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展和“里甲”型税收系统或“保甲”型公安机构的发展之间的共存关系。
④20 年代初商团的发展同样证明企业界急于负责保障社会秩序的愿望。1916
年,对这类团练组织作了严格的规定。这是袁世凯 1914 年解散地方谘议局的
结果,表明了官僚主义的复辟。随着自治运动的发展,商人们要求放宽这种
限制。他们“请政府允各商会自练商团而行自卫”。⑤汉口商会援引汉撒同盟
⑥的先例,要求组织真正的城市联盟,认为如果全国各城市能真正团结一致,
商人将拥有极大之权力。⑦
但是,虽然北京政权的衰落鼓励了自治的倾向,商人们也碰到了消极的
影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维持社会秩序,也没有办法引导经济现代化,因为
经济现代化加速前进的步伐要求有统一的货币和关税制度。这种对强有力的
国家的怀念,在各商会要求“中央”给予指示、发出禁令、纠正错误等数目
繁多的动议中都表现了出来。其结果是商人们即使在要求自治的同时,也不
肯放弃中央集权的好处。他们认为,采用联邦制就可以克服这种矛盾,满意
地调节中央政权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知识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宪法知识的较量,不断地比较德国、奥地利和美
国宪法的优劣。而上海总商会则坚持市政管理和警察职能必须归地方当局负
责,坚持工矿企业不能由中央政府管辖,“不但因为这样会使工业本身的发
展陷于瘫痪,并且还会使中央政府有可能将属于这些企业的权益抵押或出
售”。①因此,资产阶级继续一方面害怕国家政权的专横行为,一方面又感到
自己不能没有它。
在经历了十年的篡夺权力和高压政策之后,资产阶级感到,复兴 1912
年临时约法所建立的共和国法律实体是困难的。1921 年 10 月,商联会支持
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建议各省议会和各商业与教育团体的代表聚集在一起
负责决定政体,保证统一国家,遣散军队和改组财政。②
①《北华捷报》,1920 年 10 月 28 日,第 223 页。
②(邓)峙冰:《时局杂感》,《上海总商会月报》,3。2(1923 年 2 月),《言论》栏。
③谢瀛洲:《中国的联邦主义,对部分省宪法的研究》,第 83、204 页。
④孔飞力:《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控制、自主和动员问题》,载魏斐德、卡罗林?格兰特编:《中华帝
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第 257—298 页。
⑤《“清合呈政府特许全国商会自练商团案”:四川成都总商会代表提议》,《上海总商会月报》,3。4(1923
年 4 月)。
⑥14—15 世纪北欧商业城市的政治和商业同盟——译者。
⑦《“保护商埠安全议案”:汉口总商会提议》,《上海总商会月报》,3。5(1923 年 5 月)。
①《北华捷报》,1923 年 1 月 6 日,第 8 页。
②茹玄:《关于国是会议之片言》,《上海总商会月报》,1。5(1921 年 11 月),《言论》栏。
在 1922 年 3 月至 9 月国民会议开会期间,大会只限于提出一些宪法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