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国运扮演类 > 第17部分(第1页)

第17部分(第1页)

中国人和欧洲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里选择了通过航海和更广阔的世界发生联系,这种巧合真让后来的人回味无穷。但是仔细比较,却发现东西方的这两种航海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更多的是由思维来决定的。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首这一幕时不得不承认,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实际上从双方航海出发时就拉开了。此后的日子里,这种差距越来越大,直到400多年后,英国的兵舰驶向中国的海面,中国人才意识到这种差距,但为时已晚。英国的坚船利炮毫不留情的划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

明成祖朱棣的想法其实并不复杂。永乐初年,明朝内外局势并不稳定,朱棣以武力夺得帝位,建文帝的遗臣有的公开反抗,有的消极抵制。建文帝也不知所终,许多人都说他避难海外。同时东南沿海仍活跃着残存的反明势力,南洋各国对明朝也只是表面上顺从,兴于西北地区的帖木儿帝国更是虎视中原。朱棣非常希望能改变这种僵持的局面,以便他在位之时能看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在他的督促下,明朝有关部门大力修造船舰,为大规模出海做准备。

但朱棣造船出海和亨利率兵出海的目的显然不同。亨利出海的目的很简单,几乎完全为了经济利益,这从他日后横渡大西洋的行动中可以看出来;而朱棣此时的目的似乎太过“写意”:他非常仰慕唐朝征服四夷的盛况,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打通与四夷的关系,并看到万国臣服的盛况再现。

如果单纯就当时的航海实力上看,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并不低,葡萄牙的航海规模也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亨利和郑和航海活动的差异。

1419年左右,亨利派出了他的第一支仅有一艘横帆船的探险队,向南寻找几内亚。因船被风吹向了西方,马德拉群岛被发现了,亨利随后宣布该群岛属葡萄牙所有,并于1420年派出了殖民船队。

随后几年,亨利王子又数次派出探险队从两个方向进行探索。一个方向是沿非洲海岸南下,一个方向是离开海岸向西南深处航行以发现更多的岛屿。1427年,向西南探险的舰队发现了亚速尔群岛,亨利随后于1432年派出16条船、数百人、一名牧师,带着几十头牲畜殖民亚速尔群岛。

1441年,亨利派出的一支探险队带回来十个穆斯林俘虏。这是欧洲人第一次卷入奴隶贸易,亨利从此尝到甜头,于是在1444年组织了以掠夺奴隶为目的的航行,一次带回来235名奴隶,并将这些奴隶在郊外出售,这便是罪恶的欧洲400年奴隶贸易的开始。此后,亨利组织的航行基本上就是以探险为旗帜,殖民与奴隶贸易并重了。此时,葡萄牙王室颁布特许状给私人探险者,允许他们获得他们所发现的一切。实际上就是国家允许和支持臣民公开抢劫。

中国的航海活动以国家为主,西方的航海活动以个人为主;中国的航海以炫耀和贸易为主,西方的航海以抢劫和殖民为主。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在这种“贸易方式和结构”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对于东方世界的中国而言,所谓下西洋的“贸易”,是国家组织而成行的。而对于葡萄牙而言,允许私人探险,个人只要付出很小的资金,只要敢冒险就可发大财;对王室而言,不用付代价就可得到收益。。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3)

在这种观念和制度的驱使下,葡萄牙国内掀起一股私人探险的热潮,每年都会有几十艘船开往非洲海岸。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明朝郑和几次下西洋的情形:

公元1405年,郑和的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这支船队共有大船六十二艘,再加上一些中小船只共二百零八艘,随行的人员有官员使节、军事部卒、水手船工及各色技工,以及医生、伙夫、书算等,共计二万七千八百多人。这只船队的船员人数和亨利初出海时的十几条船数百人的队伍相比,简直是太庞大了。

再比较一下郑和和亨利所携带的装备便可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此次航海的动机。

在亨利的船上,除了必需的食品和水外,剩下的几乎就是用于作战的枪炮了。而郑和的船队却装满了粮食、淡水、盐、茶、酒等日用品,除此之外,还装有用于贸易瓷器、丝绸、织锦、铜钱等物品。

史书上对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过均有详细记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明王朝航海活动的真正动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最后来到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古里是西洋诸国中较大的国家,为古印度半岛西岸一大商港,郑和向国王宣读了明成祖所颁的敕书,并赐给他诰命银印,赠给他手下的大臣丰富的礼物……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对锡兰当地的佛寺进行了隆重的布施,包括金一千钱,银五千钱,各色紵丝五十匹,各色绢五十匹,织金紵丝宝幡四对,香油二千五百斤,还有香炉、花瓶、烛台、灯盏、香盒、蜡烛、檀香、金莲花等,种类繁多、数量惊人,都非常罕见……

实际上类似的赏赐和布施一直贯穿于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的活动中,这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因而每次的下西洋活动都耗费了明王朝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鉴于此,公元1424年八月十五日明成祖驾崩,其长子朱高炽登基的当天就下令郑和停止第七次下西洋的活动。

中国的航海因没能商业化、利益化,因而呈现出“人亡政息”的特点,而反观西方,由于利益的驱使,航海活动百年不衰。

公元1426年,在位刚一年多的仁宗朱高炽病死,其长子朱瞻基即位,开始时仍按仁宗的方式对待郑和,继续停止郑和的航海活动。但没过多久,面对“海外各国来朝贡的越来越少,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明朝在海外的影响日益低落”的现实,宣宗朱瞻基又试图让永乐年间万国朝贡的盛况重现,于是决定再次组织下西洋的船队。公元1430年,年近六十的郑和再次率队出航,直到1433年七月船队才返回中国,郑和在返航的途中去世,从此后明王朝再无航海的活动。

纵观郑和下西洋,其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共持续二十九年,足迹踏遍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客观的讲,此举有利于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扩大明王朝的影响。但是这种建立在“万国朝贡”心态下的航海很难持久。明王朝的航海活动在郑和死后便告停止,这固然有“人亡政息”的原因,但财力难以为继是其主要因素。

再回过头来看葡萄牙。公元1433年,就在郑和去世的同一年,支持亨利航海探险活动的国王若奥一世去世,但亨利的探险活动并没有停止。他不仅将足迹扩大了几倍,而且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公元1460年,亨利病逝,但他开创的航海活动也没有因他的去世而终止。 。 想看书来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4)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