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三段击”只是把原来的一队人分成3组来射击,把原来的一锤子买卖,变成3次更有层次的火力延续。
所以“三段击”第一轮的3次射击,在牺牲了单次射击人数的情况下,确实起到了火力延绵不绝的“假象”。
这3组人射击完成之后的第二轮3次射击就会有一定间隔时间。
所以黄玉每一次面对的敌人数量如果少于自己的火铳数量,他就可以利用“三段击”来完成一次有效的三连射。
如果对手人数过多,距离有又比较近,他就没有机会展示第2次“三段击”了。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钱默虽然没有办法制造出自生铳来彻底解决。
不过作为一个后世军事论坛的常客,他还是可以给到一定的优化方案的。
对于威力和距离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火药颗粒化”来实现。
那就是“火药颗粒化”技术,这种可以提高火药威力的技术在1400年左右时也出现在了欧洲,这是火药技术的一场革命,是火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人们在使用火器时都是用粉末状的火药作为枪药(发射药),使用这种形态的火药作战时有许多缺点,比如运输不便、燃速不均匀、容易受潮等。
粉末状的黑火药在枪管内受力时很容易挤压在一起,这样在点火时会因缺氧而无法完全燃烧,这降低了火药的威力。
早期枪手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都会避免将火药装填的太紧,但太松也不行,因为这也会降低火药的威力。
最好的操作就是在往枪膛里装火药时故意不装太满太紧,不过这虽然可以发挥出火药的威力,但对枪手的经验和技巧要求很高,普通人难以学会。
此外,粉末状火药还容易受潮。
而颗粒化火药的技术则解决了这些问题,首先,颗粒化的火药在经过颠簸的运输后,虽然也会分层,最大的颗粒会跑到火药桶底层,最小的颗粒则跑到火药桶表层,但这不会影响火药的质量和使用。
其次,颗粒化火药的吸潮性也远小于粉末状火药,因为颗粒火药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更小,从空气中吸取的潮气也就更少。在大航海时代时,最好的颗粒火药还会使用石墨制的磨光机打磨掉火药粒上的气孔,以降低火药的吸湿性延长贮存期。
最后,因为颗粒火药都呈颗粒状,所以即使是受到压迫时,它们之间贴合的也并不紧密,不会像粉末状黑火药那样形成一个“整体”。颗粒火药之间留下的空隙,便于氧气为火药的燃烧起到助燃作用(便于火焰扩散),让燃速更均匀,提高火药燃烧的效率,不像粉末火药在射击时那样将相当一部分还未被点燃的火药被喷出枪管,因此其威力得到极大增加。
所以只要“火药颗粒化”,鸟铳的威力和射程都会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具体性能还要实验后才可以得出准确数据,最保守估计最少可以提升13的有效杀伤射程。
当然也有一个缺点,由于威力的提升,会缩短枪管的使用寿命及次数。
具体的方法是先研磨木炭,再加入硫磺混合,在将这些混合物放入其他容器中,加入硝酸钾。然后加水水含量达到45-6,为了方便明代人这里使用120的水量。然后用木棒磨好,将成品用棉布包裹起来,再用铁板夹住挤压,以增加比重密度,然后粉碎至所需的颗粒度。再用60度以下暖风慢慢吹干,使火药含水量小于1。
说简单一点就是用现成的火药混合水,压成饼,再弄木棒敲碎成颗粒,用篓子筛出适合的颗粒,撒上点木炭,然后风干就行了。
有经验的火药制作工匠掌握这项技术并不难,只要多实验就可以了。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欧洲技术的流入,明朝也出现了火药颗粒化的技术,但是应用并不广泛,颗粒化流程也不标准。这时明清两军基本还是在使用粉末化的黑火药。
至于如何提升射速,主要是简化装填的流程。
虽然“纸装子弹”是燧发枪才能使用的。不过火绳枪也可以将固定量的火药和弹丸提前装纸配好,这样士兵装填弹药时就不用凭经验去选择装填量,节省了一部分时间,只是还需装上火绳引线。
但这样射击的稳定性和装填的速度还是可以得到一定提升的,对士兵的经验要求也低,不容易发生爆管。
这两个技术应用了之后可以明显提高神机营的效率。
求推荐票,追读(30秒),月票支持!
本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