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孔明真相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当然,孙权对荆州感兴趣,不代表刘备就不可以去获得荆州。问题是,你这边要和孙权争荆州,那边又要抽出兵力搞定益州,这恐怕就勉为其难了吧?正因如此,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蜀汉之败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焉能不败?”

由此可见,《隆中对》不仅没有什么军事价值,反而隐藏着致命的缺陷。不久以后,连诸葛亮自己都发现了这个缺陷。

建安十三年,刘备被曹操大军追赶,诸葛亮奉命出使江东,代表刘备向孙权求救。当他发现孙权也对荆州志在必得时,便不再坚持自己“横跨荆、益”的主张了。赤壁之战后,刘备曾到京口(镇江)向孙权借荆州之地,诸葛亮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诸葛亮认为刘备此行太危险,弄不好会被东吴害死。这说明诸葛亮已经看出了“东和孙权”与“占领荆州”是相互矛盾的,也说明诸葛亮正在悄悄地放弃《隆中对》中的军事战略,不再主张争夺荆州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2)

就在诸葛亮放弃了《隆中对》的时候,刘备却硬是冒险赴京口,向孙权借到了荆州数郡。于是刘备得到了荆州大部分地盘。

刘备之所以不理睬诸葛亮的劝谏,冒险去“借荆州”,不是因为他要执行诸葛亮《隆中对》里横跨荆益的战略规划,而是出于生存压力之下的本能反应。为了给手下两万人马找个出路,他不得不向孙权借地。

然而,刘备“借荆州”是非常勉强的,是隐患无穷的。诸葛亮深知这里面的利害,所以他实际上倾向于放弃荆州,但他又不能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真实想法,因为刘备已经把荆州视若至宝。而刘备又是那样的固执,焉能为诸葛亮而改变?

孙权自借地给刘备后,就一直念叨着索回土地。周瑜还曾出过一个主意:越过刘备而攻取益州。这样可以迫使刘备放弃荆州而向西发展。谁料刘备贪得无厌,不仅要拿下益州,还故意寻找借口,拒还荆州。于是孙刘联盟开始恶化,直至双方反目成仇,刀兵相见。

从刘备“借荆州”到关羽“失荆州”,诸葛亮没有对荆州问题发表过一次见解。即便是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而大打出手的时候,诸葛亮也基本上是一言不发。这一切都表明,诸葛亮的发言权有限,刘备并没有把诸葛亮当作什么总设计师。也就是说,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荒唐的。

刘备得到荆州,靠的是“借”;刘备得到益州,则靠的是曹操的失误。由于曹操怠慢了益州牧刘璋派来的使者张松,致使张松说服刘璋去迎刘备入蜀,这才使得刘备乘机暗算刘璋,从而一举拿下了益州。这里面靠的是机遇和运气,与《隆中对》沾不上一点关系。

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里提到了“横跨荆、益”,但那只不过是歪打正着而已。刘备在军事上从没有倚重过诸葛亮,刘备所实现的“横跨荆、益”和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路并不沾边的。我们也可以推断,当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横跨荆、益”的主张时,并不为刘备所看好。那么,当时刘备为什么要对诸葛亮称“善”呢?这是因为,看重了诸葛亮的政治才干。当时打动刘备的,是诸葛亮《隆中对》演讲报告中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报告中,诸葛亮先是肯定了刘备“帝室之胄”的尊贵地位,又称赞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思贤若渴”等,最后还给刘备打气,说北方老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地热情欢迎刘备的北伐,他还给刘备描绘了一幅“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动人画卷。这些可正是刘备最喜欢听的东西。于是刘备开始感觉到:此人对巩固自己的统治大有好处啊!这也正是刘备对诸葛亮说“善”的原因所在。至于易中天所属的“醍醐灌顶”之类的话,那纯粹是一种无端臆测而已。

总之,刘备之所以请诸葛亮出山,不是因为看中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看中了他能为自己的政治集权带来好处。有关这一点,本人还将在以后做进一步阐述。

(二)易中天读不懂“江东和谈”

“江东和谈”是孙刘两家达成联盟的关键性会谈,刘备派出的代表是诸葛亮,东吴方面的主谈人则是孙权自己。从和谈结果看,表面上似乎是诸葛亮说服了孙权,实际上却是孙权占尽了刘备方面的便宜。可以说,诸葛亮在“江东和谈”中吃亏很大,有辱使命。但是易中天看不出这一点,他认为,诸葛亮在“江东和谈”中对孙权说的那些话是“折冲樽俎的经典,可以看作外交学的绝妙教材。”

本人之所以说诸葛亮在“江东和谈”中吃亏很大,是因为他上了孙权的当,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了如何说服孙权上面,从而牺牲了刘备方面的很多利益。而孙权其实是根本不需要说服的。因为孙权打心眼里就决定了要抗击曹操。

既然孙权本意是要抗曹的,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去费尽口舌地说服孙权去抗曹呢?他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这是因为孙权使出了一个非常狡猾的计谋,而这个计谋着实把诸葛亮给骗住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3)

鲁肃拜见刘备,这本可以视之为孙权主动伸向刘备得橄榄枝。但当鲁肃领着诸葛亮来见孙权时,却突然发现,情况有些不妙。孙权不仅没有积极迎战曹操的意思,反而在“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三国志。诸葛亮传》)而江东群臣则纷纷建议孙权迎接曹操呢。

诸位可能会奇怪,孙权先前不是主动派鲁肃联盟刘备的吗?周瑜和孙权不是早就做出了抗击曹操的决定吗?为什么此时此刻会发生这样的变故呢?

其实,孙权并不是真的要“观望成败”,他只不过要演一出戏给诸葛亮看而已。那么,孙权为什么要演“观望成败”这出戏呢?当然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江东和谈”中的地位,以获得“孙刘联盟”中的最大利益。

孙权深知,刘备是当世豪杰。如果此次孙刘联盟打败了曹操,刘备很可能会马上和自己抢夺胜利成果。所以他孙权不能不防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此次刘备的危急局面,提出一个苛刻的合作条款。

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孙权才故意“观望成败”;即使是面对群臣的迎曹建议,他也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他是想让诸葛亮知道:我孙权并非只有抗曹这条路,其实我也是可以投降曹操的。

孙权这么一演戏,诸葛亮果然就着急了。他上来就对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三国志。诸葛亮传》 )

诸葛亮实际上使了一个激将法,那意思是说:“你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投降,别这么又想打又不想打的样子,这样做会大祸临头的。”

对于诸葛亮的讽刺,孙权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诸葛亮着急起来。你越着急,就越有求于我,未来我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些。

孙权反问诸葛亮:“你让我投降,那么你家刘备怎么不降?”而诸葛亮的回答则是:“连田横那样的人都能守义不辱,我家主公是王室之胄,且英才盖世,为世人所敬仰,这样的伟人如果不成功,只能说是天之意愿,他怎能心甘情愿沉沦下去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诸葛亮的话中依然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这次孙权故意装作被激怒了,他勃然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连用两条激将法,才让孙权说出“吾计决矣!”。但孙权继续沉住了气,他装作很不放心地样子问诸葛亮:“不是我小瞧刘豫州的实力,毕竟他刚刚吃了败仗,他到底还能有多少抵抗之力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