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214部分(第1页)

第214部分(第1页)

阅历,至弱冠之年必可成为一方良吏;至于陆诚嘛。他平日里的嬉闹之心到是与你有些相像……”

说着荀彧便瞪了陆仁一眼,意思是这就是典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陆仁都把别人陆诚给带坏了:“不过我观此子平日里虽喜嬉闹,但目光深沉,有坚韧不屈之态。此外还有一点我注意到,就是你随军出征,留陆诚在萌村的时候。他聚乡勇整顿兵甲而巡警乡里,亦或是率乡人修缮水利、护送萌村钱粮赀货到许都等等诸事,无不进退得法。我亦曾有意的试问于他。发觉他胸中颇晓军事,有统御之才……”

“啥!?”

陆仁的眼睛顿时瞪得老大,惊呀之情溢于言表:“阿诚他有统御之才?没搞错吧?他今年才刚刚十八岁,在跟随于我之前只是甄……啊啊。是个破败人家的遗孤。靠乞讨野盗为生。一直以来我也没听他说过有学习兵书战策什么的,荀公你怎么说他有统御之才呢?”

荀彧摆了摆手道:“有些人身上的才干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只需稍加点拨指引便可有所成,这陆诚便是如此了。再说十八岁也不小了,孙伯符向袁术借兵;进而席卷江东的时候也就是那个年纪而已。”

陆仁哑然心道:“天份?怎么我就没有带兵打仗的天份?靠哦!”

荀彧接着道:“话虽如此,但陆诚仍需多读兵书、多晓事理方能以长其统御之能,所以我赠了两卷兵书给他,希望他能用心参读。彼若能学有所成。我到想在合适的时候举荐他在主公帐下试统军兵,用以为将。”

陆仁再次哑然。心说这方面的事看来不用我费什么心了。本来按陆仁的打算,对陆诚、陆信的官职也不要求太高,大概混到个平平常常的都尉、校尉什么的,能够立下些功劳苦劳,然后借此来保证许昌陆、糜两氏的平安也就行了。

可是陆诚与陆信年纪轻轻的就能得到荀彧这样的评价……陆仁知道荀彧一生知人识人、举贤任能那是出了名的,用陆仁的话来说就是《三国志11》中的特技“眼力”,那么现在荀彧这么说那就多半错不了。

也就是说,陆仁可能在最后的这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可能连路都不用帮诚、信铺什么,只要这两小子认认真真的做事就行。因为曹操一向赏罚分明,事情做好了的人就绝对不会亏待。而且陆仁还能给诚、信留下点什么“金手指”之类的东西,相信也会对二人以后的仕途大有帮助。

他在这里张大了嘴巴哑然无语,荀彧见状笑而问道:“义浩,你举荐你身边的两个小子为官,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在里面?”

陆仁回过神来,赶紧的点了点头道:“我也希望这两小子能够成才嘛。”

“成才?”荀彧面色当即一沉:“陆义浩,最该成才的人应该是你!”

陆仁赶紧摆手道:“我再加把劲说不定都能混上九卿了,这还不算成才?所以请荀公你在这口舌之上就饶了我吧。哦对了,差点忘了正经事。”

说着探手入怀,取出了两本用自家雪纸线装而成的纸制手抄本给荀彧道:“我随军归还许都时不是在路上发现了一片盐田吗?不知现在那里修建得如何了?”

荀彧随口应了一声还不错,注意力就集中到了这两本纸制手抄本上,奇道:“义浩,这是?”

“哦,这是如何开采、提炼矿盐的文献。矿盐不同于海盐,一般情况下可能会带有轻微的毒性,要在煮盐工艺上稍加改进,去除掉这些毒性才行。上次因为赶路太急,我没能完全的写出来,事后回想起来就赶紧写了这些。”

荀彧接过手抄本翻开细看,见上面记载着有关矿盐的开采、选取、提纯等等的详细资料,此外还有不少工艺、器械的工本图样,于是便点头赞许道:“义浩,真想不到你对制盐一事也这般精熟。还有你在萌村打制的铁器亦属上乘……水、粮、盐、铁,你都颇有建树,看来日后这大司农一职还真是非你莫属啊!”(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三回 琐事重重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太农令,至汉武帝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为三公之下的九卿之一。两汉时期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只是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渐渐分散,变得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不过在陆仁现在所处的时间点上,大司农一职的职权范围仍然是很广的。

荀彧感慨的说陆仁只要好好干、认真的干,大司农一职早晚会是陆仁的囊中之物,却不知道陆仁在心里连连摇头,因为陆仁这是转抄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再适当的加上了一些现代化学知识在里面而已。按陆仁的说法,他要是没记错的话,矿盐在现代是属于工业用盐,一般是不能作为食用盐的,不过在古代这个物资相对贫乏的时代就将就将就吧。

不过荀彧的注意力似乎并没有在手抄本所记载的制盐工艺上,而是翻来覆去的细看这两本纸制手抄本的质地,爱不释手的道:“义浩,这纸是你那纸坊自家出产的吧?其实我族中也有人懂得如何造纸,但是造出来的纸比起你的这种雪纸实在是相差甚远。”

蔡伦改良造纸工艺并且制出良纸是在公元105年左右,而稍迟一些就进入了东汉的衰败期,再加上蔡伦是宫庭内员,也就是宦官,知识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这改良了的造纸术还没有来得及真正的普及下去就天下大乱了。

而天下一乱,百姓们民不聊生,肚子都吃不饱的,谁又会有心思去造纸?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造纸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因此直到三国末期,文字的载体仍是以竹简、字帛为主。造纸业真正发展起来那还是三分归晋以后的事。

却见荀彧爱惜的抚摸着这两本手抄本,轻叹道:“好纸啊……义浩,我一向不向人求取何物。但今天仍然忍不住想在你这里破一破例。其实也不是白要你的,你那里出产的这种雪纸,能不能便宜一点再多卖点给我?”

陆仁笑道:“这个好说。其实这种雪纸在试制的时候成本自然是要高一些的,不过坊中的工匠熟练之后成本下降了不少,而且产量亦提升了许多。多了不敢说,但荀公你去买的话,多卖个两百幅给你不成问题。”

荀彧表示满意的轻轻点头,又问道:“你那时怎么会想起来造纸的?”

陆仁再笑:“那时昭姬初嫁于我,我没点婚聘之礼给她也说不过去,可是金珠之类的东西又未免太俗了一些。她也不见得会喜欢。偶然间听她说起修补简椟很累、很烦琐,我就想起了纸册之便。

“再说荀公你也知道我一有闲暇就会把自己所知之事编写成籍以求能流传于世,而竹椟这样的东西的确太过笨重,且文字载量有限,绘制图样什么的还多有不便。反观纸张轻便,书写便捷,装订成册的话文字载量亦大。我既然知道怎么弄,手边又有弄出来的条件,那不弄出来干什么?

“这雪纸造出来之后。昭姬一直在帮我较验、转抄各类文献,等再过一阵昭姬转抄好了其它文献我会再送来这里,到时还请荀公另行命人抄录并择人而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