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抱团打天下:美国施乐公司团队精神创造的奇迹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自从1989 年,施乐荣获巴尔德瑞杰(Malcolm Baldrige)国家品质奖章以来,便被视为是以品质行动著称的公司。每个星期,总有人要求我解释,品质运动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想最好的定义就是最简单、最容易懂的定义:

品质,就是要让客户感到满意。

现在你已经了解,我为了要确使自己达到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视野,因此对于品质运动,我个人的定义有些微不同:品质就是要取悦顾客,除了取悦他们之外,别的都不需要。

在70 年代及80 年代早期,施乐发觉自己陷入了困境,因为有太多顾客对我们的产品及服务态度都不太高兴,更别提完全满意。但是在我们完全失去市场独占的优势、在1972 年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张解除自由贸易之前,使用影印机的顾客也没有太多选择。假如你不喜欢施乐,除了按捺情绪继续使用我们的产品之外,别无他法,不然你只能雇用拿鹅毛笔的修士来帮你抄写。

竞争者环视在以往没有强烈竞争者的情况下,我们说服自己影印机出现夹纸、过热起火,或让聪明的使用者歇斯底里地叫等状况,会取得顾客的谅解,因为情形就只能如此。我们都知道施乐的影印技术不可思议地复杂,也假设顾客都能了解。影印机是一个神奇、昂贵,而且个性令人厌恶的小盒子,你必须有耐心地忍受它的种种怪脾气。

1975 年7 月,施乐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谈妥了政府的反托拉斯行动。施乐同意放弃很多目前拥有的、单色纸张影印技术的专利保护权,因为施乐自认在市场上占有不可限量的优势;而且假如拒绝核发执照给初出茅庐的竞争者,公司的专利权迟早还是会受到侵犯。

假如你是重达900 磅的长颈鹿,即使周围出现一些竞争者又能奈你何?

接下来的5 年内,美国地区总共出现了147 种不同功能、不同机型的影印机,到了1982 年,施乐原来拥有的80%的市场占有率(计算方式和1976年一样,以影印机安装的数量计),往下掉到13%。这些令人惊骇的数字及急降直下的故事,都记录在大卫·柯恩斯,与大卫·奈德勒合著,于1992年出版的《黑暗中的预言家》(Prophets in the Dark) 书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业务主管最糟的恶梦成真,事实上,它就是真实的事件。

能让施乐度过那个难关,仍然挺立于市场上的原因之一是,施乐在当盛时期建立的优秀销售操作系统。当时几乎是一夜之间,施乐就受到至少10家日本公司的围攻,而其中许多公司订定的影印机售价,比施乐实际的造价成本还要低。屋漏偏逢连夜雨,IBM 和柯达也在此时推出高品质的产品,以中、高价位进入市场,向施乐的优势挑战,并使得整个市场的竞争情况沸腾。

假若施乐没有训练精实的销售团队站在第一线,为每一笔业绩努力争取,它早就完全瓦解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竞争者早期贩卖的是非常劣等的产品——虽然他们很快就学会如何改善产品的品质;而IBM 及柯达则还学着该如何将新产品推出他们传统的市场①,因而进度缓慢。幸运的是,从柯恩斯于1982 年到东京去,并对“全面品质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产生兴趣的那天起,所有竞争者的学习曲线和我们持续下降的劣势,有了大幅度的转变。“全面品质管制”可说是解释日本企业杰出成功的代名词。

接着在后续的8 年里展开,甚至到目前也还在进行中的,是美国特有的、施乐独特的全面品质管制。这个活动的核心是标准化,而顾客则是它的灵魂。

传统观念里,高品质的产品就是要完全按照说明书制造,必须成功地通过检验,而且要在被丢出窗外、卡车辗过之后,还能继续使用。品质运动的早期推动者认为,顾客也许根本不会想将产品丢出窗外,或开卡车从产品上面辗过,因而根据如此的洞察,他们的结论是,产品的品质必须依据顾客所说的(或是他们的猜想)为准。

柯恩斯在品质管制上采用此一理念,并将它和自己的理念结合。施乐需要由竞争者及产业外的领导者,学习如何改善产品及生产过程。我们开始搜寻好的想法和主意,不在乎来源为何,只要它们能使我们成功。

革命性的主张!柯恩斯运用这些想法使施乐返老还童,重回竞争市场。

没有终点的赛跑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有关品质的浓缩版本。也许你已经由其他书籍或杂志中读够多的资讯,了解了它的基本概念;但是你也许不知道,施乐是走狗运才有如此的结果。假如发现全面品质管制的人不是我们的最高总裁,那它永远不会被施乐采用。

跟施乐大部分的主管一样,我曾面对数百位,甚至数于位渴望学习品管的人,讲授相关课程,使得他们能向自己的机构或组织介绍这个概念。而我们自己的顾客,也一直询问这方面的问题。我告诉他们,假如公司的最高层主管没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就不应该再谈品质了。你必须拥有总经理与资深经理百分之一千的支持!想介绍品质观念给抱持怀态度或不起劲的上级,失败的机会和挫败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假如在提出品质议题时,你的主管两眼无神,或急着要赶搭电梯,我想你就省省力气,别再试了!

关于品质,另外一种容易产生的错误就是没有耐心。品质不会在一夜之间有所突破或改变。每当我针对品质做演说,解释品质不可能在两三年之内提升时,就看到房间内一张张失望的脸孔。“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改善呢?”

有人问。“要好几年。”我不是故意逃避这个问题,因为真正的答案是永远。

提升品质,永远不会有结束的时候,因为好还要更好。大卫·柯恩斯将品质提升比喻成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

在施乐,这项竞赛每天都在进行,有时候,我们必须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前冲!

1988 所决定报名角逐MalcolmBaldrige 国家品质奖时,施乐介绍5046机型参赛。这是一台中复印量的影印机,在刚制造出厂时,客气一点说,这① 全面品质管制的技术,在 1970 年中期由日本富士施乐公司运用成功。它启发了施乐的“全面品质管理”

观念。

机器出现了一些问题。

同年在克利夫兰,只要和我手中的其他产品比较, 5046 型机器简直就像来自地狱的使者,问题层出不穷。克利夫兰当地有一家非常大的律师事务所,经由我的推荐,在5046 型机器上大量投资。我们曾保证,机器绝不会出问题,而且这部机器售价合理,在8000——10000 美元之间,容纸量特大,外型精美,紧适合律师使用;至少我们当时是如此认为。

但是,5046 机型很不争气,它没能将我们描述的各项功能正常运作,因此我们必须把所有的影印机由律师事务所收回;更糟的是,我们当时没有一项适当的产品可以代替。在其他的客户中,我们尚能生存,因为我们将所有服务人员都送去维修影印机,但是律师事务所的案子全盘失败了。让我们更痛苦的是,客户的反应非常温和,他们只是失望而已,而不是气得拍案大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