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第一日不落帝国 > 第100部分(第1页)

第100部分(第1页)

这些令人脑袋快要炸开的文化差异对于穿越众而言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全部的殖民地均采用双语教学,本地文字语言加汉字和中原汉语,朱罗国属南印度,大部分地区民众使用泰米尔语,所以就是所有佛教寺庙和殖民政府兴办的学校都只授梵语悉昙文和汉语汉字,当地民办的学校教授必选的汉语和可以选择的泰米尔语、土著方言。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会梵语的进不了上层,不会汉语的当不了官。

就连波罗王国都在巨大的贸易利益面前交出了佛教最后的遗产,那烂陀寺的管理权和地产。

只此一项,帝国就花费300万龙元得到最后一个佛国的精神宝藏。数以万计的书籍和经典免于毁灭在战火中,其意义不亚于保护亚历山大图书馆。那烂陀寺的藏书基本都是梵文书写的古典珍藏,多数都是贝叶制成的,在唐代玄奘来的时候是最高峰。几百年来的虫蛀腐化和保存不善之后遗留的200万卷残册也是一笔巨大的遗产。要知道鼎盛时期,那烂陀寺藏书900万卷,有教师2000人,吸引来自中国、日本、高丽等各国的1万多名学生在此求学。这里的教学以佛教传统为中心,传授科学、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和医学等知识。那烂陀寺学者辈出,中国僧人玄奘“西天”取经,就是在那烂陀寺求教佛法。唐代著名的译经家义净也曾在此学习10年。

玄奘修习期间,正是那烂陀寺学术氛围最浓之时。来自各国的学者挤满寺院各处讲堂,院方经常主持各种学术讨论会、公开课和辩论。那时的那烂陀寺就好像一所佛教的“常春藤大学”,所有深奥的佛学思想都在这里传授、研习并流传。

耶诞1193年伊斯兰化的突厥军队攻入印度,把那烂陀寺洗劫一空,放火烧毁了那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那时候,牛津大学等西方高等学府才刚成规模。

新出现的印度经济学家、小额生产性无息贷款发明着、辰基奖得主、波罗王国国王罗摩波罗出任学校校长。他介绍,学校研究生院已经发出邀请,在全世界招募研究和执教学者。从明年开始,那烂陀大学就将打开校门迎接重组后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将就读于学校仅有的两个系:哲学系和生态与环境系。

学校将逐渐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发展人文学科、经济与管理学、亚洲融合、可持续发展和东方语言等科目。

罗摩波罗强调,那烂陀大学的治学方向是国际化和亚洲融合,会与辰基学院、帝国大学、神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积极交流。

他说,那烂陀大学将成为亚洲的灵感和活力,但其传授的知识、擅长的科目和参与其中的人员则是来自各国的。“在印度管用的知识,在任何地方也行得通。”罗摩波罗说。

虽然是一所印度大学,但那烂陀大学可谓是亚洲合作的产物。早在1947年,罗摩波罗就在东亚峰会上倡议亚洲各国携手重建那烂陀大学。室利佛逝、吴哥和中国等国家对此积极响应。

1949年,室利佛逝设立东南亚研究院那烂陀研究中心,并举办相关研讨会,讨论在那烂陀设立国际大学的计划。1950年,帝国政府向重建项目捐款100万龙元。室利佛逝前外交部长、那烂陀国际顾问团团长杨文说,重建那烂陀大学意义重大,印度和东亚的“重逢”将是本世纪的重头戏。

整个超戒寺也成为了藏传佛教密宗和印度佛教交流的核心。

把寺庙办成大学也是解决次大陆问题最好最快的手段,其投入成本和规模收益在诸多选项之中是最大的最久的。在穿越众看来,殖民印度不能选英国的做法,那样太粗暴且没有技术含量了。过高的维稳开支几乎拖垮了英属印度的财政,使得这个殖民地无法为宗主国提供收益而不得不放弃的结果简直就是蠢到家了。

既然异族侵略者能够在印度一次次取得成功,维持着长久而稳定的统治,为什么英国不行?穿越众有的是时间,用好文化和宗教手段,同化印度不会比日本同化琉球动用更多时间。连文字都没有的前民族国家有什么好挣扎的(鉴于识字率低的可怕,几乎不到3%,可以视为没有文字)?在进入资本主义的帝国面前,印度简直就是砧板上的肥肉。(未完待续。。)

第205章 消毒计划

宗教和任何组织一样,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都是万分艰难的。可是一旦变成可以左右社会的庞然大物之后,它就会和所有类型的组织一样追求与之匹配甚至更多的权利。经济组织发展到极致就是托拉斯,可以左右政府,思想文化组织发展到极致,就是左右思想和文化领域与意识形态的派系(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高组织相信你懂的),宗教组织发展到极致就是教会国家(教皇国不仅仅只有欧洲有,所有宗教领袖治理国家的政教合一国家都可以算),军事组织发展到极致就是德意志帝国(这个国家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就是一个有国家的军队而不是有军队的国家),政治组织的极致就是庞大的多国体系中的领导中心(冷战时期的华约和北约就是在组织强度上甩联合国十条街的体系)。

每个正常的国家,都不会出现某个巨无霸组织掌握所有权利的情况。在资源过分向某个组织集中后,社会就很危险了。无数的历史上灭亡的国家说明了一切。秩序和均衡才是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本。

度牒的普及和佛教庙宇非盈利组织制度化自然让所有弊端最大限度的被削弱了。照章纳税的地产田产、慈善福利机构的养老院和孤儿院、教会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等等都慢慢被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所有的原始资金都是各个帝国本土寺院出的,自然这些新开拓的产业都是帝国本土寺院的海外资产。其所有权和管理权自然属于国内本院。而大大小小的帝国本土寺院也在政府出面整合下以各个寺院源流派系合并成了五个较大的宗教法人。

这五个资产过亿的庞大宗教法人团体拥有了足以和西方教廷媲美的势力。在经济上成为了数不尽的巨额信托资产的管理者(帝国组织法规定宗教法人组织的特殊性在于所有名下的财产都是信托资产,是信徒给予这个组织的无需赎回的信托资产,其运作方式等同于慈善基金。而那些主持、方丈、道长和其他宗教的网点负责人和跨国集团在各个区域的负责经理没有很大的区别。而对于这种非营利性的机构,帝国对于其资产收益是免税的,有监管的福利和运作让人放心,这些宗教法人的收益大部分都被帝国强制用于慈善救济事业和基础教育了,收益基本都是负的,其产业很难壮大)。但是这种实力是虚弱的,度牒制度让他们不能随意扩张。宗教大学出来的学生要想进入各个寺庙也要通过极难的考试和选拔。高层的神职人员拥有极为巨大社会声誉和号召力,这些大德高人几乎成为帝国的铁杆。帝国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让自己所奉献一生的事业拓展到异国。让组织更加完美和高效透明。他们对帝国的回报也是惊人的。

海外的宗教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兢兢业业的埋头苦干,很快就打开了局面,极大的推进了帝国殖民事业的扩张脚步。

阿育王和汉传佛教历代高僧留下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被帝国的高僧们100%的利用起来。中印结合的建筑艺术和技术很快就征服了印度的土鳖。从来没有见过十层以上建筑的印度土鳖在见过气势恢宏的高塔和大跨度穹顶大殿内高度过三层楼的巨大佛像之后。很快就跪了。

奴隶制的落后婆罗门庄园主怎么可能和财大气粗的帝国财团比拼技术和物力?在物质上全面被压制,在软件上更是丧尽民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