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青春脚步 之铁血少年行 > 第62部分(第1页)

第62部分(第1页)

指刺辶Α?br>

一个多星期后,部队已经走出了四百多里路。沿途逐渐出现敌军的骚扰和阻击,上级要求全体人员要提高警惕,严防敌军。同时要保证红军大部队的正常行进,不能因为少量敌军的阻挠影响前进速度。

李正荣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睡好觉了。这几天,一到宿营地,就会有敌军的队伍来袭击。李正荣带人出去迎敌,却发现都是些小股的流窜敌军。一看到红军冲过来,转身就拼命跑。几次下来,将李正荣气得满眼都冒火。他不顾一切地穷追敌人,终于抓回来了几个俘虏。上级部门审问俘虏后,通知各部队,敌军可能会对红军发动较大的袭击。李正荣了解到,这些敌人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先头部队。由于蒋介石的剿共中心重庆行营已经发现了大队红军北上,命令四川军阀对红军的行进进行堵截。本来四川军阀巴不得红军快走,不想再搭上自己的力量,但此时军阀的军队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蒋介石控制了。不仅是后勤给养和军火的补充要靠蒋介石,被派到军阀各部队直达基层的政工人员还控制了每一个层次的军官。因此,军阀们还是派出了阻击红军的部队。只是由于行动较慢,这几天袭击红军的都是一些零散的先头部队,但后续的较大部队也在很快地跟进。

吴小春命令李正荣带领李芳武的一排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听候命令,并将一排整个布置在全连的后面随队行进。整个上午,后方和侧翼都有零星的枪声。

前方的路程已经到了亚克夏雪山,李正荣想起上次自己曾经路过这座雪山。那次过雪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年以来,自己已经想不起来有多少次在战斗行军中走过大大小小的不同雪山。尽管经常有人倒在雪山上,但都没有挡住红军前进的脚步。今天,部队要又一次越过雪山,想到连里的老战士中大多数都曾走过这座雪山,李正荣心里有些踏实。

当九连快要临近山脚下时,侧翼突然传来了密集的枪声。警戒部队通知,有近一个营的敌军向前逼近。上级要求九连派出一个排参加对敌军的阻击。

吴小春和杨天庆急急忙忙地跑到后面,对李正荣说:“正荣,你到前面带队前进,我带一排去阻击敌人!”李正荣却坚决地说:“我已经都安排好了,进退守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了!还是不要改变原来的安排,让我带一排前往阻击,你还是在前面带队前进!”吴小春还要坚持自己去,但杨天庆看到李正荣很坚决,就对吴小春说:“行军是主要任务,李副连长既然已经安排好,就不要换人了,免得临时交接耽误时间!”吴小春于是说:“那好吧!正荣,你要多加小心,这些川军在山地里战斗力不高,关键是不要恋战,最多阻击一小时,及时撤回上山。”李正荣点了点头,对李芳武和战士们一挥手:“跟我来!”

李正荣带队到了警戒地点时,敌军已经开始了攻击。李正荣让李芳武将三个班分开在三个位置,利用中远距离射击阻止敌军的前进。敌军的进攻并不是太猛烈,李正荣想起了上级的通告,认定这伙敌人没有力量阻断红军行军。于是让大家避免伤亡,避免敌军的靠近。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正荣带领部队一步步地后退,而敌军的进逼也并不积极。

李芳武跑到李正荣跟前说:“时间差不多了,估计大部队已经上山了,我们也可以撤了!”李正荣看了一下后面的地势说:“敌人逼的很近了,我带一班在此坚守,你带两个班先撤到后面的高地上,在那里向敌人射击,这样敌人无法通过现在我们这个位置。然后我会带人从右侧走另一条路上山。敌人被你们的火力吸引,不会注意我们。敌人盯住你们后,你们立即上山,由于距离远,敌人是追不上的!”李芳武说:“这主意好!但还是我带一班掩护,你带二、三班先撤。上次路过这里时,我就是断后的,路已经熟悉了。”李正荣说:“好!但你们从右侧撤退后,一定要尽快返回到正路上,我会在那里等着你们!”说完,李正荣带着二、三班的战士向后撤了。

后面的高地,直线距离只有不到一百米,但要费力从密集的灌木丛中穿过去,还要沿着崎岖的山路爬上陡峭的山坡。李正荣带队穿过灌木丛时,听到李芳武带领一班的同志向敌人连续地射击。三十分钟后,李正荣一行才到了高地上,从这里向下看,可以清楚地看到李芳武还在阻击的敌人,而敌人已经离他们很近了。可能是因为看到他们火力有限,敌军的进攻变得积极起来。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十一章 少年悲壮长征路(2)

李正荣立即带领二、三班在高地上向敌人射击。突然密集的火力打倒了几个敌人,敌人发现了李正荣他们。立刻有机枪向他们打来,但由于是向上射击,加上李正荣的战士们都很分散,因此威胁并不大。二、三班的战士们还在向敌人射击,而李正荣已经看到,李芳武带的队伍已经开始撤离。二、三班战士们的火力吸引了敌人的注意,竟然没有发现李芳武一行人的撤离。李正荣立即命令停止射击,然后他发现敌人果然向他们这个方向追过来了。李正荣估计了一下,敌军的距离有三十分钟左右的路程。后撤以后,敌军一下子找不到前进方向,不会在短时间内找到他们。于是他下令:“撤!”带领两个班的战士,迅速地向大队红军方向靠拢,并随即上了雪山。

当他们到达第一个山坡时,李正荣看到营长秦浩、连长吴小春正带着陈川和鲜炳文等在那里。吴小春看到了李正荣时,明显地松了一口气:“你们可回来了,大队都已经上山了,我真怕你们被敌人拖住跟不上来!”秦浩说:“任务完成的不错,快些跟上部队吧!”李正荣问道:“李芳武他们上来没有?”吴小春说:“我没看到,但也可能是赶到前面了!”李正荣说:“我们为了摆脱敌人,分成两路撤退,李芳武带了一个班走右侧绕过来!现在可能在后面,你们先走,我再等一会他们!”吴小春说:“你带陈川和鲜炳文再等一会儿,其他人跟我走!”秦浩说:“如果半小时内还等不到,立即上山不得延误!”李正荣说:“是!”,一行人随秦浩、吴小春迅速向山上爬去。

李正荣和陈川、鲜炳文一起等待了约半个小时,却仍不见李芳武一行人的身影。他心里万分焦急。敌军对红军行军前进的威胁已经解除了,即使敌军现在追到这里,他们也不会尾随红军上山,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准备,也吃不了这个苦。唯一担心的是李芳武和一班的同志。李正荣想:李芳武一行也许是走别的路上了山,有上次的经验,他们知道如何过雪山。附近的枪声已经完全停止,想必他们也没有与敌人遭遇。想到这里,李正荣下了决心:“我们走!他们可能是从别的路上山了!”三人立即回身向亚克夏雪山上爬去!

快到山顶时,刺骨的寒冷和飞扬的雪花让他们忘记了眼下正是一年的盛夏季节,虽然几乎被冻僵,但他们仍然顽强地向上攀登。一路上他们看到,尽管做了充分准备,还是有红军战士倒在路旁。但他们一刻也不敢停留,只能不停地咬紧牙关向上。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他们上了山顶。这时,天已经暗下来了。李正荣三人看准大部队走过留下的痕迹,迅速地向山下走去。当夜色完全降临时,他们已经回到了夏天的温暖中,但李正荣心里不踏实,仍然带着陈川和鲜炳文向前追赶。终于,他们看到了红军的岗哨。

李正荣立即找到吴小春:“连长,一排长他们回来了吗?”吴小春说:“还没有看到,但我已经派人到前后去打听了,只要他们过了雪山,总会在队伍里。不过……”吴小春在篝火前看到了李正荣铁青的脸色:“如果他们现在还没过来,今天晚上是过不了雪山的!”朱宏正好走过来检查,听说了这一情况,拍拍李正荣的肩膀说:“你们用少量部队掩护大队行军,已经完成了任务!这种阻击任务本来就很危险,一但跟不上队伍,只能被敌人消灭。为保护大部队,牺牲是难免的!”李正荣痛苦地说:“可是我等了他很久,没有枪声,不会有和敌人的战斗,他一定是上了雪山!”朱宏和吴小春都没再说话。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天黑前没能下山,以红军服装的御寒条件,是熬不过亚克夏雪山的夜晚的。

第二天行军时,李正荣还在设法打听李芳武和一班是否已经回到了红军大队中,但很快他就绝望了,所有被问到的人都没有看到过他们。牵肠挂肚般地思念,让他在行军时常常忍不住回过头来,遥望远方的亚克夏雪山,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唤:“芳武,我的好兄弟,你们在哪里呢!”

李芳武和他所带一班的少年战士们从此就永远地在李正荣身边消失了。生离甚至比死别更加折磨李正荣的心。他在很长时间内都摆脱不了对李芳武和他的一班战士苦苦的思念。

(十六年后的一九五二年七月,有一队参加剿匪的解放军部队在执行任务时路过亚克夏雪山,他们在山上发现了一排十二具整齐的遗骨。从每人随身的武器和已经风干的军装上确认出是当年北上途经亚克夏雪山时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无声无息地朝着一个方向,显然这是一个建制班。解放军带队师长也是当年的红军,他命令战士们集体鸣枪向牺牲的先驱们致敬。

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就地掩埋尸骨,并立碑建起了一座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让英灵们魂归大地。李正荣当年听到这一消息后,曾久久地遥望着亚克夏雪山的方向,心里响起了传向远方的呼唤:“芳武,我的好兄弟,那是你们吗?”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座高耸在红原县亚克夏雪山海拔米处的红军陵墓成了崇尚红色旅游的游客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以有幸前往祭扫为最大荣耀。)

第三十一章 少年悲壮长征路(3)

红军来到了毛儿盖,这里是进入草地的前站。李正荣这是第三次面对草地了,他知道又一次的生死旅途要开始了。经过千里行军,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一路上的后勤补给,无法保证战士们行军中的体力消耗。每天除了少量的青稞麦,几乎没有其它食物。

当地的藏民都已经逃离,一些残破的房屋和帐蓬表明它们的主人已经离开很久了。连续的战乱,使当地已经一片萧条景象。红军队伍集中宿营,但要求大家去寻找粮食,要凑足七天的口粮,为下一步过草地做好准备。

九连的战士们都出发去找粮食。李正荣带着陈川和鲜炳文在一起,他们象其他人一样,逐个帐蓬地收寻。由于红军已经两次经过毛儿盖,在其后,国民党胡宗南部对这里也进行了仔细的清剿,消灭掉了红军留下的一切痕迹,并将当地藏族百姓也都吓跑了。因此,这一次的粮食收集非常困难。李正荣一行走了一天,只是在一个旧帐蓬的一个隐蔽的角落发现了一小袋青稞。但在另一个帐蓬中,鲜炳文却收获了一大堆牛骨头。李正荣说:“这些牛骨头都不知多长时间了,早就不能吃了!”鲜炳文认为,这些牛骨头早都晒干了,煮过以后一定还能吃。因此,坚持将牛骨头包好带回了营地。

傍晚,在李思贵的指点下,鲜炳文将拿回来的牛骨头放在火上烧了一下,然后下锅用水煮。很快,一股牛油的诱人香味就飘荡在营地的周围了。周围的的人们都被吸引过来,不仅有本连的战士,还有其它单位的,大家都想喝上一碗牛骨汤。李正荣原来也没有想到这些牛骨能熬汤,现在他也被吸引得直冒口水,肚子也咕咕响,让他心里直骂自己不争气。他只好也亲自上前指挥,不但在锅里多加了水,还将一些拣好洗净的野菜加了进去,就这样连野菜带牛骨地煮出了一大锅。鲜炳文积极地将煮好的牛骨野菜汤盛给了现场每个人,还给李正荣也盛来了一大搪瓷缸。

李正荣将汤端到嘴边,一股浓郁的香气竟让他顾不上汤还烫嘴,上去就喝下了一大口。汤里的每一片野菜都鲜香的让他陶醉,他拿起筷子夹起野菜吃了几口,他觉得野菜从嘴到胃的行进过程简直成了香甜的梦境。不知不觉,他已经吃下了每一片野菜,喝光了最后一口汤,还将几块汤里的牛骨反复地在嘴里*着。

(三十多年后的七十年代,李正荣在一次家庭聚餐时,看着他的小儿子狼吞虎咽地吃着满桌的丰盛菜肴,突然想起了自己在草地前的那次盛筵。他告诉自己的孩子们,那是在一生中让他感觉最好吃的美味了!)

第二天,红军战士们又外出寻找给养。可是无论怎样努力,已经很难再找到粮食了。战士们都很失望,李正荣看到没有收获,心想这样没法向吴小春交待。他心情焦急地四处观望查找,发现堆集在房后的牛粪中有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青稞粒。他心里一横,将在身后不远处的邓小牛叫过来,指着那一大堆干牛粪说:“你看,把这些牛粪中的青稞淘出来,洗干净再炒熟。” 邓小牛皱着眉头问:“能吃吗?”李正荣说:“应该能吃!”

在李芳武失踪后,邓小牛已经被任命为一排长。他找来几个战士,打来井水,将干牛粪放至水中漂洗,牛粪中的青稞粒由于较重,就沉到了水下,而其它的较轻杂质飘在水上面,不断地被清理掉了。很快,邓小牛就从水下捧上来了一大捧青稞粒。李正荣大喜道:“就是这个了!你多找些人,这里每间房子和帐蓬后面都有牛粪堆,按照这个办法把青稞找出来。” 邓小牛答应着立即去调集人员,开始了牛粪中找粮的努力。

李正荣看着战士们在忙碌,心情稍轻松了一点。他转身又在一些空房屋中到处查看,看到这些空房屋中几乎没有任何能够吃的东西。但他最终还是有了一点收获:在一个灶台旁的架子上发现了一个小布袋,这个布袋小得放在架子上很难被看到,但最终还是被执拗地寻找的李正荣发现了。小布袋是装盐的,布袋底部还残留着大约有一两多盐。这一意外发现让李正荣喜出望外,川北农村的生活经历让他对盐的宝贵有着深刻体会,他珍惜地将盐放在衬衣的口袋中。

几天的努力还是有了收获,全体人员每人都在胸前的军粮口袋里装进了七斤炒熟的青稞麦粉。这就是今后一个多星期的口粮了。

第三十一章 少年悲壮长征路(4)

大队人员进入草地后,开始时行进得很有秩序。由于有了两次穿越草地的经验,每个人都按照要求,紧跟着前面的队伍。到了傍晚,设定的宿营地都经过领导确认。尽管风餐露宿,吃尽辛苦,但每一级领导都知道,只要能够平安通过,就是最大的幸运了。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红军在进入草地前已经长途跋涉近千里,体力消耗极大。特别是一些老弱病人员和妇女,行进的速度很快就慢了下来。

吴小春和杨天庆找李正荣商量对掉队人员的组织和管理的问题。杨天庆说:虽然整个部队后面有收容队,但本连队应该尽量自己解决掉队问题。李正荣表示还是由他来组织人殿后。于是,他带领着陈川和鲜炳文走在后面,如果有落后的本连战士,就督促他们尽量跟着他们一起走,哪怕稍慢一点,也保持着本连的最后一个梯队。

几天后,散落的人员开始多起来。陆续地有一些病号、体弱者、女战士从他们各自的单位掉队下来,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仍然顽强地向前慢慢地挪动。李正荣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困难的行程已经开始了。粮食消耗已经过了大半,但路途还没有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