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万岁约阿希姆 > 第98部分(第1页)

第98部分(第1页)

由于战争的惊天霹雳,德皇的办公室几乎成了热门景点,门外等候接见的人就差排起长队。这一次,威廉二世没有让夏树久等,但在见面之后,他因为疲惫焦虑的心态而没有给夏树详细汇报的机会——如同赌徒在开盘前的艰难选择,他陷入巨大的迟疑,接着突然下了决心,在夏树带来的作战方案上做了亲笔批注:陆海军各部务必全力配合此行动,不得有畏难不前、抗命不遵之行为……皇帝威廉。

在从皇宫返回航校途中,有报童在向路人和经过的车辆散发号外(号外往往用于刊登紧急新闻,不在报刊的正常编号之列,且大都是免费赠阅)。雨前的空气格外沉闷,夏树拉着车帘的同时并未关闭车窗,一个冒失的报童显然没有看到王子的尊荣,他直接将号外塞了进来。费迪南大公遇刺事件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车上的人莫不被这张突然塞进来的纸片吓了一跳。

“法国飞机向纽伦堡附近的铁路丢掷炸弹,法军巡逻队已经越过我方边境”车窗外,报童们已将这份号外的主旨内容昭告众人,拿到号外的路人莫不停下来仔细阅读,更有不少人随之抬头看天,似乎是在担心法国的飞机会突然出现柏林并且扔下炸弹。

事实上,直到正式宣战之时,法国既未派遣飞机轰炸德国,也没有法国巡逻队越过德法边境的情况出现,这类消息是政治家们用于挑起民众愤慨的伎俩——从前出现过,现在进行着,未来也依然会有。

在夏树和他的新副官搭机离开柏林之后不久,一场大雨倾盆而至,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帝国首都因此洗刷一新,但战争所带来的暴戾之气却将长时间地弥漫于此,唯有和平能够将其驱散。……章节内容结束……》

第139章 大战降临

德国对法宣战的消息,打破了许多人对于和平的最后一线希望。更新最快数日之内,战火即从巴尔干半岛蔓延至东欧、中欧和西欧,欧洲大陆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无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大战。年以来莱茵河两岸人人忧于内心,年以来大多数人料于眼前的事终于发生了。一家德国报纸那天在以枪炮的福祉为大字标题的特刊中欣然写着:“行动起来,才是乐趣所在。”它还说,德国人“欣喜若狂……这个时刻我们盼望已久……目的未达,疆土未扩展到必须扩及之处,强要我们拿起的刀剑决不入鞘”。

获悉德国对法宣战的消息后,英王乔治五世毫不犹豫地签署了总动员令。

这天上午时整,在德国给予的小时期限的最后一刻,比利时外交部的政务秘书德盖菲埃按响了德国使馆的门铃,将比利时政府的复照递交给了德国大使贝洛。回家途中,男爵听到报童的叫卖声,晨报宣布了最后通牒的全文和比利时的答复。他听到人们阅读这些新闻,听到激动地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发出刺耳的惊叹声。

比利时无所畏惧的一声“不”,振奋了人心。许多人认为,这一来,德国可要绕过他们的国土而不致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德国人是危险的,但还不是疯子,”人们如此相互告慰。

甚至在比利时王宫,在内阁各部,也仍然抱着一线希望,人们认为很难想像,德国人竟会明知错误还要自绝于人,蓄意发动战争。但到月日晚,当收到德皇对艾伯特国王两天前发出的个人呼吁姗姗来迟的答复时,最后一线希望也随之消失。德皇的复电不过是再次试图劝诱比利时不战而降。德皇复电提到,“正由于怀着对比利时的最友好的愿望”,他才提出了他的严肃的要求。“正如所提条件已经阐明的那样,能否维持我们以前和目前的关系,依然取决于陛下。”

“他把我当作什么啦?”艾伯特国王大声叫道。自从危机开始以来,这是他第一次失却控制,流露出他的愤慨。就任比利时军队最高统帅之后,他立即下令炸毁列日附近马斯河上的桥梁,以及与卢森堡交界处的铁路隧道和桥梁。他依然未向英、法两国发出呼吁,要求军事援助和结盟。

艾伯特国王不愿为比利时的中立签署死亡证书,但比利时人格外看重的中立地位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打得粉碎——次日上午时,第一阵土灰色的浪涛在离列日公里的格姆梅里希冲过了比利时边境,比利时哨兵从哨所里开了火。

在布鲁塞尔,德军入侵开始后一小时,阿尔贝国王身穿军服,未作任何佩戴,骑马去国会开会。一辆敞篷马车上坐着王后和她的三个孩子,后面跟着两辆马车,国王独自一人在马背上殿后,这个小小的行列沿着皇家大道碎步小跑而来。一路上家家户户挂着国旗,拿着鲜花;街头巷尾满是兴奋激昂的人群;素不相识的人们相互握手,欢笑与呼号交杂一片,每个人的感情,正如有人后来回忆所说,“都被他和他同胞之间的共同的爱和共同的恨的纽带联结在一起。”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朝着国王而来,仿佛人们怀着共同的感情,试图向他表明,他是他们国家的象征,是他们坚持**的意志的象征。甚至不知怎么竟忘了不该出场,也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官们一起在国会窗口观看着这个小小行列的奥地利大使也在揩拭眼泪了。

在大厅里,在议员、来宾以及王后和朝臣就座之后,国王一个人走了进来,将帽子和手套庄重地放在讲台上,便开始演说,只是声音稍有颤抖。他回顾到创建**的比利时的年的国会会议时问道:“先生们,你们是否矢志维护我们先辈留下的这份神圣礼物,使其不受侵犯?”议员们难以抑制自己,起立高呼“是的,是的,是的!”

演说结束后,街头巷尾激情高涨,如痴似狂。一向为人瞧不起的军队现在成了英雄。人们高呼:“打倒德国佬!处死杀人犯!比利时**万岁!”

国王离去之后,群众又欢呼求见陆军大臣。在政府中,陆军大臣不论由谁担任,因为职务关系,平时总是最最不得人心的一个人。德布罗凯维尔先生虽然是个温文尔雅、老于世故的人,但是当他出现在阳台上的时候,也为那天布鲁塞尔每个人同仇敌忾的激昂情绪所感动,不禁流下了眼泪。

这一天,在巴黎,穿着红裤子和宽下摆的深蓝色上装的法国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穿过街道,他们引吭高歌:

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

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车辆绝迹的林荫大道上,走过一队又一队的志愿兵,扛着旗帜和横幅,横幅上写着表示决心的口号:“卢森堡人决不做德国人!”“罗马尼亚忠于自己的拉丁族母亲!”“意大利的自由是法国人的鲜血换来的!”“西班牙和法国亲如姊妹!”“英国人愿为法兰西而战!”“希腊人热爱法兰西!”“巴黎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斯拉夫民族和法兰西站在一起!”“拉丁美洲人誓死捍卫拉丁美洲文化的母亲!”

一条横幅上写着“阿尔萨斯人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受到人群表示敬意的欢呼喝彩。

在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上,法国总理维维亚尼的面色死一般的苍白,看上去已是心力交瘁,但他演说时,仍热情洋溢,辩才雄健。这篇演说和这天每个人的作为一样,被誉为他一生事业中最伟大的一次演说。他的公事包里带着法俄条约的文本,但并没有人对这份条约提出质询。当他说到意大利已“以其拉丁民族的理智所独具的洞察力”宣布中立时,响起了如痴似狂的欢呼声。三国同盟中的这个第三个成员,在考验来临的时刻,果如所料,拔脚走开了。其理由是:奥地利进攻塞尔维亚,是一种侵略行为,从而解除了它对条约所负的义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