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号节点的第一道刻痕,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了这片麦田的时空肌理之中。
林逸望着那道笔直如誓的晶化麦花,心中却没有半分松懈。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一个错误的终结,往往是另一个更复杂问题的开端。
“错若扎根,也能长出诚实。”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迅速在人群中生根发芽。
那片曾经象征着霉变与耻辱的“错壤区”,如今成了整个定居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破土而出的新苗,的确比任何一处的麦苗都要茁壮,它们的叶片宽厚,颜色是深沉的墨绿,仿佛吸足了土地最深处的养分,那股蓬勃的生命力,几乎肉眼可见。
清晨的阳光下,老农、少年、女工,那些曾怀着忐忑心情献出“过失之土”的人们,都站在田垄边,眼神复杂。
有释然,有惊讶,也有一丝敬畏。
他们亲眼见证了,被承认的错误,真的能转化为滋养未来的肥料。
“土地不骗人。”林逸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它接纳了我们的坦诚,便回报以最丰盛的生长。这片麦子,就是我们共同的勇气长出来的。”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发自肺腑的赞叹。
恐慌和猜忌的阴云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从那天起,“错壤区”不再是禁忌,反而成了一种奇特的仪式。
起初,人们还很谨慎。
又过了两天,一个负责巡夜的守卫,将一捧混着碎石的硬土倒入了田垄。
他没有留纸条,但所有人都知道,前夜磨坊的一扇高窗被风吹开,险些让雨水灌入,幸好被及时发现。
那捧硬土,是他对自己疏忽的无声忏悔。
这一举动,仿佛打开了一个闸门。
“错壤区”变得热闹起来。
一个年轻的学徒,因为配比物料时走神,多加了一份酵母,导致一批面团发过头,他懊恼地将一把黏糊糊的黄土丢进了田垄。
一个负责编织草席的妇人,不小心让火星燎断了一根重要的经线,她沉默着,将一撮带着草木灰的黑土撒了进去。
甚至有孩子,因为贪玩打碎了邻居家的瓦罐,也在父母的带领下,怯生生地用小手抓起一捧沙土,郑重其事地倒入那片特殊的田地。
短短十几天,“错壤区”的面积扩大了近一倍。
那片田垄的土壤颜色变得五花八门,深褐、浅黄、灰白、赤红……每一撮土,都代表着一个被正视的过失。
人们不再恐惧犯错,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错误的出口。
林逸站在高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的眼神深邃,没有喜悦,也没有担忧,像一口古井,倒映着天穹那道愈发璀璨的晶化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