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幕僚看完,皆是面色凝重。
“殿下,”为首的赵先生沉吟道,“颍州等地近年推广新稻种,连年丰收,八百万斤存粮,数目虽巨,却并非完全不可能。但私造兵器,蓄养大量战,此二者,确是谋反的铁证无疑!”
“新昌王沈嘉岁,封地富庶,本就易生骄矜之心。武义将军燕回时,手握兵权,性情悍勇,绝非甘于久居人下之辈。”李先生分析道,“此夫妇二人,确有狼子野心!”
孙先生也点头附和:“殿下,此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绝不可纵容此等藩王坐大,当及早应对!”
凌骁听着幕僚们的分析,眼中寒光闪烁,最后化作一声轻笑:“好一个新昌王,好一个武义将军,孤这太子之位还没坐热,他们就急着跳出来了。”
他负手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即将迁入的东宫方向,声音冷硬:“既然他们自己把刀递到了孤手里,就别怪孤…心狠手辣了。”
……
金銮殿上,今日的气氛比往日更凝重几分。
新任太子凌骁端坐于御座之下的监国宝座上,面沉如水,听着底下的臣工奏事。
几位御史台的官员率先出列,言辞激烈,说的都是近来各地佣兵渐多,恐成隐患,提请朝廷严加管束,收回部分兵权。
说着说着,话头便精准地引向了颍州。
一位姓王的御史声音格外高昂:“殿下!臣要弹劾新昌王沈嘉岁!其封地颍州,本非边陲重镇,按制驻军不得超过两万。然臣查证,如今颍州兵力已逾五万之众,远超规制!
反观京畿重地,驻军不过三万。此乃尾大不掉,本末倒置。于法不合,于理不容!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话像往滚油里滴了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立刻有大臣跟着附和:
“王御史所言极是!藩王拥兵过重,乃取乱之道!”
“新昌王夫妇虽于国有功,然功是功,过是过,岂可因功废法?”
“请殿下明察,收回颍州超额兵权,以安社稷!”
一时间,朝堂上几乎一边倒地都在声讨新昌王,要求削减其势力。
就在这喧闹声中,须发皆白的于文正大学士缓缓出列,他声音不大,却自带一股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议论。
先是对太子凌骁行了一礼,然后转身,目光扫过众臣。
“殿下,诸位同僚,老夫并非要否认新昌王镇守颍州,抗击蛮族的功劳。然,功高未必不震主。权盛则易生野心。”
“野心”二字,他咬得极重。
哗——!
这下彻底炸开了锅!
“于大人!此话不可乱说!”
“野心?这是指新昌王要…”
“无凭无据,岂可凭空污蔑亲王!”
支持新昌王的,中立的,甚至一些原本只是提议收兵权的官员都忍不住出声反驳。
指控亲王有野心,这几乎等同于谋逆,是天大的罪名!
于文正面对质疑,岿然不动,只是看向太子,等待他的反应。
就在争论趋于白热化之际,一个穿着宽大道袍的身影悄然出现在殿门处。
来人正是深得皇帝信任,常年在宫中观星象炼丹的国师。
国师的出现让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弥漫开来。
国师走到殿中,对太子微微稽首,面色凝重无比:“太子殿下,贫道三日前的子夜,于观星台观测天象,见帝星晦暗不明,而东南方煞气冲霄,主大凶之兆,恐有妖孽乱国,动摇国本之祸!”
群臣闻言,皆面露惊疑。
国师继续道:“贫道心下不安,连夜推演,并派人于京畿四处查探。果然!在京郊西面一座因雷暴雨而崩裂的矮山山腹中,发现了一物!”
他深吸一口气,从宽大的袖袍中取出一卷绢帛,缓缓展开:“此乃工匠拓印下来的碑文。那山腹中,竟藏有一块天生地长的巨石,石上刻有古老铭文,经贫道与几位博古老臣共同辨认,其意约为——‘旧帝崩,新帝出,其姓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