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乌龙传说之潜龙迷踪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形状。

张胖不失时机的递来西瓜刀,我接过对准土头盒子就割,不想豆腐一般,没几秒,整个木盒就脱了下来,张胖在一边看的目瞪口呆:“怎么里面还有个铁盒子。”

我也感觉奇怪,这盒中盒,算是什么用意,或者有一定的含义,古人在千年的行为害的我和张胖在这苦心冥想。

想归想,手上的活没停下,只见铁盒上有个蛇头搭扣,我原以为这很难撬开,用足了力气去割他,结果用力过猛,整柄西瓜刀都没入铁盒之中。

这也太豆腐渣工程了,不是铁做的吗,我边骂边打开盒子。

奇异的现象发生了。

四周突然金光大作,好像同时有一百盏电灯一起打开,整个通道全亮了。

铁盒中出现了一个十分晃眼的器物,器物的上方还刻有四个小字:赵正所赐。

我说,这回发了,发了。

张胖不解。

我清了清嗓子:“秦始皇姓赵,史学界有关专家考证,秦始皇生于正月,故起命为正,或写作政。至於为什么姓赵,是他秦始皇出生在赵国,古代有以出生地为姓的习惯。”

潜龙再现

张胖说:“这玩艺我看着除了很亮,也没啥特别之处,也不像夜明珠,那是圆的。”

我说:“你这榆木脑子,光是这四个字,这件器物就是有价无市,但虽说价值连城,就怕没人敢买啊,始皇帝的宝贝。”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太公的故事,这是我小时候听我太婆说的,他老人家活了快一百岁。

当时太公也算是个文化人,跟着金华一个国民政府的镇长做他的文书,具体什么官职我也没什么肯定,其实说白了在封建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县长身边的师爷。

后来抗日战争发生了,胆小的镇长带着一家老少拍拍屁股走人,给太公留了些盘缠和两把手枪,算是打发他自个活路去。

太公一介文弱书生,兵荒马乱的,也用不上手枪,虽有心杀敌报效国家,那也只是想想而已,真要行动起来,也不是说干就干的。

于是太公和太婆商量了下,看这战乱时期,找个平稳的地方是头等大事。

谁知道走了没几天就来到了当时的严州府最北端(就是现在的建德市钦堂乡大溪边村),感觉这边地方比较安宁,当地的群众也十分的热情好客,民风那是十分的淳朴,想了想就留了下来,一直在大溪边村定居。

因为在金华的时候太公就是个写字上茶的,过来新地方后对其他的不了解,于是又重操旧业,在这里办了个私塾,太婆长期跟在太公身边,耳闻目染,肚子里多少也存了些墨水,也能帮上太公的小忙。

于是两人一个负责教书一个负责打杂的的就开起了私塾。(另注:当时这个村还不小的,据说解放前是个县城,直到某个特定的事件发生后,才迁到别处,地位降低为村,说是村,其实也有个镇的规模。)

因为太公本身就有两把刷子,教起书来得心应手,学费还很低廉,教学质量也不赖,所以私塾越办越红,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不说远近闻名,至少在建德一带,门生遍地,慢慢的也小有名气。

话说那年初夏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太公打开私塾大门,刚伸了个懒腰时,门外来了个老者,穿的比较破旧,看样貌是个过路的,太公算是知书达礼对老人家十分客气,又是端茶又是让坐的问他有何贵干。

这老者也不含糊,开门见山就说要太公在此地功德无量,决定收太公做室外弟子。

太公觉得很奇怪,心说我和你年纪差不多大,这合适吗,嘴里却十分礼貌,连称哪里哪里,不敢不敢。

老者收徒的条件也甚是奇特,只要太公给他买副棺材。

太公心里一渗:这老人家还没死怎么就先买起了棺材,而且是给自己的,那收我做徒有何用意。

细问才知道这老者是个风水先生,也是躲避战乱逃生于此,来这后亲人接连生病,眼下一个个都已经离他而去,他感觉一人难以苟活于世,怕是死后也没人再来料理他的后事。

所以在买棺材的同时还请求太公在他死后帮他葬了,地点已经选好,墓穴这几天他自己也会去挖好,太公只需要把棺材送到墓里把土埋好就可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