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夜谭十记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傩展蔚眯滓恍┚褪橇恕?br>

我们亲眼得见的那位会计主任所导演的这幕趣剧,就是这么来的。你想,他的钱庄老板出了本钱,赊给王家宾一个县太爷的肥缺,叫他跟着来当会计主任,收回本利,哪里知道事出意外,王家宾上任未成,就落水淹死了。如果就此宣告县太爷落水死了,这本钱岂不白白丢进大江里去了?他回去怎么向他的老板交账呢?所以这位会计主任灵机一动,就强迫王家宾的老婆拿出买官的本钱和利钱来。她一个妇道人家,哪里有许多钱?只好交出委任状,承认会计主任的巧妙安排,由秘书师爷冒充王家宾,走马上任,她老实地当师爷的太太。这个师爷不要出一个本钱,就捞到一个县太爷当上了,还意外地弄到一个女人给他做太太,哪有不干的?于是三下五除二,一切都办得很顺利,照会计主任导演的趣剧演下来了。待到他们演的戏漏了底,他们已经捞够了本利,可以卷起行李,逃之夭夭了。这一逃就搞得真相大白,在全县传开了这件奇闻。

这件奇闻,偏偏传到我们下面要谈的一位绿林英雄的耳中,使他干出更加离奇的、惊天动地的事来。

这位绿林英雄名叫张牧之。但是这个名字是后来才知道的,他的本名到底叫什么,已经不可考证了。他在绿林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大家叫他张麻子,或者又叫张大胡子。可能由于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习惯,就是爱把那些不安分接受*老爷们统治,不肯皈依三*义,跪倒在*帜下的贱民,那些甚至起而啸聚山林,和官府做对,造老爷们的反的非法之徒,通通说成是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土匪强盗,而且总是把这些暴民的领袖人物描写成为穷凶极恶、吃人不吐骨头的凶神恶煞,最低限度也要在他们的外形上赋予一些生理上的缺陷,比如张麻子、李拐子、王歪嘴、赵癞子之类。好像这些人都是上天降到人间来的孽星,他们绝不可以有一个长得五官端正的身体、足智多谋的脑袋、忠厚正直的人格和文雅善良的品行。假如把这些只用来形容我们老爷们的褒辞,用去形容那些造反的强盗土匪,岂不是颠倒了世界了?于是我们这位绿林英雄张牧之,也就只好奉命长胡子、出麻子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盗官记(5)

但是我们对于张牧之,却不能不再颠倒一下。因为要实事求是嘛。不管老爷们怎么坚持要叫他为穷凶极恶的土匪,说他是杀人不眨眼的江洋大盗,是个麻子,而且有大胡子(注意,大胡子和土匪常常是有奇怪的联系的,比如有些地方就把土匪索性叫做“胡子”),我还是要说他具有忠厚正直的人格、文雅善良的品德,而且还有一个足智多谋的脑袋。至于身体嘛,长得相当周正,既没有长大胡子,更不是一个麻子,干干净净的,倒像一个人才出众的白面书生。至少比我们天天看到的许多老爷和少爷们要周正得多、干净得多就是了。我这不是造谣,是亲眼得见的哟。

你们要问:“嘿,你怎么亲眼得见一个江洋大盗呢?”我是亲眼得见的。而且我还给他当过……当过部下的。“嚄!更了不得,你倒去给土匪做过部下了!”是的,一点不假,我给张牧之当过部下,而且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上级呢,至少比我们衙门现在这些上级好得多。

“你越说越叫人莫名其妙了!”是吗?听我摆出来,你就不会觉得莫名其妙,而且要说妙不可言哩。

张牧之到底是哪里人,原来名字叫什么,谁也搞不清楚。后来老爷们不愿意把“张牧之”这样一个雅致的名字送给他,在名正典刑的时候还是叫他张麻子。我却仍然宁肯叫他张牧之,不止我一个人,可以说满县城的老百姓都愿意叫他张牧之的,而且还名正言顺地叫他“张青天”哩。

听说张牧之是出生在一个十分穷苦的家庭里,从小受苦,衣食无着,到了刚能端饭碗的年纪,便被送到一家地主老爷家里当放牛娃儿去了。这家地主其实是本县第一块大招牌的大地主黄天榜大老爷的管家,他是从当二地主发家的,所以就特别的刻薄。在这家做工的长工队伍里有一个老年长工,当了长工们的领班,名叫张老大。这个人很有意思,虽说当长工好比是掉在黄连缸里,苦不堪言,他却总是那么乐呵呵的样子。他喜欢和大家说说笑笑,特别喜欢跟大家摆龙门阵。在闲暇的时候,他就用摆龙门阵来排遣大家心里的烦闷。这些龙门阵大半是揭老爷们的丑底子,长穷人的志气的。他还常常摆什么地方出了“神兵”了,什么地方穷人打伙上山立了寨子,自己坐了天下了。这些对于当放牛娃儿的张牧之,就是启蒙的好教材。他从这里吸收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他是多么钦佩那些绿林英雄啊!这个老长工张老大,还识得几个字,能够看懂木板刻印的小唱本,他喜欢在赶场的时候,在小地摊上买几本回来读。他摆的有些龙门阵就是从这种唱本中取出故事来,又根据他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以补充和修改,才摆给大家听的。张牧之拿着那些唱本,简直看神了,他没有想到这里头有这么好看的东西。可惜他是个睁眼瞎子,扁担倒在地上,认不出那是个“一”字。他发奋要拜张老大当老师,向张老大学认字。他向张老大一说,张老大就答应了。不过长工同伴们要他正二八经给张老大磕个响头,拜门当弟子,张牧之也真的给张老大磕了一个响头,喊一声张师傅。张老大乐呵呵把他从地上拉起来,说:“好,我们就来造一回魁星大菩萨的反,叫穷人也当秀才。”经过几年的努力,张牧之居然也能读唱本和别的小书了。这一下简直把他乐坏了,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见什么读什么,甚至陈年的账簿和过时的历书,他都要拿来翻看,长了一些知识。长工们都喜欢这个青年,算是他们中间的小秀才,什么事都爱同他商量。又过了几年,他长大起来,能和长工一样干活的时候,他的师傅张老大突然得病死了,他哭得很伤心。张老大光棍一条,也没有一个亲人,张牧之就自愿给师傅披麻戴孝,送他归山。张牧之在长工队伍中早已是一个事实上的领袖人物,于是他接着当了长工领班。

盗官记(6)

后来不知道又过了几年,张牧之有个妹子来看他,被这个地主老爷一眼看上了,估倒要送到城里向黄大老爷进贡,到黄家大公馆去当丫头。张牧之不同意。结果被地主老爷强拉去先*了,然后送进城去,在半路上就跳水自杀了。张牧之的爸爸和这家地主老爷去打官司,那黄大老爷送了一张名片给县太爷,就叫张牧之一家落得个家破人亡。

张牧之气坏了。他早就知道和这种人打官司是打不赢的,像他在那些唱本上看到的那样,“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他决心照他的老师傅曾经给他摆过的那样办,约了一伙长工,跟这个地主老爷干了一仗,杀了这个坏蛋。杀了老爷又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看着官府来把他们抓去一个一个杀头吗?不行,他们没有别的路走了。大家一商量,就想起张老大给他们摆过的那些绿林英雄,上山扎寨子,自立为王的故事来。张牧之把大腿一拍:“对头,上山去!”接着他给同伴们摇起他新近读过的一本小字石印的《水浒传》,说林冲怎么被逼上了梁山。张牧之的结论就是:“走,我们上西山去!”

过不多久,就传说在这个县的西山一带大山区里出现了一股“蟊贼”,“拦路抢劫,商旅裹足”。这些消息传到县城来以后,县衙门里发的官家文书上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听说他们从几个长工发展成为十几二十个人,从手无寸铁发展到弄到七八支长短枪,倒成了气候了。在这中间,县衙门也派出地方团防队去剿捕过他们,可是从县衙门里的官家文书上又看到,说这股土匪“飘忽不定,难以捕剿”。那就是说,把他们一根毛也没有摸到。

西山一带本来是黄大老爷称霸的地方,是他种鸦片、贩运鸦片和“放棚子”的地方,怎么能容得一股蟊贼在那里出没,打断他的财路?于是他派出自己的家养亲兵去征剿。这些家伙倒都是会钻山的地头蛇,找到了张牧之,打了几仗,可是传出来说,这伙“蟊贼”十分灵活,不但没打垮,反倒给他们缴去几支枪。他们还趁势吃掉了黄大老爷放出去的几个小“棚子”,把几支快枪也弄去了。

什么叫“放棚子”?这里要解释一下。像黄大老爷这样当权的地主,总还嫌用合法的地租、高利贷和多如牛毛的捐税盘剥老百姓太斯文了,便把自己的武装,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偷偷地放进山里去,拦路抢劫行人,私种私运鸦片烟,拉土老财的“肥猪”,绑架勒索,不然就“撕票”,这样来加速自己财富的积累。派人出去干这种勾当就叫做“放棚子”。张牧之他们最恨这种“棚子”了。他们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吃掉黄大老爷几个小“棚子”,拿了他们的好枪,收了他们的“肥猪票”。黄大老爷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放出话去,不把这股蟊贼斩尽杀绝,誓不罢休。张牧之也发了誓,这一辈子就是要专和黄大老爷做对。也带了话进城,有朝一日,他们杀进县城,拿到黄大老爷,要把他砍成八大块。

这样活动了几年,张牧之成了气候,有了二三十个人,二十来条枪,而且颇有一些钱了,出没在几个县交界的西山一带,立了寨子,打起仗来附近的老百姓也可以一呼百应了。他们已经从“蟊贼”上升为官家头痛的“土匪”。黄大老爷晓得这是大祸害,派出家兵去过好多次,“摸夜螺蛳”,夜间远程奔袭的办法也搞过,装成土匪想和张麻子“打平伙”趁势吃掉他的诡计也使过。张麻子就是滑得很,不吃他那一套,反倒是本地老百姓先给他通了消息,他将计就计,把黄大老爷派进来的人吃了,打得他们连滚带爬地跑了回去。官家也浩浩荡荡地派大兵去剿了几回,更是毫无结果。官家的文书上说,那一带老百姓都“通匪”,匪民一家,难以区分。你去剿,都是民;你走了,都是匪,莫奈何。张麻子的名气大起来,县衙门贴出告示,悬赏缉拿张麻子的头,而且他的头的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抬高,由五百元到一千元,后来抬到三千元了。但是这个“长着大胡子的麻子”(这是通缉令形容的),始终没找到他的踪影,而到处又似乎都有他的活动。有些其实不过是善良的老百姓编造起来吓唬地主老爷,希望他们“规矩”一点罢了。当然,这个张麻子的确不抢老百姓,只整那些为富不仁的老爷,那些大利盘剥的大商人,那些本钱雄厚背景很硬的鸦片烟贩子,还有那些刮够了老百姓的地皮,想把钱财偷运出去的官老爷们。对于小贩小商,只要交纳规定的“买路钱”就保护过境。这样一来,那一带的地主不敢歪了,老百姓倒真是安居乐业起来。怎么能不“匪民一家”呢?张麻子怎么能不“逍遥法外”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盗官记(7)

且说有一天,也就是我前面摆的山西钱庄那位会计主任导演的趣剧收场的那一阵子。他们演的这场趣剧沸沸扬扬地在全县传开,再也待不下去了,不得不把已经刮到手的钱财和抓到手的公款,席卷一空,逃之夭夭。当然,他们等不及下一任老爷到任来办移交,也不想要不值钱的什么万民伞、德政碑了,半夜里弄到几乘滑杆和几个挑子,偷出城去,落荒而逃。他们当然不敢去坐轮船,只好照着省城的方向,晓行夜宿,匆匆赶路前进。他们不警不觉,就走进了张麻子的独立王国。

就是这一天,放在山下的“眼线”,上山向张牧之报告:“报告,山下来了几乘滑杆和几个挑子,不知道是干啥子的,看他们鬼鬼祟祟的样子,不会是好人,抢不抢?”

“抢!”张牧之一声号令,带人下山,埋伏在路口。王家宾,哦,应该说是冒充王家宾去当县太爷的秘书师爷、会计主任以及王家宾的老婆孩子一行人走进了张牧之的埋伏圈,一下子被包围起来,一个也没有跑脱。师爷和会计主任一见这些人的行头打扮,就明白遇到了“山大王”了。他们只求能够蚀财免灾,保着脑袋回省城就行了,决定冒充是做生意的。张牧之从他们的行李中查出了大量的金银、钞票和鸦片烟,便猜想这些人大有来头。他问:“你们是干啥的?”会计主任马上规规矩矩地回答:“生意买卖人,规规矩矩的买卖人。”接着又补一句:“我们愿意照规定交纳买路钱。”他绝口不谈他们是从县城逃走的县太爷。可是,到底查出了那张该死的县太爷的委任状。张牧之过去虽然没有见过这样的委任状,可是他认得字,从“委任”“县长”这样的字眼里和那一方省政府的官印,他就明白*分了。他还故意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