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娘本来也没打算在络子上挣大价钱,把芸娘给她打的络子挑了出来,剩下的推给老板娘说道:“这些卖了!”
老板娘看了眼瑜娘挑出来的,挑了下眉头,“小姑娘,把你手里的给我瞧瞧。”
瑜娘递了过去,老板娘展开来,都没比量就说道:“哎呦,这个打的手巧,不是一个人打的吧?
这样,你手里这些,五文钱一个怎样?”
瑜娘点点头说道:“行!”
老板娘笑了笑,算了下,瑜娘打的有二十三个,芸娘帮着打的有十一个,总共是一百二十四文。
赵母看着老板娘在算盘上啪嗒啪嗒的,就说出一百二十四文,心里暗叫个乖乖,闺女一冬天没事打个络子都能挣不少钱,快顶上家里养三只鸡了。
接了钱又在绣铺里买了二十文钱的丝线,母女俩才离开,那老板娘倒是给了个笑脸。
出了门,瑜娘把荷包揣好,可不能像上次似的,再被偷了,赵母乐呵呵的说道:“哎呦,这有手艺就是比没手艺的强,这么一冬天,就挣了不少钱,谁家闺女能挣这么多去!”说完,一脸骄傲的神色。
瑜娘忍不住笑着,想了想,把买棉线的钱说了下,赵母听的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看着瑜娘后背一大包裹的棉线皱眉,颇是心疼的说道:“你这孩子,咋一次买这么多,这要是亏了咋办?”
“娘,放心呢,若是亏了,就不卖,咱自家用,要不给我放在嫁妆里当陪嫁好了!”
赵母瞪了眼闺女,主意正的小东西。
开了春,家家户户也开始忙起来了,春耕春种,有去县城买菜种的,有去买猪崽儿和鸡崽儿的,赵母孵的小鸡也都破了壳,天天在炕上叫着,这会儿还不能放在地上,炕也要一直热乎着。
瑜娘又跟着赵母去了趟县城,她正好织了一匹布,为了让她娘安心不会亏钱,这才放下手中的绣活,特意织出一匹布。
娘俩先去卖布,有赵母跟着,小二哥儿也没机会搭话,棉布给的价钱确实高,瑜娘为了快点织完,没弄小提花,只是普通棉布,十四文一丈,一匹布便卖了一百四十文,家里那一大包裹棉线,怎么也能在织出五六匹出来,喜得赵母嘴都合不上了。
这开春集市一天接着一天的,赵母和瑜娘来到集市上都是人挤人的,卖猪崽的也不少,问了价钱,有六十文一只,也有八十文一只的,还有的一百文一只。
逛了几家,赵母才决定回去买那八十文一只的,那家猪精神,长的也壮实不比一百文的差。
买完,一头小猪崽不给筐,要猪笼就得再给五文钱,赵母二话不说,抱着猪崽继续逛,瑜娘和小猪崽对视了片刻,才把视线收回,啧,五文钱呐!
走了许久才找到卖鹅的,二十文一只,赵母皱皱眉,这鸡崽才三文一只,开始跟着摊主讲价,讲的吐沫横飞,口干舌燥后,十五文钱一只,赵母买了两只,这个倒是给了草笼子装着了。
娘俩一个抱着猪一个拎着鹅准备回家了,路上还看到有卖牛的,赵母浑浊的眼睛都亮堂堂的,叹口气,“这家牛不错。”
瑜娘看着自家娘的表情就知道,心里定是想买又舍不得买,抿着嘴角,心里想着,家里如今日子越来越好了,明年一定能买的上牛。
☆、第72章 【72】
转眼就到了春耕,家家户户都开始忙了起来,瑜娘本也想跟着下地种田,可这回赵父赵母说什么也没同意,自家闺女如今好不容易把皮肤养好了。
瑜娘无奈只好在家照顾着阿文,中午做好饭在给爹娘送过去,闲下来的时候也就是绣嫁衣,如今她的绣活还能像个模样,好歹成亲那天,她的嫁衣不会寒颤了就是。
赵老二家买了二十亩良田,家中两个儿子便春耕后在进县城,方氏也没拦着,靠他们两口子种完还真不知道能不能行,毕竟已经这多年没种过了!
芸娘便也在家做饭,中午送过去,娇滴滴的姑娘走在田间吸引了不少目光,自然有的已经都成亲了,还这般直勾勾的看着,家里的小媳妇儿哪里能忍住,没两日乡间就传来了风言风语。
乡下人说的风言风语都很是直接粗暴,什么一看就是会勾搭男人的狐媚子,要不就是一副浪样,以后定守不住房,这对一个未成亲的姑娘来说足以致命了。
这话传到瑜娘耳朵里时,方氏已经把村里说的最欢的小媳妇儿给摆平了,方氏这几年学的便就是怎么收拾不老实的人,那小媳妇儿被方氏骂的三天没敢出屋,自此以后也没谁再敢说芸娘了,而且,也没有人在觉得赵老二家是个好欺负的,这兄弟俩娶得媳妇儿可不一样!
瑜娘还特意去找了芸娘,芸娘在家委屈的红了眼,瑜娘叹口气,就总是有那些爱搬弄是非的人,安慰了芸娘好一阵,芸娘心结才解开,不过送饭的活就落在阿晨手里了。
倒是瑜娘,同样也变成了娇滴滴的姑娘,可走在乡间没什么人敢看,为啥?瑜娘已经凶名在外了,这会儿可没人喜欢欣赏泼辣的妹子,前几天李婆子还跟小儿子说:“你看,瑜娘现在养的多好看,水灵灵的!”
李家小儿子撇撇嘴,“好看有啥用,那么凶,这娶进来不是受罪么!”
李婆子再一次的被噎住了,你媳妇儿听话,不挣钱,有用?
李婆子也懒得跟儿子掰扯了,说多了让儿媳听到也不好!
春耕过后,还能歇上一歇,赵父就琢磨着去趟驿馆看看,打听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