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秋,西线。
协约国的进攻浪潮,如同积蓄已久终于决堤的洪水,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过满目疮痍的法兰西和比利时的土地。
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士兰军队,在经历了“皇帝会战”的绝望挣扎和亚眠“黑日”的致命打击后,已然士气崩解,组织涣散,变成了一股向着德国边境狼狈溃退的灰色洪流。
美士兰远征军的生力军们,带着新大陆的锐气和充裕的物资,猛烈冲击着德士兰军摇摇欲坠的防线。
潘兴将军坚持的独立作战终于显现威力,美士兰军在圣米耶尔和默兹-阿贡森林等地发动了大规模攻势,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一步步碾碎了德军的抵抗意志。
英士兰军和法士兰军,这些经历了四年血腥堑壕战磨砺的老兵,则以一种更加冷酷、高效的方式向前推进。
他们收复着一座座失去的城镇,目睹着故土被战争摧残后的惨状,心中充满了复仇的快意和深沉的疲惫。
新式坦克轰鸣,战机呼啸,协约国的火力优势从未如此明显。
胜利的捷报如同雪片般飞向伦敦、巴黎和华盛顿。
教堂的钟声再次为胜利而鸣,街头挤满了欢呼雀跃的人群。
报纸头版头条用最大的字体宣告着“德意志的崩溃”、“胜利在望”、“战争即将结束”。
然而,在这片胜利的喧嚣之下,深重的阴影正在蔓延。
胜利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英法士兰两国的整整一代青年才俊几乎凋零殆尽。
村庄失去了他们的儿子,城市失去了他们的精英。
国库因为购买炎国天价的军火而消耗一空,背负了沉重的对炎债务。
国内的工业体系在战时虽得到强化,却也疲惫不堪,亟待转型。
胜利带来的不是纯粹的喜悦,更有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和面对未来的迷茫。他们赢得了战争,但似乎也输掉了未来。
协约国内部的裂痕在胜利前夕愈发明显。
法士兰国总统雷蒙和英士兰国首相赫伯特对美士兰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充满疑虑,他们想要的是彻底的复仇、巨额的赔款和永久性地削弱德士兰国,而非那种理想主义的、可能妨碍他们攫取战利品的“新外交”。
而威尔逊则试图凭借美士兰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塑造一个由他主导的和平秩序。
三方在如何对待战败的德士兰、如何瓜分殖民地、如何建立战后安全体系等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
最大的阴影,来自遥远的东方。
奉天发出的“停火呼吁”和“和平会议提议”,像一道无形的绳索,开始套在正高歌猛进的协约国脖子上。
“他们现在来呼吁和平?在我们即将获得全面胜利的时候?”
法士兰总统雷蒙在巴黎的军事会议上愤怒地拍着桌子。
“这是阴谋!是想阻止我们获得应有的战果!是想保护德士兰不被彻底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