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没有先进行扎营,就是想了解一下晋军的状况,然后再决定是立刻发起进攻还是先营改日再战。
斥侯兵很快就回禀了回来,原来晋军在界桥早已派兵来驻守了,驻守界桥的军队由马隆亲自率领着,大约三万人,大部分为步兵。
一看到晋军在兵力上和背装备上都显着地落后,罗宪的嘴角,微微地落出一丝笑意,这一仗,他是势在必得。
罗宪素来以沉稳干练,善到硬仗而称着,但也并不意味着罗宪就不会打顺风仗,现在蜀军以骑兵压倒多数对阵晋军步兵,罗宪丝毫不会怀疑这场战役蜀军可以轻而易举地获胜。
没有扎营的蜀军在原地经过了一个多时辰的休整,中午的这一餐也就是简单地吃过一些干粮对付了过去,等到日头偏西的时候,天气不那么炎热之时,罗宪下令发起进攻。
对面晋军的营帐便是罗宪的目标,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宿营,是因为罗宪已经决定今天晚上在晋军的营地之内夜宿了,有现成的扎好的营帐,又何须自己费力气去搞,罗宪的目的很明确,在天黑之前结束战斗。
蜀军骑兵一听到有仗开打,立刻变得兴奋起来,人是如此,战马亦是如此,全军团上下,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人喊马嘶,斗志昂扬。
担任首攻任务的是邓朴的青龙军和傅募的白虎军,罗宪的命令下达之后,二将是精神振奋,立刻点起本军人马,气势滔天,向着界桥南面十里外驻扎的晋军大营一路横冲过去。
蜀军的到来,早已惊动了在界桥南面驻守的晋军副都督马隆。
马隆自从担负起清河和平原二郡的防务之后,就积极地进行着备战,欲守二郡,就必须要先守住清河的门户界桥,只有御敌于国门之外,才可以确保清河平原二郡的安然无恙。
马隆此次在界桥,并没有投入其全部的兵力,而仅仅只率领了三万的步兵,另外四万步骑,则被马隆布署在了其后翼的位置上,随时可以对界桥进行增援,同时为防不测,马隆还是安排好了退路。
当蜀军发起进攻的时候,马隆亦是轻笑一声,大声喊道:“出战!布阵!”
晋军营门大开,数路大军鱼贯而出,在界桥开阔而平整的平原之地上,从容不迫地布阵迎敌。(未完待续。。)
第1025章 马氏偏厢车
邓朴和傅募率领着骑兵如旋风一般,狂飙突进,很快地就迫近了晋军战阵,不过他们惊异地发现,晋军并没有排出步兵的方阵,而是排出了战车的战阵。
这种战车,蜀军丝毫都不陌生,正是蜀军步兵所使用的偏厢车,尽管有些一差别,但还是大同小异的。
马隆从小就喜欢搞研究发明革新创造,这一点倒很象马钧,尽管马隆是兖州东平人,和出身在扶风马家的马钧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做为这个时代比较有名的兵器革新家,二马的名声确实很大,马隆从小就对马钧很崇拜,对马钧的各项发明创**不释手。
当刘渊在并州起兵叛乱之时,远在兖州的马隆就怀有一颗忧国之心,胡人的强大在于骑兵的厉害,如何有效地抵御胡人的骑兵,是摆在晋军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马隆当时也只是兖州的武勐从事,只是一个四百石的小官,按理说这样的大事本不是他该考虑的,不过喜欢钻研的马隆还是从前人的创造之中,研发了对付骑兵的武器偏厢车。
当然,这在之前,刘胤已经在河西战场上改进创造出新的偏厢车,并投入了实际的应用,大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但消息的闭塞并没有让马隆知晓此事,他也更没有机会看到蜀军的偏厢车实物,马隆将他所有的精力都孜孜不倦地投入到了偏厢车的改进和研发之中。
直到后来刘胤的偏厢车在冀州战场上运用,马隆才知晓刘胤早已先他一步研发出了偏厢车,这让马隆不禁很懊丧。当然马隆的这个懊丧并不是因为刘胤先研制出了偏厢车,毕竟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专利可言,马隆沮丧的原因是因为他很清楚偏厢车的威力,而蜀军抢先掌握这种武器,对晋国骑兵的打击是很大的。
马隆不知道的是,其实刘胤这个偏厢车就是跟着他偷学的,史上马隆搞出偏厢车来,对付的目标也正是秃发树机能。当时晋军已经是屡战屡败,四位刺史都挂了,就连贾充都吓得腿软,死活不敢到凉州去,找了个和司马炎结儿女亲家的机会推托了。秃发树机能在凉州是尘嚣甚上,无人能挡。
这个时候,马隆临危受命,只率着自己招募来的三千五百勇士便踏上了西征之路,在许多人看来,马隆这是自取灭亡,连续八个月毫无音讯之后,就连一度支持马隆的司马炎也动摇了,认为马隆已经是全军覆灭了。
但随后从凉州传来的消息却是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马隆就是凭借着这三千五百人,千里奔袭,大破河西鲜卑,逼得秃发树机能走投无路,最后被降晋的胡人所杀。
马隆之所以成功地平定秃发树机能,所倚仗的秘密武器就是偏厢车,他依照诸葛亮生前的发明革新改进了偏厢车,在行军的途中,用偏厢车护住步兵,有效地阻截住了鲜卑骑兵的冲击,同时在车后布置有大量的弓箭手。这些弓箭手全部都是马隆特意招募来的精壮之士,马隆在招募时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能拉得开两石的强弓和十二石的弩。这些弓箭手箭无虚发,鲜卑人的每一次进攻都伤亡惨重,马隆行军千里,斩敌数万,彻底地消灭了秃发树机能。
当然这一世刘胤的转世不再让马隆再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而刘胤也正是依靠着盗用马隆的创意,才得以平定秃发树机能的叛乱,也让马隆的偏厢车真正投入到战场,晚上了好几年。
马隆在青州与匈奴人作战之时,倒也使用过偏厢车,不过数量极为的有限,并未形成规模应用。
后来马隆就任讨逆副都督以后,参与到对蜀作战之中,蜀国骑兵的强大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面对战力不输于胡人的蜀国骑兵,马隆又萌生了大规模建造偏厢车的念头。
建造偏厢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木料,铁器,工匠等等,所需极为庞大,马隆没有权限调用这么多的物资,只能是和司马骏商议。
知晓蜀军拥有偏厢车之后,司马骏便同意了马隆的请求,大量地建造起偏厢车来。
有了司马骏的支持,马隆才有机会大建偏厢车。
马隆的偏厢车和蜀军的偏厢车稍有不同,刘胤所研发出来的偏厢车一体结构,为单边设计,马隆的偏厢车则是活动的,车上的偏厢可以拆卸,尽管比起刘胤的偏厢车来,马氏偏厢车有坚固程度上稍有不如,但在机动的性能上,却是略胜一筹的。
由于厢体可以移动可以拆卸,马隆的偏厢车便可以灵活地布阵,厢体位置也可以左右移动,偏厢车在不用改变方向的情况下,可以两面使用。
不过建造这么多的偏厢车所需时间也比较长,直到文鸯和司马骏败亡之时,马隆的偏厢车都没有投入到实战之中。当然进入并州的文鸯和司马骏也用不上偏厢车,偏厢车对付骑兵是一绝,但对付步兵,却未必那么的好用。
这次马隆奉命镇守清河平原,而来犯的蜀军则全部是骑兵,这让马隆很是兴奋,看来自己的发明革新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终于可以在战场上露脸了。
马隆将主战场选择在界桥,一来这里曾是袁绍公孙瓒交战的舞台,二来界桥背倚磐河,地势平坦,正是偏厢车大好的用武之地,当年袁绍在这儿打败了公孙瓒,一举奠定了拿下黄河以北的基础,马隆此次就是想着欲借界桥这块福地,一举打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