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见势不对,忙从身上掏出二十块银元交给饭铺老板说:“我这儿有二十块大洋,先存你这儿,明早走的时候再取,这屋里人杂,我不能不防着点儿。”
陈赓这话是有意识给团丁们听的。老板受了贿赂,连忙说:“你放心,明天早晨,如数奉还,我这里吃的,喝的,抽的,想用什么尽管开口!”说着拿出几瓶酒,几包烟,把四个团丁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老板又给陈庚指了条路,两名战士又推着陈赓上路了。
连走了几天的路,他们一行才辗转到达郑州。这时陈赓的腿伤势更严重了。他们一到郑州,便连忙找了一家医院。说来也巧,就在两名战士扶着陈赓下地时,迎面走来一位年轻的军官。
尽管陈赓一副商人打扮,这位军官还是一眼认出了他。他惊奇地叫道:“陈赓!你……这是怎么啦?”
陈赓抬头一看,此人是黄埔一期的同学,现在是胡宗南部队的一名高级军官。
陈赓摇摇头,装作不认识对方,他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说:“阿拉弗姓陈,阿拉是从上海来格搭做生意■,依格位长官认错人哦!”这位黄埔同学看看陈康的腿,又看看陈赓的脸,心中疑团仍未消除:真怪了,世上难道有长得如此酷似的人么?可陈赓是湖南人,这人一口标准的上海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将信将疑地走了。
那人一走,陈赓赶紧离开这家医院,乘火车离开了郑州。
陈赓暗自庆幸,多亏有一口流利的地方方言把他骗过,否则,大祸难逃。
“师长,你是跟谁学的这口标准的上海话呀?”一战士凑近陈赓身旁小声问。
“阿拉太太是上海人。”
“噢,你太太是上海人!俗话说:”你学八方话,四海吃得开。‘这趟出来我们要托您的福喽!“一名战士说。
几句上海话,闯过一险关。陈赓三人好不高兴!说笑着二名战士又推起小车吱吱呀呀地上路了。
1933年3 月。春暖花开。
陈赓又回到了上海,第二次住进了牛惠霖骨科医院。这次牛大夫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把他安排在一间舒适且安全的病房。经牛大夫的精心治疗,不到一个月,陈赓的伤就好了。谢别牛大夫,陈赓出院回家了。
陈赓是个闲不住的人。出院后,他找到过去在上海地下工作时的朋友,向他们讲述红军的英勇事迹。他那些充满激情,诩诩如生的精彩讲演,常常使听者为之倾倒,深受感动。当时就有人认为这些故事比苏联小说《铁流》所反映的战斗场面更激烈,气势更雄伟,如果有一个作家把它写成书,一定比《铁流》更令人惊心动魄。
党中央宣传部根据一些同志的记录,把这些故事油印出来,党组织叫宣传部的冯雪峰把这个油印的谈话记录送交鲁迅。鲁迅先生看了十分受感动,便邀请陈赓到他家做客。
听说鲁迅先生要邀请他去做客,陈赓欣喜若狂。他平时就爱读鲁迅的作品,今日有缘相会,他一定要把红军战士的生活和战斗,详详细细他讲给先生听,请先生为红军战士写书。想到这些,他兴奋极了,恨不得立刻就飞到先生家去。
到了预约的那天,陈赓身着灰色线呢长袍,还特地在大襟上面别了一支闪亮的金笔。陈赓照照镜子,自己也满意地笑了:“嘿嘿,行啊,我陈大将军竟是如此风度翩翩!”
妻子王根英在一旁听了,笑道:“瞧你美的!说不了三句话就漏馅儿了,满嘴火药味儿,告诉你,先生可是个大文人,你说话可得注意点儿!”
“夫人的话一定记在心里!”陈赓嬉笑道。
陈赓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秘密来到鲁迅先生的家。
还未进屋,鲁迅就出来迎接了。能见到一位真正的红军将领,鲁迅也非常激动。
陈赓向鲁迅先生行了个鞠躬礼,说:“啊,鲁迅先生,您好!啊,您还和从前一样!”
鲁迅不由得一惊:“从前?!难道我们见过?!”
“是见过,在照片上!”陈赓高兴而又顽皮地一笑。
“哦,原来如此!你很幽默!”
短短几句话,二人都被逗乐了。
鲁迅把陈赓引进书房,特意将陈赓让到书桌前环臂椅子上坐下,自己则坐在书桌旁的藤椅上。
谈话开始了,主要是陈赓讲述。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