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青春脚步 之铁血少年行 > 第46部分(第1页)

第46部分(第1页)

地拉住了苏凤的手,一个劲地摇起来。她对苏凤说了几句,然后带着小男孩出门了。

田冬花傻傻地看着苏凤与老婆婆说话,竟不知她什么时候学的藏语。等到老婆婆出了门,她忍不住问:“苏团长,你什么时候学过藏语?”苏凤苦笑道:“我会什么藏语呀!我是将要说的几句话事先找人翻译好,硬记了下来。”田冬花问:“那你刚才同她说什么?

“我让她把乡亲们都找回来!她听了就出门,可能是去找乡亲们了!”

“要是她不回来怎么办?”

“我哪知道怎么办!再从头开始吧!”

不过田冬花的担心很快被证明是不需要的,过了一些时间,有几个男人随老婆婆一起回来。而且,这几个男人会说一些汉语,下面的交流就方便多了。

他们告诉苏凤,土司逃走前告诉他们红军会杀藏人,特别是青年男女都不会放过。他们因为害怕,就躲在周围的山上。婆婆找到他们,告诉他们红军很和气,还要用银元跟他们买粮。他们一听就决定回来看看,因为以前没有哪家军队还用钱跟他们买粮。

苏凤带人跟着藏民来到村边的土地旁,当面与他们论了价钱,然后将银元给了他们。几个藏民竟向苏凤行藏族礼来感谢她们,女战士们开始收割青稞麦,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很少有人注意到有一个藏族的姑娘竟参加到她们的行列中。她穿着很鲜艳的民族服装,虽然衣服有些旧,却仍然很漂亮。她只顾得忙碌地将青稞麦收到口袋中,竟然一句话都没说,直到苏凤看到了她。

苏凤问道:“你是谁,为什么帮我们干活?”那个藏族姑娘说:“我叫索玛,我看你们是好人,买了藏人的青稞就立即给钱。我会脱粒和磨青稞面,我来帮你们。”苏凤正为脱粒和磨面发愁,听到索玛一说,高兴得不得了。立即友好地拉了一拉索玛的手,她们一起干了起来!

干活时苏凤了解到,索玛是那个老婆婆的女儿,而那个小男孩是索玛哥哥的孩子。索玛一家住在这里与汉人的交往较多,除了老婆婆,家里其他人都会说汉语。本来他们家种青稞收成还可以,但军阀和土司要的税收越来越重,日子变得很艰难。这次红军要来,索玛和哥哥嫂子都躲出去了。索玛象是还有什么心事,一直愁眉不展。她详细地询问苏凤她们女红军的情况,好象很关心。

苏凤带领女战士们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后勤的领导又安排宰杀少量的马匹和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她们还在藏民带领下寻找野菜,供过草地之需;特别是按照当地藏民的介绍,还准备了一些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八月下旬,部队接到命令进入草地。准备出发的时候,很多当地的民众前来送行,其中也有一些藏民。在短暂的相处中,他们都真正了解到了红军是好人,是一切为了穷苦百姓的队伍。

第二十三章  茫茫苦草情(5)

索玛在苏凤出发前来找她,要求带她一起走。她告诉苏凤,土司本来说要将她送给军阀的一个团长。由于红军来到了这里,土司躲了出去。但红军走后,土司回来后不会放过她,她不想被土司当作礼物送出去。苏凤一听就对她说:“你要当红军我们欢迎。但你要想好了,当红军要吃苦,还要打仗,很危险。你能受得了这份艰苦吗?”索玛说:“我看你们女红军都象姐妹一样互助互爱。让我和你们在一起,不再受欺负,就是打仗打死了,我也心甘情愿!”苏凤一听,就立即答应带她一起走。她们一起踏上横过草地的行程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困难的历程。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苏凤所在的右路军过的草地是由毛儿盖到巴西和班佑的一段,是若尔盖大草原的东部。用地质学上的话描述,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若尔盖草地的形成是主要是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但这两条河流都不是简单的一道河床,而是支流沟叉乱乱纷纷,在这一段几乎分不出干流和支流。而且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有人曾描述草地: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甚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苏凤带领妇女独立团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走进了草地,苏凤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体验的环境。除了道路上步步险阻之外,草地的天气在第一天就让苏凤有了深深的体会:气候总是毫无征兆地发生突然的变化。上午还是阳光普照,万里无云,烈日晒得身上象冒火。转眼之间突然阴云密布,然后就是雷电交加,暴雨中夹带着冰雹向红军袭来。过了不长时间,转瞬间乌云散去,晴空中又托出了一轮红日。红军们被打湿的衣服很快就穿在身上被烈日晒干了。女红军们在冷热和干湿中煎熬,踩着泥泞的湿草地向前走。荒无人烟的水草地,到处是水,女红军们只能踩在浮在水面上大小不一的草墩上行走,一不小心就滑进烂泥里,越挣扎越往下陷。有的就陷进泥水中再也上不来了。

苏凤看到了几次人员和骡马陷进汙泥的情况,下令所有人员只许排成一列纵队,沿着前面人员踩过的道路前行。但这一要求常常由于有掉队的人挡住了前进道路而无法严格执行。苏凤发现,来自一方面军的掉队人员要多得多。她立刻就想到了原因:一方面军已经在艰难困苦中转战了快一年了,他们的体力都耗尽了。其实即使从外表看,一方面军人员的身体状况也是远不如四方面军。于是苏凤要求自己的部队要尽量地为一方面军的同志多提供些帮助。但即使这样,问题还是越来越严重。从第三天起,她们就看到很多一方面军的同志被简单地埋葬在路边。其实,在行军中连铁锹都没有,根本挖不了坑!死去的同志被放在路边的草地上,然后从草地里搬些泥块、草墩子,把死去的同志盖上,草草垒成一个小坟包就算是安葬了。有的坟头甚至被摆放了一小把鲜艳的野花。

看到路边这样的坟头,苏凤和女战士们忍不住流泪。但苏凤不许大家有任何停留,坚持着不停地向前走。很快,苏凤带领的女红军也有了因体力耗尽倒下的。

一个叫王桂兰的小姑娘由于外伤造成了感染发起了高烧,但她一直坚持着。到了晚上宿营时,一下子就倒下了。排长李开英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李开英说:“可惜,王桂兰不行了。这么小就牺牲了,哎,不要让老鹰野兽吃了身子,向她告个别埋了吧。”女红军战士们已经在一路上流干了眼泪,残酷的征途让她们变得坚强无比。她们不再哭泣,也学着别的同志那样将王桂兰放在一处干爽一点的地面上,然后用手将几块草墩挖下来,简单地将王桂兰盖上了!她们面对着坟头默立了一会,就回到了宿营区。

女红军们有的用一块油布铺在下面,有的则找一块稍微干些的地面就地坐下。她们点起了篝火,喝了些开水,吃了些青稞。然后她们三三两两地靠在一起,白天留给她们的极度疲劳很快表现出了影响,她们都迅速地进入了梦乡。只剩下那值班的篝火在夜色中闪烁。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三章  茫茫苦草情(6)

半夜里,下起了一场大雨。雨水中还夹着小冰粒,将女战士们浇醒了。她们无处可躲,只能将身体互相靠在一些,用一块油布盖住,瑟缩着冻得发抖。李开英、黄秋菊和李思菊靠在一起,用彼此的体温来对抗寒冷。黄秋菊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矮小的身形在黑暗中,蹒跚着向她们走过来。黄秋菊突然间吓得毛骨悚然,她惊叫道:“那是王桂兰,是鬼吗?”李开英已经是身经百战的女战士了,胆子要大得多,她一下子从油布下钻了出来,对着那个矮小的身形说:“王桂兰,是你吗?”只听那个身影回答:“是我!我还活着,给我点热水喝!”说完就倒在了地上。李开英赶紧上前将王桂兰抱了起来,大声地招呼黄秋菊和李思菊,结果很多女战士都被惊醒了。她们用油布临时搭起了帐蓬,将王桂兰放了进去,又在帐蓬中想方设法烧起了火,用脸盆接了些雨水烧开了。

王桂兰这个小姑娘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她喝了些热水,又吃了点青稞面,竟然就恢复了精神。她告诉大家,她在坟中醒来,透过坟包的裂口流进了雨水,流进了她的嘴里,冰冷的雨水让她觉得原来象火烧一样的头脑变得清凉下来,让她清醒过来。她挣扎着推开埋葬她的草堆,从地上站了起来,看到附近还有尚未熄灭的篝火,于是她拼尽气力向宿营地走去。

王桂兰的死而复生让为她忙了半夜的女战士们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她们都喝了些热水,在草地蹦跳着取暖,终于等到了天亮。

天亮后,红军战士们吃了些青稞和野菜后,又开始继续前进。王桂兰的身体非常衰弱,根本走不动道。苏凤安排了一付担架,女战士们轮流抬着她向前走。

路上女红军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情形:就在路旁的宿营地里,有三三两两的红军战士坐在地上。在他们的脸上,结着一层厚厚的冰霜。他们的呼吸和心跳都已经停止,他们所有生命的征兆都已经消失。他们彼此间靠近着坐在一起,显然他们的本意是互相取暖挺过草地的寒夜。但由于他们衰竭的身体根本都没有了残存的热量,因此,他们全身的鲜血都被暗夜的严寒所凝结,使他们成为固定在草地中的一座座雕像,冷静而沉默地永远保持着沉寂。从他们从容的神态中,人们都能感觉到,他们还在渴望能够通过短暂的休息而重新获得再次前进的体力。这种对向前走的永久渴望被草地的寒夜残酷地冻结了。

有命令从前面传下来:“一步也不许停留。对于牺牲的同志,必须完全留给后续收容的同志处理!”

没有人再敢停留一步,女战士们甚至不再敢多看一眼那些有的昨天还对她们笑着打招呼的死者,她们都知道,如果多停留一步,也许自己也会成为固化在草地的雕像之一,永远地停止前行。

苏凤心情沉重地面对这种严重的非战斗减员,这是她事先根本没想到的。据她的仔细观查,晚上被冻死的以一方面军的同志为大多数。这证实了她几天前的判断:由于一方面军长期转战带给指战员们严重的体力透支,他们本来就已经到了衰竭的边缘。再经过草地恶劣气候的最后一击,让这些身经百战,历尽艰难的刚强铁汉终于倒下了。苏凤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经过中央苏区长期斗争,又走出了上万里路的红军战士一个个在草地里失去宝贵的生命,她不禁痛彻心肺。但她目前所能做的,只有带着她的队伍尽快地通过,因为她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女战士们的承受能力也快要达到极限了。

女红军们所带的粮食,尽管一再节省,但也终于吃完了。其他的红军部队也吃光了仅有的粮食。红军战士们不得不忍痛将战马宰杀掉,将马肉和马皮和着野菜煮食用来充饥。很快,走在后面的部队连野菜都找不到了。只好将一切皮革制品:皮带、皮包、皮马鞍都拿火烤得起泡,然后在水中煮软,再当做美食由大家一扫而光。

经过了五天多的艰苦行军,右路军终于通过被看做绝境的草地,到达了班佑、巴西和阿西地区。

苏凤带领的女红军一踏上坚实的土地,就象是重新回归了人间一样,大家的心情立即变得轻松了。这里有粮食、有水、有牛羊,还有居民。因此,苏凤不再象进草地前那样无奈,可以带着人拿着钱出去找当地居民去买粮食和其它物品。但她也知道,目前的处境决不能算安全。因为在一百多里外的包座就有胡宗南的部队在坚守,挡住了红军继续北上的道路。

第二十三章  茫茫苦草情(7)

前敌指挥部的徐向前和陈昌浩两位领导,向党中央提出由四方面军的四军和三十军来向包座进军。考虑到一方面军的一军减员太多,而三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还在殿后,尚未完全跟上来,党中央同意了这个建议。

八月二十九日,徐向前命令二*团向包座发起进攻。三十日,胡宗南派来的援兵四十九师赶到。第二天,四十九师沿包座河东西两岸发起进攻,但在当天下午被埋伏在山林间的红军八十八、八十九师出击分割包围,胡宗南的四十九师大部被歼灭。打死打伤敌人师长伍诚仁以下四千余人,俘敌八百余人,并有大量的武器和物资的缴获。这一仗的胜利让刚刚被草地的折磨搞得身心疲惫的红军战士立即变得精神振奋起来。走出草地后的形势变得开始有利。

徐向前正在为胜利而心怀喜悦,却接到了毛泽东的通知,于是他和陈昌浩一起却见毛泽东。毛泽东正为一件事着急:左路军仍然停止在阿坝附近,迟迟不向右路军靠拢。徐向前心里其实更是着急:尽管取得了包座大捷,但此处背靠草地,没有回旋余地。一但敌军大兵压过来,根本无法回避正面的作战。以红军目前的实力,决不能做和敌军硬拼这种赔本买卖,否则必然是全军覆没。

毛泽东说:“向前、昌浩同志,我们研究一下,怎样做国焘的工作,请他带左路军尽快上来!再不过来就麻烦了。”徐向前果断地说:“过草地的困难不过于在草地以南物资补给困难。我们可以派出一个团,带上马匹、牦牛、粮食,去接应他们。”毛泽东欣喜道:“这个办法好!第一发电报催,第二派部队接。就这样办!立即以我们三人的名义给国焘发电报,请他快过来!”徐向前与陈昌浩稍做商量,立即决定:“命令四军三十一团准备粮食和物资,待命出动!”

毛泽东发出的电报没有得到张国涛的响应,左路军仍然按兵不动,这让毛泽东心急如焚。徐向前和陈昌浩也一再发电报与张国焘商量,提出以按照中央意见北上为宜,但张国焘仍认为无法执行北上命令。一向沉稳睿智的徐向前急了,他希望陈昌浩能够与张国焘通过电报据理力争:“张总政委说的困难我认为都不难克服。一是噶曲河涨水。他们有一百多人的造船队,就地取材解决渡河工具并不困难;二是粮食不足。可阿坝总比毛儿盖要好得多吧!我们一个人只带了两三天的粮食,不是也过了草地了吗!再说我们还要派部队带粮食去接应他们呢!”陈昌浩为难地苦笑:“只怕没有那么简单吧!”徐向前黯然地不再多说,毕竟即使仅对于四方面军,他也没有最高的决策权。但他已经隐约感觉到,一场大的风暴将会给四方面军的将士们带来难以预测的命运。而这些将士们已经跟随他南北转战多年,行程几万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