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梁启超传记800字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压力下,你只能偷偷逃脱,乃至于屈服。这时候俄梁启超似乎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不由得耳目一新,引起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注,即而投入到学术救国的浪潮中来。

梁启超认为“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而风俗政治者皆其子孙也。”可见学术思想在梁启超心中的地位之高。1902年,梁启超写下了《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一文,突出了学术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引起了轰动。哥白尼的地圆之说开辟了美国、培根、笛卡儿的哲学扫除了欧洲数千年学界的奴性等等让梁启超分外激动,也给他带来了奋斗的动力,从此,梁启超迈出了学术救国的第一步。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一文,发起了“史界革命”,成为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新史学》则成为了“史界革命”的宣言书,宣告了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史学的终结,启发了史学家们进行史界革命的思路。

《新史学》发表于1902年2月至7月间,距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仅仅只有三年多的时间。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认识到仅仅从上层改革政治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实行民主政治必须唤起民众。由此他更加重视对大众的政治宣传和启蒙教育,并试图创建新史学来实现这一目的。《新史学》既是他新思想的理论阐述,也是他的救国实践。

当时中国的史学主要是记载封建君主经历、历代政治事件和评价君主得失的资料,目的是为后代君主提供政治资鉴。尽管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但是他侧重于封建统治者所处的上层社会,是他们进行统治的工具。因此梁启超的《新史学》侧重于批判旧史学和旧政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新史学》充满了激烈的批判言辞,在将矛头对准旧史学的同时批判了腐朽、落后的专制制度,一部《新史学》充满了这类激烈的政论言辞,纯粹是一部向旧制度宣战的檄文。梁启超在其中提出史学应为国民而作,用来记录国民事迹,宣扬国民精神。

由于梁启超的思想趋于革命共和,对史学以政治眼光看待,故《新史学》中多进行政治批判而缺乏学术分析,几乎全盘否定就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学术建设,然而正是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其强烈的政治性恰恰符合了社会的需要,从而唤起了民众的思想觉悟,具有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

梁启超发起了史界革命,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对史学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史学理论、方法论、编纂、史学史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被史学界公认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史界巨灵”、“现代史林泰斗”。

在史界革命进行的同时,梁启超意识到语言文体的重要性,文言文过于阻碍新思想在民众间的传播,因此他开始主张改造语言文字的革命,以利于文化普及,这就是“文界革命”。

当时中国上层社会和文人中间,文言文流行,而在广大社会上,白话文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戊戌维新变法时,梁启超已经意识到白话文的重要性,并提出“今宜用俚语,广著群书”, 以用来开启民众思想智力。

梁启超有意识的改造文言,采用俗语写书,一扫古板、僵化的文言之风,使他的文章通俗、又有新意,雅俗共赏,老幼皆宜。梁启超的文章一出,如一阵清风,清洗着呆板、沉闷的中国文坛,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梁启超的文笔生动、活泼、新鲜,被当时人称之为“新文体”,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条理明晰,“纵笔所至不检束”,笔锋感情充溢。

“新文体”的出现使得文学进入了广大农大民众中间,也让梁启超在思想知识的宣传上如鱼得水,文章生辉不少。先进的西方新思想、新文华、新技艺,更好的融入了中国社会。《少年中国说》称为“新文体”采用后的典范:

老年人如夕阳,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波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潴之泽,少年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新文体”的创造,为梁启超的开拓道路铺上了垫脚石,从此以后梁启超陆续发起了“小说界革命”和“诗歌革命”,掀起了文坛革命运动的高潮,新思想深入民心,普洒下了珍贵的种子,在以后的社会运动中开了花,结了果。

当时,小说为统治者和社会所轻视,一大批优秀小说如《红楼梦》、《水浒》、《金瓶梅》等被禁止流传,被视为“小说淫词,荒唐俚鄙”,始终处于一种低下的位置。在中国,小说尽管被列为末流,可它的流传甚广,正如康有为所说的那样:

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如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正是由于小说的广泛性,引起了梁启超的关注。他决定发起“小说界革命”,用来提高小说在文学及社会中的地位,使之成为文学之最上乘也,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1898年,梁启超提倡翻译外国政治小说,以宣传西方新政治思想。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专门开辟了“小说”专栏,连载优秀小说。

与此同时,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新小说》创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界标。

后来在《新小说》的带动下,《绣像小说》、《月月小说》等杂志不断涌现,新小说的宣传阵地正式开辟。

梁启超不禁完善小说理论和开辟小说阵地,而且还翻译、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小说,如《佳人奇遇记》、《意大利十五豪杰传》、《新中国未来记》等等。1902年《新小说》第一号就刊登了梁启超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他将自己的前后两种思想化在两个在外留学的中国青年身上,两种思想在小说中互相辩驳,互相碰撞。梁启聪希望借此来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他甚至在书中介绍了未来中国的国号、总统,最为奇妙的是,总统竟然与后来的革命伟人姓名相符。

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小说界革命”彻底改变了小说在历史上所处的尴尬地位,震撼了整个思想界,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新的一页,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主流,为改造旧中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小说界革命”如火如荼的同时,梁启超还与友人黄遵宪、夏曾佑一道发起了“诗界革命”,推动了现代新诗的形成,中国文化学术界的革命全面爆发。

1896年,夏曾佑、谭嗣同便开始尝试采用新名词写所谓的新体诗,虽然梁启超认为这些都不是好诗佳句,但毕竟就迈出了第一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