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战术,正是历史上俄罗斯帝国乃至苏联最为擅长对付入侵者的战术,即用广袤的国土与罗斯人耐苦战的能力,把强大的敌人拖到崩溃。
于是听到保宁的建议,很多人都表示赞同,但耀武军指挥使王连摇了摇头。
第820章常凯申战术还是好用的
“沙皇罗斯人盘踞奥伦堡已经超过五十年了,五十年前奥伦堡就是沙皇罗斯帝国窥视、攻打哈萨克人的重要后勤基地,这样的大城比金汤城还要难打。
如果我们率军沿着乌拉尔河北上打不下来奥伦堡,后果同样严重,那时候察里津(伏尔加格勒)的罗斯军队东进后,照样能把我们堵住,所以。。”
王连在地图西面,伏尔加河的下游点了点,“我建议打这里,阿斯特拉罕!
这里的城防比不上奥伦堡,同时阿斯特拉罕以东,就是瓦剌杜尔伯特部的驻地,我们只要拿下了阿斯特拉罕,就可以得到超过十五万杜尔伯特人的响应。”
大虞在对蒙古部落的称呼上,大部分恢复了明代的称呼,所以不称卫拉特、厄鲁特而称瓦剌。
当年在伏尔加河两岸及里海北岸游牧的瓦剌(卫拉特)部落,分为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两支。
1771年渥巴锡率领二十四万人东归后,一部分人因为行动迟缓和沙皇罗斯帝国的拦截没有成行,留下来的便是被沙罗称为卡尔梅克人的杜尔伯特部。
当然,渥巴锡东归的时候,一部分杜尔伯特部人也跟着同行了,也有一部分土尔扈特人留在了原地,并不是严格的土尔扈特人东归,杜尔伯特人留下。
“太子殿下!”王连这一提议,立刻就有人跪下了。
镇藩旧土尔扈特部和静顺治王,也就是相当于满清的旧土尔扈特札萨克汗王霍绍齐,噗通一下跪下,语带颤音的哀求道:
“千岁爷,自从我祖父渥巴锡带领部众东归故国之后,罗斯人就残酷对待我们留在伊蒂尔河(伏尔加河)的部众。
他们在罗斯人的统治下直如牛马、生不如死,二十年来不断有人千辛万苦传来密信,恳求所有东方人的大皇帝,天可汗陛下发兵救他们出水火。
其欲归祖国之心,如婴孩盼父母,效忠陛下之愿,天日可鉴!
如若朝廷愿意发兵阿斯特拉罕,臣愿意先期亲率精锐潜越到杜尔伯特部,里应外合!”
霍绍齐是那位东归英雄渥巴锡的长孙,其父策凌那木扎勒已经于十年前去世。
霍绍齐六岁接位,少年早熟,治理地方颇有章法,被莫子布亲自下旨安排在伊犁河谷驻牧,算是朝廷在安西四省比较放心地头蛇。
只不过霍绍齐这番话,实际上不是真的心疼留在伏尔加河那部分部民的遭遇,而是继续在给土尔扈特东归这件事和渥巴锡这个人增光添彩。
因为实际上的渥巴锡东归,并不是什么他不忘祖国,不忘自己的根,渥巴锡东归实际上是回来抢地盘的。
他在伏尔加河流域听说原本迫使他们西走的准格尔汗国已经被满清灭了,土尔扈特人又在沙皇罗斯帝国的压榨下过得猪狗不如,于是是准备回来。。
嗯,严格来说也不叫抢地盘,是渥巴锡以为满清无法占据这片地方,他是回来捡便宜的。
结果渥巴锡低估了沙罗人的残忍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敏锐的嗅觉,被罗斯骑兵一路尾随和拦截。
等他东归后,二十四万人只剩下了不到七万,面对满清在伊犁的驻军,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于是渥巴锡灵机一动,说他是不堪忍受沙皇罗斯压榨,回来归顺大清皇帝的。
正好乾隆也觉得渥巴锡东归这事可以被打造为满蒙一家的样板,强化他天下蒙古人共主的身份,于是借坡下驴,承认了渥巴锡的东归。
“顺治王忠心可嘉,孤记下了。”阿森先点了点头,表示赞赏,因为土尔扈特东归的叙事,大虞比满清更加需要。
毕竟大虞没搞什么满蒙一家,反而是纯的不能再纯的汉家王朝,所以更需要这类叙事,来强化汉人皇帝等于东方人大皇帝的法理。
霍绍齐得了赞赏,又在这么多大虞高级武将前露了脸,强化了祖父渥巴锡东归的英雄性和正义性,立刻就退了下去。
他一个十来万蒙古人的小汗王,可不敢在这种场合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