糊的轮廓,不知是真是假。
那日是个阴天,今天也是。
他还记得,那时候百姓们围着他说,朝廷政令利民、乡野粮食丰收皆是仰赖“葛侯之功”。
他有些骄傲,也有些惭愧。
因为某些政令,他压根未曾参与,却全都将功劳算在他的名下。
诸葛瞻知道原因,也默默享受着它。
此刻,帐帘紧闭,里面几乎没有声响。
亲兵们立在帐外,手按在刀柄上,脸色显得冷硬、灰暗。
没人说话,整个营地死气沉沉。
士兵们或坐或躺,眼神空洞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或者盯着自己沾满灰尘的袍服发呆。
偶尔有伤兵呻吟出声,却无人关心。
夜幕降临,篝火前有两个小卒在窃窃私语。
“给。”唐大郎从怀里拿出一张饼,递了过去。
“大兄,你从哪弄来的?”唐三郎接过干粮,“最近军粮尤其是干粮紧俏,今日怎么这么奢侈?”
唐三郎啃了一口饼,忽然一顿:“大兄,这不会是你。。。。。”
“别多问了,赶紧吃,吃饱了跟我走。”
“走?去哪?”
唐大郎蹲下身子,低声道:“三营的斥候是咱们村的,他方才跟我说,魏军已屯住在夷里桥了。”
“啥,啥子??”三郎闻言,眼珠瞪得溜圆,差点没噎住。
夷里桥位于成都西南方位两江汇流处,乃是战国时期秦蜀太守李冰主持建造的竹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