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故国行吟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自寻烦恼,未知何日始克遂我初服也”,除此之在,他在一首《青玉案·宦况》的词中,也这样表露想离开官场的心迹:

十年盖破黄绸被,尽历遍、官滋味。雨过槐厅天似水,正宜泼茗,正宜开酿,又是文书累。

坐曹一片吆呼碎,衙子催人妆傀儡,束吏平情然也未?酒阑烛跋,漏寒风起,多少雄心退。

性好山水的郑板桥处理芜杂的政务之余,经常出去郊游。乾隆十六年的一天,他来到了莱州的云峰山。云峰山位于山东莱州城的东南,郑板桥早闻这座山上有许多的石碑,他来登山一者是为了饱览山川秀色,一者就是为了来看石碑的。由于在山上看得过于投入,不知觉中已经天黑了,下山已来不及,郑板桥发现山间正好有座草庐,于是径直走了进去。草庐中住着一位老者,郑板桥觉得这位老者举止文雅谈吐不凡,而这位长者在和他交谈中得知眼前的就是大名远播的郑板桥,自是欣喜。而让板桥不解和惊喜的是,云峰山上的草庐中,居然有一方桌面大小的砚台,砚台雕刻精细,质地上层。这位老者自号胡涂老人,和板桥谈得正投机时,突然让他即兴留下墨宝,以便刻在那方大砚台的背面。郑板桥慷然应允,在提笔时想到这位老者自号“胡涂老人”,突然间对这“胡涂”两字若有所悟,想起在自己在官场上的不得意和无奈,写下了“难得胡涂”四字,然后盖上了随身携带的印章,章上刻的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那四个字,用的是被世人称为“六分半书”的郑氏字体写成,遒劲有力。题字之后,郑板桥谦虚地请老者附上一段跋语,老者冥思片刻,执笔蘸墨,这样写到:

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尤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老者写完之后也加印了自己的闲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此闲章大为惊奇,心想这位老者也定是为归隐的官员。这个闲章和自己的那枚真是天生一对,惺惺相惜之情油然而生,激动中的郑板桥于是又接过了笔,在老者的跋语后写到: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迹板桥霜(7)

聪明难,胡涂尤难,由聪明转入胡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写完掷笔,两人相视,会心大笑。难得胡涂,是啊,郑板桥感觉到以前追逐名利,怀着济世的情怀入了官场,可是到头来却身心疲惫,也许以前是太聪明太清醒了。今天遇到了这位老者,才让他恍然所悟,以前什么都不缺,惟一缺的就是胡涂,他甚至有些羡慕起老者来,与青山绿野作伴,在草庐里吟诗作画,闲度人生,这是多么惬意。

这种想法的产生与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有着间接的关系,当然道家的归隐思想更是影响了郑板桥。在他的诗歌中也用道家的遁世出世的思想来批判现实,比如“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一句,现实的进取已完全被他这逍遥安适的心态代替,现在的郑板桥已理解了人生,终于,他告别了十年的知县生涯,收拾起行囊作别官场,回到江南。

回到扬州的郑板桥自然重操旧业,做起画来,诗画是他唯一的寄托,尤其是绘画,看,他到扬州的第一副画就是翠烟葱笼的墨竹:

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题画·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一切都是未知,那时落拓的板桥愁于窘困的生活,整日卖画沽酒,饱尝辛酸。而今遍览世间百态,又回到了扬州这个当初的起点,百感焦急,也只有笔下那些古色班驳、滴沥迷蒙的雨竹才能给他心灵无限的安慰。

郑板桥在后人的印象中其实一直以狂怪著称,除了天生的性格因素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说就可以具体到某个人,曾给过板桥许多的启发。例如徐渭,郑板桥在没做官前和做官后,用现在的词汇说就是一直崇拜着徐渭。这位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出生贫寒,考中秀才后八次应考均遭到挫折,功名进身之路一直坎坷不通。中年惧祸得了狂病,在病中误杀妻子,坐牢七年自杀九次,就是这么个狂怪的人物,诗书画独称一绝。比如绘画中,郑板桥就非常佩服他对瘦笔、破笔、燥笔、断笔的应用,甚至徐渭在剧本创作上也是独步千古的。徐渭的一生,可以说是怀才不遇,落拓感伤的一生。可是郑板桥非常钦佩和同情他,曾刻有闲章自称是:“青藤门下牛马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很多人甚至觉得郑板桥这样抬举徐渭显得非常不雅观,但郑板桥不这么认为,他解释说为什么世上很多人见到印章中有个狗字就奇怪呢,这个世界人情幻忽,多是利欲熏心之辈,狗好于人的例子数不胜数,他还自称说要是早生一百多年,能够投身于徐渭门下,看他的豪言壮举,长吟狂饮,即使真成为狗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凭郑板桥狂傲的性格一般不会推崇别人,而对于真值得敬佩的人郑板桥就五体投地去佩服,可谓真性情。

当然他崇拜徐渭其实也是种移情,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有关系,郑板桥生活的时代正值文网森严的康乾盛世,根本容不下文人去激扬文字大提意见,他的好友杭世骏等人就因随便提意见而被罢了官,陆骖甚至因文字狱而被戮尸,这种政治高压,自然也会让敏感而狷介的郑板桥有所思考,而崇拜徐渭可以说是一种寄托。

板桥的晚年寂寞苍凉的,扬州八怪中许多老朋友早早离他而去,他整日以诗竹兰石编织老境,不过每当见到自己笔下那些还充满生命和骨气的绿竹,心情自然又舒爽开来。直到乾隆三十年,郑板桥走完了他的不平凡的人生、艺术之旅,享年七十三岁。而这之前,在扬州和兴化之间曲折水道中的小舟上,人们常能看到船里,一位大师自在逍遥、畅饮低吟的背影。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人生若只如初见(1)

在清代的词人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纳兰性德。这位出生名门的贵公子,本应该象大多数八旗子弟一样,乐此不疲地满足于裘马轻肥钟鸣鼎食的生活,可是纳兰性德没有,尽管他的父亲是当朝权相明珠。纳兰性德短暂的一生中总是充满了怨恨和忧愤,充满了焦虑和辛酸,他反到是非常厌弃那种锦衣玉食的生活,他胸中似乎有太多的不平之气要抒发,这一点都最后从他的诗词中流露了出来。

有人曾说纳兰有着南唐有后主的遗风,他们的词都不事铅华超逸真纯。不过两者又有区别,后主词多绝望哀吟,有颓靡之美;纳兰其词则惆怅低徊,幽怨凄美,是一个伤心人的悲歌。王国维说纳兰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谓才华绝代。 可正是这位有清第一词人,三十一岁时就匆匆离开人世,世间也因此少了许多凄美哀怨的词章,不过他留下的那些好词已足以让后人共享千年。

至于纳兰的一生,本身也正是首永恒凄美的词。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北京后海之滨的明珠府上纳兰性德出生了。当时清朝刚建立也不久,满汉矛盾突出,当初满族强悍的八旗武力由东北进入关内,取得了统治权,不过老百姓的汉族正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又加上顺治年间的战事频繁,忙于军事的征伐而疏忽了思想文化上的统治。朝廷为了强化汉族百姓对中央集权的向心力,必须想出一些对付措施,他们首先想到了文化教育,满族的统治者看在眼里,对于比自己文化先进的汉族,要想使其中的百姓心悦诚服地服从自己的政权,关键在于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平,甚至要赶超上汉族,到了康熙时代,皇帝就提倡满洲的贵族要主动学习汉族文化,改变一介武夫的形象。康熙首先想到的是程朱理学,他提倡这种以儒家思想为本的学说,认为对于汉族人只有以儒家思想来感化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八旗官员们知道皇帝的想法后也纷纷上行下效,让他们的子弟去刻苦攻读儒家的经典,积极地去参加科举考试,纳兰性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启蒙教育的。纳兰的父亲明珠本身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又兼通满汉语言,平时好书画,极有涵养。作为这样的满族贵族,他自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养尊处优,希望他能精通诗书而又能进入仕途,作为满人,他也希望从自己儿子身上证明给世人看,在文化上也是可以超过汉人的,因此纳兰从小接受的便是那样的教育。

不过作为满人,纳兰不可能只读经书,他还要接受严格的骑射训练,满族提倡的是“文事不妨武备”,从这点来说,他们似乎是比汉族的一些书生多了分英勇之气。不过清初和明代一样,没有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初级学校,只是那些有钱和做官的人家自行延请老师在家讲课,或者设个私塾让亲戚朋友的和孩子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明珠为满足贵族,纳兰的母亲还是爱新觉罗氏的皇亲,这样的家庭自然直接在家就读了。他的启蒙老师是丁腹松,这位丁腹松是通州人,博学能文而性格狷介,不入俗也不善变通,三十岁时才考中举人,而后又屡试不中,只能赋闲在家,爱才的明珠就延请他在家为纳兰讲课。这位丁腹松也真是不随时俗,他知道纳兰是贵公子,但学业上仍十分严格的要求,时时督促训责。纳兰的父亲见丁腹松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负责,也就更加敬重他,朝中事务忙完后常常去看望儿子的启蒙老师丁先生,并嘱咐他对纳兰要求一定要严格,不可骄纵,这样才能早日成为栋梁之材。纳兰小时候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读书过目即不忘,悟性极高。丁腹松以程朱阐释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教授于纳兰,稍长纳兰“补诸生”。所谓补诸生,就是补选入顺天府学汉族生员额数内,这一规则在纳兰出生前的顺治八年就已有,当时吏部规定八旗中有愿读汉书应考者,可以开送礼部,移送顺天学院,然后经过考试文章优秀者就可以补入顺天府汉生员额数内,其间考试严格手续繁复,纳兰性德一下子就通过了考试成为了顺天府的新生。由于纳兰天资聪颖很快又升入国子监学习,明代时北京和南京都设有国子监,但是纳兰出生前南京国子监已改为江宁府学,这就使得当时北京的国子监成为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纳兰在国子监学习的主要课程除了《四书》《五经》,《性理》《通鉴》外,还有二十一史等著作。此外还需每天临摹晋唐大家的书法数百字。纳兰天生一枝健笔,书法行云流水,学褚遂良临王羲之,并能善于化用,故书艺又大进且自成一格。纳兰在国子监时,祭酒是徐元文,这位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的状元,他当上国子监祭酒时遴选学员非常严格,当时有权势的人家常出钱捐买学员的名额,徐元文上任就极力抵制这种风气,而对于纳兰这样优秀的学生,则是另眼相看。国子监经常要举行考试,每次纳兰的成绩都很优异,这与他熟读经书以及优美文采和遒劲书法有关,国子监的老师一致好评。祭酒徐元文更是重视,他将纳兰介绍给了自己的兄长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徐干学,并对兄长说:“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当时纳兰的父亲只是兵部尚书,在朝中算不上过于显赫,徐元文对纳兰的关爱并非出自对明珠的迎奉,而是觉得这个纳兰实在是国子监中出类拔萃、文采风流的人物。 。 想看书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2)

康熙十一年,十八岁的纳兰去应顺天乡试。按照清朝的规定,八旗子弟要以骑射为本,学文不能忘武,所以考试前先得比比大家的骑射能力。纳兰在试前弓马娴熟,驰骋平野,射无不中,顺利通过了考试。在文场考试时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前后顺利通过了三场考试,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举人头衔。这家他的父亲明珠高兴极了,但并没有表露出来,仍旧督促纳兰要继续熟读经书,争取获得更高的功名。作为满族贵族纳兰向仕途有先天的优势,根本无须向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一样,为了博取功名不得不学好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纳兰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一切等他的父亲安排好,可是他没有。他的勤奋用功,一来是为了证明给满族亲朋看,为了光宗耀祖,而实际是纳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清朝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考中举人后,按照习俗要举行鹿鸣宴。而宴会之前,作为举人要去谒见主考官徐干学。纳兰从小就读徐干学的文章,受了极深的影响,见到他时纳兰就直呼老师,回到家中也兴奋地对亲朋好友说自己“幸得师矣”。那么这位徐干学怎么如此让纳兰尊敬呢,原来他和二弟秉义以及国子监祭酒徐元文都是顾炎武的外甥,三人从小受顾炎武的教育,分别中状元探花,号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徐干学中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使他名满天下,是名副其实的文章泰斗学界领袖,王渔洋,孔尚任朱彝尊洪升等著名作家学者都经常在徐府唱和盘桓。洪升后来在写给徐干学的《上徐健庵先生》诗中说:“二十余年朝宁上,九洲谁不仰龙门?三千宾客皆推食,八百孤寒尽感恩。”,可想而知当时徐干学的学问以及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这样的老师,纳兰有何理由拒绝呢。纳兰性德崇拜他,一者是倾心于徐干学的渊博学问文章超绝,一者更是对儒家为核心的汉族精英文化的倾慕向往。徐干学也早从其弟徐元文那里听说了纳兰的文名,不过在纳兰拜见他时,徐干学装做很冷淡,故意要考考他,要他谈谈“经史原委和文体正变”,纳兰虽然稚气未脱,但胸有成竹,在一代宗师徐干学面前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徐干学暗自惊叹。不过作为长者,徐干学还针对不久前发生的辅政大臣鳌拜专擅弄权的事,告诫他要忠于皇帝,为了防止纳兰少年得意,骄矜傲慢,把他还带到自己的书房,让他观看自家所藏的宋元诸家的经解著作。纳兰当时并不理解,觉得自己尚是个十八岁的少年,未有官守,没有和朝廷发生任何关系,对皇帝还谈不上忠于不忠,后来熟读徐干学推荐的宋元经书,纳兰有了新的感悟,自是更加佩服起徐干学来。当然反过来说,徐干学对纳兰关爱有佳和他所在朝廷显贵家庭不无关系,纳兰的目的当然是要从老师这里学到汉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徐干学也多少有些想同过给纳兰授业解惑交结朝廷权贵,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徐干学对纳兰思想上甚至人生观上的影响。

康熙十二年,纳兰性德要参加这年礼部主持的会试了,他兴奋而充满信心。试卷顺利地通过了阅卷的各个环节,被考官加圈加点,皆认为是奇文,最后作为优秀的试卷推荐给内阁保和殿大学士杜立德,礼部尚书龚鼎孳等主考官,结果被录取为贡士。成为贡士,这让纳兰性德非常欣喜,可是正当大家争取参加最后一关的殿试时,纳兰性德患上了寒疾,不能参加殿试了。此时纳兰性德心如刀绞,再加上之后他的贡士朋友韩菼廷试时中了状元、王鸿绪中了榜眼、徐秉义成为了探花,这对一心想博得功名甚至夺魁的纳兰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本来朝廷规定,贡士如果因丁忧或别的原因而不能参加本科殿试的,可以声明事由告假,称为“告殿”,告殿者可以于下一、二科参加殿试进行弥补。纳兰性德病情这时却越发严重,而且有功亏一篑的感觉,情绪十分低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