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往上游地汉水方向望了望,我失望地接受了元方的意见“你才是城主,你说了算!”
元方得意非凡。
尽管大楚码头那边的确很忙,但为了早日建成大楚新城,我还是调动了200名太昊骑兵支援大楚城的前期建设,主要是为他们先圈起一个临时的村子,再派遣了一些陶匠和建筑匠人参加工程。不过熟练的木匠却一个都没有去,大楚码头上的造船工程正紧,我实在抽不出木匠来,幸好原来大楚就有一些木匠,建房应该绰绰有余。
元方这才有时间向我汇报大楚的发展情况。
看来主要还是受益于我的渡江之行。
戎人对大江一直有难言的恐惧,一直认为在滔天的江水下,潜藏着一种强大的力量,轰鸣的涛声中潜藏着神喻,只有族中的长老,才能与水神沟通,若水神发怒,将会是生灵的浩劫。
前几代的戎人曾经在江边生活过,也在江水中失去了不少生命,后来多数部族北迁,却仍保留了对大江的敬畏。
直到如今,戎人的大事还得让长老们到江边听取神喻。
但太昊族长,也就是如今大楚村长的父亲,竟然是比水神更高的存在!
滔滔江水,在太昊族长脚下,竟然是通行的坦途!
族长所造的神舟,连水神都无可奈何!
被深深慑服的戎人长老带着这消息走遍了有戎人生活周边山林,短时间内就号召了大量的戎人来投。
如果还有不服的,就抛出一个消息:太昊族长找到了以前抱木浮江的戎人!
多数部族立即被这消息击败。
最后的杀手锏是:新的大楚城将建在江边!
这让那些原来从大江边北迁的部族再也无法抵挡。
第二百六十八章 … 寻踪未果
就在太昊九年这不到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大楚取得了此前我难以想象的成功,根据戎族长老的说法,方圆百里内所有的戎人部落都已经投诚,或者表达了投诚的意向。眼下已经抵达大楚的戎人将人口量扩大到了2000来人,如果加上即将并入的部落,总量将在4000左右。为此元方已经将今年大楚村的春耕面积扩大到了12000亩!
这样的人口规模,足以支撑起一座大楚城了,元方必须提前为可能出现的庞大人口准备足够的食物。
但要更多的戎人加入进来,一定得给他们更大的吸引力!
所以元方在春耕之后,迫不及待地要兑现长老们游说时所作的承诺。
大楚新城将建设在大江边,从此,大江将不再是神的居所,而是戎人的近邻。
在大楚村里,元方对新城的选址原则最为清楚:必须靠近大楚码头!
只有在老爸的帮助和指导下,才能保证大楚的发展能赶得上太昊的水平,而大楚自己的码头和木船建设也才能从大楚码头得到最多的借鉴,甚至直接的支援。
元方还不到14岁,尽管已经明确了一城之主的地位,却在潜意识里想要靠近父亲所在的地方。
但我却并不排斥他的想法,大楚村的确应该在一定的时候搬到江边来。
从后世的发展看,靠近大江大河的城市总是在发展过程中享有许多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航运上的便利。等我们地造船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后,以大江为载体的交通优势将比马更有利于探索大江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域。
我想要建设好大楚码头也就这个考虑在里面,尽管大楚码头现在还只是一个,“村”的规模。但在船业发展和航运发达以后,相信那里将很快出现一座新城。这样,码头和大楚之间,不到20公里的地方就会出现两座邻江的城。
3月上旬,春播工作就已经完成,这里的气温比太昊要高,春播时间也大幅提前。
如果按在太昊地经验。第一场春雨后才开始准备播种,但在江边却不可能。第一场春雨来得实在太早,2月中旬就淅淅沥沥地洒了下来,而我们还在开荒!
所以等到播种结束时,已经是山花烂漫了,大江两岸,深绿中处处沁出鹅黄浅绿,一片生气盎然,我也在这个时候结束了在大楚码头的建设。正式开始南方探索之行。
3月7日,长江号载着我和一批物资,再次划向湘楚码头。
此时的湘楚码头已经出现了一批土坯房,在砍伐出来的空地上甚至已经建起了几座陶窑,但可能产量还不是很大,反正村中还没有出现砖瓦房。
“族长来了!”
早上看到信烟升起,湘楚码头上的战士已经在墙头哨位上翘首等候了一整天。下午三点左右才看到船影,而且还是一面墨龙旗先进入视野。
随后村中的族人欢呼着赶到江边,在已经建成的木廊上等候长江号靠岸。
“接着!”
我在船头上将一圈缆绳扔给码头上的战士,随着十多根缆绳抛过去,长江号牢牢地系在了码头的木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