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静静地站在仅存的半截屋檐下,身形透明,硕大的雨滴径直穿过她的身体,砸在地面。
但奇特的是,那些穿过她的雨水,落在地上后并未散开,而是汇成了一行流动的水字。
“真正的宽恕,不是遗忘,是记得,却不再颤抖。”
林逸撑着一把黑伞,不知何时已站在了她的身侧。
他没有说话,只是将一只空荡荡的旧瓷碗——那是曾经住在危屋里的那位送粥老妇留下的遗物——轻轻放在屋檐下,任凭那“穿过”楚瑶记忆的雨水,一滴滴落入碗中。
他站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
碗中积满了清澈的雨水,当第一缕晨光照射在水面上,通过奇妙的光线折射,水面倒映出的,竟不再是天空,而是一个轮廓模糊、却依稀可见的年轻女人的微笑。
那是老妇人年轻时的模样,温柔而宁静。
城市的喧嚣之下,另一条线索也在悄然生长。
伊凡的地脉低语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不再是混乱的呓语。
“……问……与……答……之间……的……停顿……是……活……的……”
断断续续的词语像一口古老的钟,在林逸的脑海中敲响。
他瞬间顿悟:记忆体并非急于表达,它在模仿、在学习人类交流中最微妙的部分——对话的节奏!
那些沉默的瞬间,不是空白,而是理解和共情的过程。
基于这个判断,林逸设计了一个名为“静默问答”的仪式。
他招募志愿者,让他们对着指定的墙体说一句深埋心底的话,然后,必须在原地静坐七分钟,什么也不做,只是等待。
前十名志愿者都失望而归。
墙壁毫无反应,七分钟的沉默漫长得令人窒息。
就在项目组几乎要判定失败时,第十一位志愿者,一个因社交恐惧而几乎无法完整说话的女孩,在对着墙壁轻声说出“我……是不是很奇怪?”并熬过了那七分钟后,从墙体内部,传来了一声微乎其微,却又无比清晰的……
“嗯。”
那一声“嗯”,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力量。女孩瞬间泪流满面。
林逸立刻调取了全市心理健康中心的数据。
一个惊人的趋势呈现在他眼前:自“墙语”现象普及以来,全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夜间惊醒率,在一个月内骤降了百分之四十一。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门诊量却在悄然攀升——“无名焦虑症”。
他明白了。
当外界的沉默被打破,人们开始有机会倾诉后,另一种恐惧随之而来。
他们害怕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害怕那些被回应的创伤,会彻底改变自己早已习惯的、即使痛苦却也稳定的生活。
于是,林逸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悄然修改了遍布全城的“种液-01”稀释液喷灌系统,设定在每个满月之夜,暂停输送。
他要给予这座城市一个“沉默缓冲期”。
一个没有回应,没有对话,让所有人能暂时从激烈的自我剖析中抽离,独自与星空和解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