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师范实习生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亩果林成了鸡肋,果农所有的希望都泡了汤。紧接着风沙越来越多,春天一到,雨季尚未来,风却不断袭来,把西山的灰尘,沙粒吹得满城飞扬。县里的小气候受到很大影响。

万老师和县里的相熟的地理老师一起探讨,大家论证了一段时间,万老师亲自去西山考察过。可当他主动向县环卫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环卫局长根本没想听,就说把你的建议放桌上,我们研究研究吧。就让万老师离开了,并且再没了下文。那已经是上任领导班子的事了,那个领导听说因政绩显著早已调到市里了,现任领导当然也想显示出自己的政绩。然而他们所谓的政绩之后呢,常常后遗症需要基层的百姓去承担。

万老师不断地去找县委书记县长陈述自己的考察结果,有理有据,县委书记也说服不了万老师,但自己的政治前途,这个领导班子的政治影响或许就一下打响。谁也不愿放弃这个机会,于是就来了个试点。

其实县里并非重视万老师的建议,不过是一时资金到不了位,不可能把街道全面整修,考虑到会影响交通。于是也同意先试点,但把试点的街道选中县中心的十字街道。那是两条主干道,万老师建议先在一条辅路试点的建议没被采纳。

县里便在春天里,把县城的两条主要街道的百年梧桐树一砍而光,紧接着大兴土木,快速的铺成了两条宽敞视野开阔的水泥马路。把两边的高楼,全镶上玻璃,迅速的使城市变了样,夜晚时打上灯光,确实显得很美。

在县领导在当地电视上大吹政绩,改造城市之功时,夏天到了,两条主干道缺少树阴的遮蔽,燥热无比,加之两边的高楼均为玻璃,玻璃的眩光,热能的反射,热量散不出去,马路上一到中午热气从下往上蒸腾,气浪不断。昔日在大街上梧桐树下聊天喝茶下棋的闲人,一个也不见。小孩子走在路上哇哇叫,大人走在路面上紧皱眉头。沿街各单位的人上下班,快速急行,以便减少点光热对自己的亲睐。而有不少的人想方设法从一些有树阴的小道绕行到单位。秋天里风沙也日渐多起来。

然后县里的进一步改造还要进行下去,消息传来,万老师长叹一声说:“现在社会上流行顺口溜,硕士博士满街走,专家学者不如狗。中国的事就是怪,一说要尊重知识分子,谁都成了知识分子了,一说评职称了,谁都可评教授了。一说文化,喝酒就是文化,吃饭时饮食文化,穿衣是服饰文化,当官的有官场文化,就连过去难以启齿的嫖娼狎妓听说也成了青楼文化。到头来只剩做学问的文化人没文化了。”

真正做学问的人竟然得不到知识发挥的余地,只能够纸上谈兵,而落不到实处,真是文化人的耻辱。

在一次次的上访中,他们也看到了万老师的韧性。就暗地里向一中校长打了个招呼,校长在重压之下,和万老师商量,万老师决不让步,校长就在万老师一次手术之后,以减低工作量为由把万老师调到教务处,实际是让万老师每天坐班,就再无时间去管“闲事”了。

万老师本着人大代表的责任感,本着学科的考证,自己的建议杳无音信。而树却一棵一棵的倒下。一怒之下,给县委书记,县长,环卫局长各去了一封信,称要把自家在县公路旁边的门脸房拆了,为各位领导刻碑纪功。碑上刻着:某年某月,在县某某长领导之下,全城街道生长百年的梧桐树,尽皆被毁。以此流传后人,让县人铭记。你想留名,我就给你留下臭名。

不知是什么缘故,县上的改造工程没再进行下去,一直到主抓基建的县长猝死在歌舞厅里。

(1)第四章 师生交往

当然教师还是靠知识,在大学知识的熏陶下,在自己辛勤的努力下,项东教得越来越顺手,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一个和他们没有代沟没有隔阂,能带给他们一些新鲜知识的年轻教师,即使是交流中,他们之间的话题,追星,MBA;小饰物等等都可以有共同的语言,中学生最向往的不就是神秘的大学生活吗?当初的施老师是位严谨治学的老夫子,学生们对他都存着一种敬畏心理。项东也听说过施老师的课,他总感到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学生毕竟青春年少,活泼好动的天性总是在老师板书时  的淋漓尽致,有的挤眉弄眼,有的趁机说笑,当项东猛然转身时,一些正在说笑的抬眼看老师正盯着他们,脸上的笑容刹那间与匆匆出现的严肃同时挤在脸上。但心理的反应胜过了面部肌肉的反应,于是面部肌肉的表现就不太自然。面部肌肉线条扭曲变化如系列漫画一般,一幅一幅迅速闪过,往往令项东忍俊不禁,拼命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发笑。

由于项东不怎么爱批评学生,也不总是板着面孔说话,课间和学生聊聊天,开开玩笑,正如他对一些上课对自己约束不严的同学说的,希望给你们一个微笑就够了。所以学生不怎么怕他,但也不很调皮,绝大部分同学预习复习还是挺认真的,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自觉性,这也正合了古训“亲其师,信其道”。

一中,这个县最好的高中既代表了全县师资的一流水平,也几乎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学生,由于教学质量好,口碑不错,每年落榜的中招考生宁愿交高额赞助费来就学,当然更集中了县城中大大小小有权有势的官宦子弟。

学校也把正式生和自费生合在一起,自费生比较多,严重超编,每班几乎一半正式生,一半自费生,要把他们都教好实在不容易,教师的压力很重,但优秀的学校优秀的老师就是不仅能把优秀学生塑造成人才,而且能把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塑造成人才,每年高考中榜的就有不少自费生,这或许正是一中盛誉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自费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他们内心里常裹杂着沉重的自卑,也特别敏感。

项东回想起当初自己参加中招时,数学一科失误,结果总分几乎压着录取线,当时他的自卑心理就很强,不愿主动和别人交流,总感觉自己很差什么都不如别人。这种情况首先应培养自信心,自信是自强的前提。因此他讲课时穿插一些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如何遭遇坎坷,又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他讲梵高和向日葵,他讲司马迁和史记,他讲歌王舒伯特……这也正是从郑光廷那儿学来的,中学生应该学会坚强。学会面对挫折。

尽管学生没有言明,但那许多闪闪发亮的眸子早已映射出他们的心灵悸动。

当然也还有极个别学生破罐破摔,或东张西望,或招惹别人说话,要么看课外书,不写作文美其名曰说没灵感,每每见到这种情况,项东就特生气,回办公室和起他老师说起,就有老师安慰项东说:这些学生,家长管不了,现在社会的趋势是有了儿子,家长成了儿子:有了孙子,爷爷奶奶成了孙子。学生有了问题,推到学校,学习又跟不上,不学,学校也管不了。让他们每节课安心听讲是不可能的,只要不影响别人,也只好随他,当教师的第一条就是要平心静气。

作文对学生普遍来说是弱项;而作文的提高是以知识面、阅读面的扩大为前提的。项东就每星期抽时间从报刊杂志上选两篇时事文章,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大家畅所欲言,再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做摘抄如何积累,第一个星期项东找,以后就请同学阅读推荐好文章。鲁迅不是说过吗?凡是成功的作品。都对别人的写作起着一种榜样的作用。他相信这样做是有意义的。语文水平的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努力都对后面的发展起到铺垫的作用。他记得自己的老师曾经说过,高一是学语文的黄金时期。

学习语文若仅局限于几篇课文纵使天才也难以学好,尽管实习生活仅几个月 ,学校也没人提及福利、报酬,但这是教师的责任,责任使人崇高。同时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平台,他要给学生一个长远规划。

学完《荷塘月色》,那种情境、韵律般的语言和谐、富有美感。项东要求学生也写一篇散文,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去感受。

项东从学生写的散文中挑出具有不同风格的、不同层次的几份,公开讲评。若光选优秀的作品,学生往往没什么话好说。如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象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好的作品优点是共同的,有问题的作文缺点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各自见解,也会不断提高欣赏水平。每读一篇,学生激情很高,踊跃发言,或观点一致,意见统一;或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争着论着,各不服气时,甚至评着评着就搞起了人身攻击。

“这篇文章就是好,描写特别细腻。”

“可是,它的详略不是十分得当。”

“我认为得当。”

“不得当!”

“得当!”

“不得当!”

“能这样就不错了。你能写这样好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