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玄奘精神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游历完周围的名胜和佛迹后,玄奘回到了那烂陀寺。不过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离开那烂陀寺期间,那烂陀寺的寺主,当世最杰出的佛学大师,一百零六岁的戒贤法师,已然决定为这位来自东方的学生亲自授课,授课的内容正是玄奘梦寐以求的佛学巨著……《瑜伽师地论》!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玄奘热泪盈眶,甚至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敬意去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他能做的,只有打起精神,用全身心去聆听戒贤大师的教诲,不辜负大师的一番心意。

戒贤法师亲自授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那烂陀寺,对前来求学的僧人来说,能够听戒贤法师讲经,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到了开讲授课的那一天,足足有数千人云集到露天的讲坛周围,场面空前壮观。

◇欢◇迎◇访◇问◇BOOK。◇

第70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7)

万众瞩目之下,戒贤法师开始讲述《瑜伽师地论》。谁知授课开始不久,戒贤法师刚刚讲到序篇时,就有人在人群外面放声痛哭,之后又放声大笑,引来全场侧目。

戒贤法师觉得很奇怪,以为是故意来捣乱的外道,于是就派人前去询问。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来自东印度的婆罗门,此人曾经在观自在菩萨面前发誓要成为国王。发完誓后,菩萨居然现身了,还对他说:

〃汝勿作此愿!后某年月日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为支那国僧讲《瑜伽论》,汝当往听。因此闻法后得见佛,何用王为!〃

菩萨的意思是:你不要在我面前发这种可笑的愿望,某年某月某日,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要为一个来自支那的僧人开讲《瑜伽师地论》,你可以前去听讲,听完后就能了解佛法,就等于见到了佛,还用得着去当什么国王。这个婆罗门等啊等,终于等到了玄奘来到、戒贤法师开坛讲经的这一天,所发生的一切竟然与昔日的亲身经历完全吻合,所以悲喜交加,先是大哭,然后大笑。

佛家特别相信因果循环之说,先有戒贤法师三年前忍痛布道只为等待玄奘到来的故事,而今又有婆罗门外道现身说法,使得所有人都相信这是上天注定要由戒贤法师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是大大的吉兆,因而欢声雷动,第一次讲经也在欢乐的氛围中得以继续。

《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一讲就是十五个月,讲完之后,戒贤法师见那位婆罗门外道学习得十分认真刻苦,为人也谦逊友善,就派人把他送到了当时印度权势最大的国王……戒日王那里。戒日王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对戒贤法师也非常尊重,于是就赐予那位婆罗门三个村庄,成全了他当〃国王〃的心愿。

这位大名鼎鼎的戒日王和那烂陀寺关系密切,他和玄奘之间也会发生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提到。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前去印度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玄奘认认真真的把这部经玄奘从头到尾学了三遍。然而关于他学习这部经书的经过,史料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不难想象,玄奘一定是用全部的心思和精力在用心听讲,潜心专研,如饥似渴的汲取着这部大乘佛教里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组织最严密,说理最透彻的权威著作。

由于那烂陀寺是一座开放型的综合大学,因此玄奘在那里接触到的不光有佛教经典,还有其它教派的学说和诸如天文、数学、农学、建筑、水利等实用类著作,这些学说著作不但拓展了玄奘的知识面,也让他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了印度的文化科学与风俗民情。

就这样,从贞观六年到贞观十年(公元632~636年),玄奘在那烂陀寺度过了五年紧张而充实的留学生活,在印度的声望也越来越高,几乎成了与戒贤法师齐名的旷世高僧。

岁月如梭,五年时间很快过去,玄奘在那烂陀寺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人的知识就像画圆,圆圈越大,接触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所学太少,因此玄奘并不打算马上回国,而是想继续留在印度深造。然而戒贤法师对此却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学习佛法不仅需要自我精研完善,更需要传道授业,人生苦短,不能为了一味追求知识而放弃了弘扬佛法的机会。

玄奘虚心接受了老师的劝告,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既然在那烂陀寺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何不在回国之前抓紧时间去印度别的地方游历学习呢?那烂陀寺毕竟不能囊括全印度的佛学思想,所以,玄奘拜别了戒贤法师,开始了全新的南巡之旅。

§虹§桥书§吧§。

第71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1)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

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是顶峰,也是刀刃,是圣僧,也是幌子……命运很无奈,而他选择了坦然;

人的一生总是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我们做到最好。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结束南行游学的玄奘再次回到曾经生活过五年的那烂陀寺,并决定东归大唐,然而正是因为这一去,让玄奘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辩经论战中;

挑战那烂陀寺的人越来越多,玄奘的对手越来越强,辩经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竟引出一场巨大的风波,使得他的回国计划再一次搁浅……

一位东土高僧,竟能让两位在当时印度最有权势的国王险些兵戎相见;

立下生死状,玄奘选择了义无反顾,没有人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

面对一场从头到尾的政治秀,玄奘选择了从容淡定……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这一年玄奘四十一岁,离开曾经学习生活过的那烂陀寺已经五年,正在跟随印度另一位著名的学者胜军大师学习。中国人骨子里都有落叶归根的情结,玄奘也不例外,尤其人到中年,这种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也促使玄奘下定决心准备东归。

这时,玄奘做了一个梦,在梦里,那烂陀寺一片荒芜,不但没有一个僧人,还成了一座庞大的牛圈!接着,玄奘又看见曾经出现在戒贤大师和自己梦里的金色文殊菩萨就站在自己曾经住过的四楼房间门口。文殊菩萨说,因为你身上还有业报,所以上不了楼,又指了指那烂陀寺的围墙外面。玄奘抬头望去,只见寺外火光冲天,一切全都化为灰烬。文殊菩萨又道,你应该回去了,十年后戒日王就要驾崩,印度将会陷入战乱,还会有很多恶人相互攻击,你要想明白啊!说完,文殊菩萨就不见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