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大大的奠字,仿佛化作了周瑜嘴角勾起的轻笑。
赵林行至灵前,悲叹曰:
“呜呼哀哉!
维建安十六年,岁次辛卯,林怀悲怆,痛悼吾兄公瑾之逝。
灵前长立,涕泗难收,作文以祭,聊表哀情。”
望着那奠字幻化的周瑜轻笑,赵林沉吟不止,抑扬顿挫道:
“吾兄公瑾,世之豪杰也!
生于庐江舒县,自幼风姿俊逸,才略过人,胸怀壮志,腹有良谋。
年少之时,便闻名遐迩,吴中皆赞兄之聪慧英武,言兄必成大器,日后定能建不世之功,光宗耀祖,福泽一方。
及长,逢乱世之秋,天下纷争,豪杰并起。
兄审时度势,投身军旅,先辅讨逆,后佐吴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
赤壁一役,兄展才略,巧借东风,火烧曹军,舳舻千里皆化灰烬,百万雄师一朝溃败。
此等战功,威震四海,名传千古,令曹贼胆寒,使江东声威大振,自此得保太平。
江东百姓咸赖兄之庇佑,安居乐业,皆颂兄之功德无量。”
念罢,忽举手指天,意气风发:
“兄之才,非独战阵之功,于军政诸事,亦皆精通。
操练水军,整肃军纪,使水师纵横江河,无人能敌;
治理地方,恩威并施,民心归附,士绅仰德。
兄之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敬上礼下,同僚士卒无不敬重,愿随兄出生入死,共赴艰难。”
扶棺泣诉,泪如雨下:
“呜呼哀哉!可叹天妒英才!
上苍竟如此无情,兄年仅三十六七,壮志未酬,宏图待展,却于虫瘴之地,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使弟不敢置信,悲痛欲绝。
兄之离世,于吴侯而言,失一肱股之臣;
于江东百姓,少一贤能之士;
于弟而言,更是痛失至亲!
往后岁月,弟再难见兄之音容笑貌,怎不叫人肝肠寸断!”
回首时,泪眼瞧见小乔掩面哭泣,乃伸手遥请,哭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