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孔明真相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安。汉中从此成了刘备的地盘。

曹操之所以失去汉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他在战事最关键的阶段离开了前线。那时他忙着自己“加九锡,行天子礼”的事情,所以就没顾上在汉中亲自指挥战斗。可以说,政治上的急功近利,造成了这次的汉中惨败。

刘备并没有从曹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汉中战役的胜利让刘备忘乎所以,他以为自己可以松口气。于是,曹操撤退没多久,刘备也称王了。

刘备称王的结局比曹操还惨:他失掉了荆州,还失去了自己的第一猛将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秋天,刘备手下一帮文武官员领会了刘备想做汉中王的意思,于是联名上表汉献帝,表请刘备为汉中王。

这份奏表这样解释封刘备为汉中王的原因:

自从我们大破曹操于汉中之后,天下英雄豪杰纷纷前来归附。但是我主刘备爵号不够显赫,九锡也未加封,这样很不利于保卫江山社稷。我等奉旨在外,与陛下的联系已经被割断。想当年,河西太守梁统等人推举窦融为元帅,由于通信阻塞,也没有经过皇帝的允许,但他却从此立下了卓越功勋。如今社稷危难,陇、蜀告急,曹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已经危在旦夕,这实在让我等寒心呐。臣等依据旧典,封刘备为汉中王,拜大司马,他将率领千军万马,扫灭凶逆。我们在汉中、巴、蜀、广汉、犍为这片土地建立侯国,所有行政设置都遵照过去的法典。这次自立为王,只是权宜之计,完全是为了我们的江山社稷。等到大功告成之日,我们自然会前来谢罪,虽死无憾。

(《三国志。先主传》;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在表请刘备为汉中王的名单中,共有一百二十位联名者签字,其中有马超、许靖、庞义、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等要员。但名单中不见赵云,也没有刘巴。

赵云和刘巴沉默不语,牂牁太守费诗却是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向刘备上疏说:“殿下您是因为曹操父子篡逆,才不远万里地约众讨贼。如今大敌未克,就先自立为王,恐怕会让人心疑。当年高祖刘邦与楚霸王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结果高祖占领咸阳,抓获子婴,还是把王之位让了出去。现在殿下您还没有走出门庭,难道就想自立为王?我以为这样是不可取的呀。”

刘备本来正在兴头上呢,被费诗的上疏表惹恼了,他立即降了费诗的职,让他去做永昌从事了。

(《三国志。费诗传》: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偪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

第十篇  汉中论策(3)

终于没有人敢当面反对了,于是刘备在群下的簇拥下,在沔阳举行了加封仪式,刘备将王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三国志。先主传》: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刘备自从做上汉中王以后,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刘备是汉室复兴的希望,而刘备也当仁不让地以天下之拯救者自居。但刘巴以为这样不妥,刘巴和主簿雍茂一起上谏刘备,希望刘备暂缓拔高自己的形象。没想到刘备找了个理由把雍茂给杀掉了。吓得刘巴从此再也不敢出头了。

刘备杀臣,虽然堵住了反对者的口,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从此再也没有人来投靠他了。

(《三国志。刘巴传》引《零陵先贤传》曰: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刘备作了汉中王后,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做,比如律令典籍的制定颁布。他特意聚集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让他们共同撰写《蜀科》,这方面自然也费了不少时间。

(《三国志。伊籍传》: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巩固新政权让刘备花去了太多的精力,从而使得他忽视了荆州方面的战局发展。这也正是荆州丢失的最主要原因。然而,新政权又是不得不巩固的,对荆州的忽视似乎也是必然的。用毛泽东的话说:蜀汉之败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焉能不败?

第十一篇  斗争策略(1)

刘备没有给诸葛亮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但却让诸葛亮掌管了行政大权。诸葛亮善于惩治“不忠”、肃清“内敌”,喜欢论资排辈,强调严刑峻法,这些都是刘备所喜欢的。所以诸葛亮很快就摆平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在被提拔为军师将军后,诸葛亮仍然没有机会展现军事方面的才能。他的主要任务是料理刑罚、行政和后勤方面的工作。

(《三国志。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由于法正在军事方面正如日中天,诸葛亮基本上插不了手,所以他暂时放弃了在军事方面的发展。经过一番痛苦抉择,他干脆另辟蹊径,转而谋求政治上的更大空间。

事实证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确有过人之处。他不仅把刘备的后勤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以其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风格赢得自己的政治地位。

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诸葛亮采用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对待军功至伟的关羽,采用“捧杀”之法;对待刘备的红人法正,则采取纵容不法的手段;对待狂人彭羕,则是先“揭发”再“棒杀”。

与此同时,诸葛亮还承担了起草法规和惩治不敬的责任。这些工作都赢得了刘备对他的好感。

(一)捧杀关羽

《三国演义》曾经描述过诸葛亮如何如何折服关羽的很多故事,但关羽实际上从来没有服气过诸葛亮。关羽此人,自倚武功高强,战功卓著,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早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时,关羽就很有意见。鉴于关羽孤高自傲的特点,诸葛亮不仅不敢得罪关羽,还时时处处捧着他。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