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皇太极 > 第37部分(第1页)

第37部分(第1页)

门。望大汗以江山社稷为重,忘却舍妹文娟。”

“铭心刻骨的真情,实实难以割舍。”

“汗王身为一国之主,便婚姻亦当从属于国家利益。眼下国势维艰,尚需全力周旋,即以今日三大贝勒朝贺发难之事,足以说明汗位尚未巩固,愿大汗切莫掉以轻心。”

“代善三人之心我岂不知,然这三人都握有兵权,不可激出变故,故权且隐忍下来。”

“卑职担心他们会得寸进尺。”

“章京放心,我自有道理,一待时机成熟,我自会给他们以颜色。”太宗这才说出召见的本意,“本汗新登大位,天下大势如何,还请章京明告。”

“臣蒙汗王知遇之恩,旦夕思虑佐主之计。愚以为,以当今天下之势,汗王当用‘卑骄利诱之术’与‘自固谈打之策’。”

“章京还当细言。”

“强敌明朝,已历二百六十余年,业已武弱文强,弊病丛生,上欺下骗,纪纲败坏,用兵日久,财力枯竭,然明朝倾举国之力对我,当还大占优势。旷野浪战,明不及我,而死守坚城我不如明。是以,先皇屡次进征,终难长驱直入。臣以为,时机未到,不可强求。而应虚以委蛇,假意求和,麻痹明朝,而我方趁机自固,待国富兵强,敌方出现危机,即发兵进取,一战功成。”

“自固之计又如何为之?”

“无外乎修明政治,开垦土地,息兵养民,举贤任才,严明法纪,福抚汉民,不慕虚名,只求实力。”

太宗听得不觉点头,表示赞许。

“欲成霸业,还要西联蒙古。”范文程继续谈他的兴邦之策,“先皇对蒙古人的政策理当延续下去,明朝所谓以夷治胡之策,即用蒙古人牵制我后金。为此,我方要继续与蒙古联姻,以巩固政治军事联盟,共同对抗明朝。为此,建议汗王再娶蒙古公主为妃。”

“孤的后宫,清一色都是蒙古人了。”

第三部分 熊廷弼经辽第63节 巧施反间计(3)

“这是战胜明朝,一统天下的需要。”范文程再提到朝鲜,“这一国家历来为明朝属国,惟明朝马首是瞻。虽说国力有限,但我后金处于明朝与它两国之间,堪称腹背受敌。故而,要战胜明朝,必先除后患。打疼朝鲜后,没了后顾之忧,方可全力进攻南明。”

“对朝鲜看来非用兵不可了。”

“它与明朝彼此有约,且明朝在其国有军队驻扎,不通过武力给以沉重打击,它是不敢有违明朝圣旨的。”

太宗不免陷入思忖。

“大汗,臣欲动问一事。”

“章京请讲。”

“臣获悉明宁远巡抚袁崇焕,近日要派人前来吊唁先皇晏驾,不知汗王作何打算?”

“自然要以礼相待。”

“臣以为袁崇焕吊唁是假,探听虚实是真,而这正是汗王实现自固大计之良机,何妨将计就计。”

岂料,太宗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何止将计就计,本汗感到袁崇焕实非寻常对手,单凭武力很难战胜,尚需智谋除之,故而此番吊唁定要将文章做足做好,以为日后伏笔。”

范文程此时尚猜不透太宗的心思,但他对太宗这种深谋远虑的机智,已是深为叹服:“汗王英明,为臣不及。”

正月里的沈阳,还满是年味。黏豆包、酸菜、猪肉炖粉条的香气,在大街小巷里弥漫。俗话说,“三九天,猪打腻”,近几日天气格外晴和,连续几天暖融融的南风,使得房檐的积雪开始消融,滴滴嗒嗒化个不住。这样一来,道路则是显得泥泞了。就在这温和的天气中,袁崇焕派来的吊唁使团来到了沈阳。

吊唁使团以都司傅有爵为首,李喇嘛与杨太监为副,一共三十四人。对此次吊唁,在袁崇焕的内部是有争议的。

皮岛总兵毛文龙就坚决反对:“建虏反叛之匪众,努酋反贼之匪首,呜呼哀哉天取其命,乃天朝之喜,理应弹冠相庆,吊唁之举,实属不必。”

袁崇焕自有他的想法:“两国交兵,亦讲礼仪,努酋向为建州卫,亦我朝属臣,表示慰问有何不可?再说,皇太极新立,建匪虚实不明,此番吊唁,正可摸清敌之底细,便去有何不可?”

杨太监也不倾向前往,他是崇祯皇帝派来为袁崇焕助威的。也就是说,谁若不服袁崇焕调遣,杨太监都会代皇帝出面协调。他发表见解说:“对努酋残孽,不可抱一丝幻想,只有尽早全部剪除,方可上悦圣心。”

“杨公公,此行即是为达此目的而为,探得虚实,方可制定攻战之策。”袁崇焕坚持,反对者也就只好顺从了。

吊唁使团在沈阳受到隆重而热情的招待,太宗亲自在皇宫设宴接风,山珍海味。水陆毕集,美酒佳肴,极尽奢华。傅有爵等都感到受宠若惊,免不了对太宗颂德歌功。

席间,太宗命一绝色美女献上鼓曲一折。那女艺人豆蔻芳龄,犹如海棠初放,娇艳妩媚,秋波流动,令人荡魄销魂。檀口一开,若黄莺啼柳,鼓板叮咚,悦耳怡神:

蜀吴交恶动刀兵,

烽火连天毁苍生。

诸葛亮巧用三气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