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国运扮演类 > 第16部分(第2页)

第16部分(第2页)

不仅皇室中,女性作用突出,在皇室之外也能见到这样的案例。北宋时的“杨门女将”,两宋交替之际击鼓抗金的梁红玉,在宋王朝的各个角落都有女性闪耀的光辉。

还有一个例证似乎也能证明上述观点。据说宋徽宗宠幸妓院名妓李师师,几度想把她纳入皇宫,却几度被李师师拒绝,无奈皇帝只能屈尊到妓院寻欢。这种现象在其它朝代可能永远不会发生。但在宋代,荒唐中透露着开明和平等。

历史上所谓的“禅让”,大多出于被迫。只有在宋代,“禅让”才可能出自本意。

宋代的另一个政治现象便是“禅让成风”。

中国社会自夏以后便极少“禅位”,有限的禅让也有过几次,如汉禅魏、魏禅晋、后周禅宋,但大多是被逼禅让。主动禅让的也有:如唐朝时,高祖禅让太宗、睿宗禅让玄宗、玄宗禅让肃宗等,但大多还是迫不得已。真正算得上心甘情愿禅让的只有唐睿宗禅让给唐玄宗、清乾隆帝禅让给嘉庆帝。但这种案例实在太少。而在宋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上,禅让却有四次,其中除光宗禅让给宁宗是被迫外,徽宗禅让给钦宗,高宗禅让给孝宗、孝宗禅让给光宗则是自愿的。如此高的禅让比例为封建朝代所罕见。由此我们不能不为宋朝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文官制度设计而击掌;也不能不为这种开放的胸襟所感动,至少禅让比之于专制要强许多。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宋代经济、文化发达和和人们精神较自由的根源之所在!

观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官僚机构庞大无比,但人们的生活却较为平等和自由;虽然国家积贫积弱,但人民的幸福指数却相对比较高,这也是宋朝被现代人们欣赏的原因之一。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

中国其实早在十八世纪中期就已落后于西方,但直到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才如梦方醒。

在中国历史书中,通常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划分,完全是因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1840年实在是一个耻辱的年份。这一年,拥有几亿人口数十万军队的中国遭受了来自万里以外的异邦小国英国4000兵力的侵略。这一年也成了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这场爆发于1840年6月的英国对华侵略战争于1842年8月结束。战争的结果是: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这个条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条约,全部的十三条款中,条条都是英国的权利,句句都是中国的义务。中国从此开始走上了一条屈辱的半殖民化的艰难苦旅。这条路一走就是一百多年,直到1949年才告结束。

以几十万人的军队不敌渠渠几千人的军队,这一结果明白无误地告诉世界:中国落后了!

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只是中华帝国落后的证明,人们想知道的是:曾经拥有“盛唐气象”称雄世界的中华帝国究竟从何时开始落后于世界?

中国直到十九世纪初仍沉浸在“乾隆盛世”的余晖中,为何只过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中国就迅速走向了衰败?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华帝国的衰落?

2007年,中央电视台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政论片引起举国关注。该片以十五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为典型案例,分析近六百年来世界历史兴衰的轨迹,从中探索对中国发展有益的启示。

沿着这一思路,对照世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惊人的结论:中华帝国正是在这六百年中,逐步与世界拉开了差距。而这个差距并不是指综合国力。事实上,无论是明朝前期,还是清朝前期,中华帝国的综合国力都处在世界前列。这六百年中,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最主要的体现在帝国的制度和思维上。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清朝中后期综合国力的下降并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

中国和世界的时差开始于何时?让我们翻开世界历史,仔细搜寻。

1

十五世纪初,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葡萄牙几乎参不多在同一时间将目光投向航海,但双方探索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1415年。堪称世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的三王子亨利率兵袭击了位于北非摩尔人的贸易重镇休达。事先摩尔人并不知情,结果仅用了一天时间,休达就被攻陷,而葡萄牙人仅阵亡38人。后人把这一年看成是葡萄牙人同时也是欧洲人向外扩张的开端。

葡萄牙人之所以把向外扩张的第一站选择在休达,有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综合考虑。

在欧洲很早就流传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基督教国,由约翰王统治,那里有75个藩属国家,生活繁荣而富足。饱受十字军东征之苦的欧洲人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寻找终于认为传说中的约翰王就是埃塞俄比亚的皇帝,他们认为从非洲西海岸不远的地方可以找到这位君主,如此便可以和约翰王联合起来夹击穆斯林。这是葡萄牙人在政治上的考虑;从经济和军事角度讲,非洲也产有黄金和胡椒,利润非常可观;休达是当时摩尔人的西北大门,是穆斯林向基督教世界进攻的前哨阵地,既是重要的港口,也是一个贸易重镇,占领它既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又可以以此为立足点打击肆虐的海盗。当时,连亨利自己也未曾料到,正是他的这一举动,拉开了航海大发现的序幕。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2)

实际上,通过水上打通战略通道,和更广阔的世界发生联系不只是欧洲人的想法。

公元1405年,比葡萄牙人早10年,中国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就派宦官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开始了下西洋的历程。

中国人和欧洲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里选择了通过航海和更广阔的世界发生联系,这种巧合真让后来的人回味无穷。但是仔细比较,却发现东西方的这两种航海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