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牛默不作声,俞国振知道他是个性子执拗之人,如今正在想问题,打扰不得,便拉着小莲道:“这事原本怨我,只此一次,以后必不再犯了……对了……那位徐先生如何了?”
“癸泉子道长给徐先生主仆检查了身体,说那位顾仆受惊过度,需要调理一番,徐先生自己倒是无得……”
正说徐霞客,门外就传来徐霞客的声音:“俞公子……俞公子!”
俞国振书房外,自有模范伙的家卫值守……除了小莲等寥寥数人,其余人要想进入,总得通报。…;“请霞老进来吧。”俞国振笑道。
徐霞客一脸兴奋的模样,丝毫没有跋山涉水同时则经历生死之险的疲惫,他见着俞国振,立刻道:“俞公子,你那个问题,我想明白了!”
“咦?”俞国振愣了愣:“果真?”
“对,我想明自了,为何《山海经》中耸述的诸多异兽,如今都已经消失不见,为何孔子还曾见麒麟,如今也是失了踪迹……原因我想明白了!”
“哦,霞老说说,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因为沧海桑田,它们所生存之境发生了变化,而它们自己却不能适应这变化,故此灭绝。”徐霞客兴奋地掏出一个小布包,包里尽是螺壳:“我在蝈人寨子里找到了这些,是夹在石缝中的,不是炯人吃剩的……原本炯人所住的群山,应是水下,地面上升,海底变成了山上,故此这些螺类便死了。同样,《山海经》中所载之物,周围生存之境发生了变化,有的能适应,便留存至今,有的却无法适应,终究灭绝。”
俞国振目瞪口呆,这也可以!
“霞老……为何会想到这个?”好一会儿之后,他又问道。
“前几日得俞公子指点,看《钦州志》中所弓《杜氏通典》之文,又在炯寨中见过蝈寨的风俗。据垌人自言,他们先祖原本是随伏波将军马援南下的将校,后奉命镇守于此,于是世代成为炯主头目。当时老夫便想,原是“没种,奈何蛮习,再一细思……原因丹他……所处蛮夷之地……生存之境发生了变化。由此,我再推之……”
俞国振觉得自己下巴有些不稳了。
他重视徐霞客,不仅因为他是大游龘行家,更是因为他是如今读书人中的异类,就象已经去世了的徐光启,还有已经成为俞国振挚友的方以智,他们不仅饱读诗书,同时对于探索自然奥秘,有着一种执著的精神。
徐霞客方才提出的观点,简单地说,就是八个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对于自然科学来说,这是划时代的进步,将之扩展到社会学上,便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只不过,欧洲人是从自然界推演到人类社会,而徐霞客却是从人类社会逆推到自然界,这就是两者间传统文化的差异之所在,比起欧洲人,中华更重视人伦与社会!
俞国振还没有回过神来,徐霞客啧啧地道:“原来是如此简单之事……也就是俞公子洞察玄机,能窥此细微。”
“这只是细微?霞老,你这可不是细微,这是天地演化之道,是万世变迁之本!”俞国振深吸了口气:“霞老,你所说因为身处环境变化而有些生存至今有些则灭绝之事,我用八字言就,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不错,不错,果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此一语,就道尽天地演化之道了!”徐霞客连连点头,俞国振这八字,确实准确地概括了他的意思。
“霞老,你记得那《杜氏通典》所说,蛮夷之习,类于我中华之上古么?”俞国振又道:“为何我中华得水土膏美之中原、江南,蛮夷则渐僻居于荒山边远之地,无非是我中华圣贤频出,代代有所增进,比起蛮夷,更适应天地之变化罢了。蛮夷不变,我中华能变,故此中华进而蛮夷不进。若是我中华亦不变,则必为后来者所超越,长此而往,便如现今之蛮夷!”…;说到这,俞国振声音忍不住提高了一些:“这又是八个字,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他原本以为,就算是徐霞客这般眼光见识的人,也没有那么容易接受他的观点,却不曾想,徐霞客连连点头:“是极,是极,原本就该是如此,上古之时,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如今只在蛮夷之处才能见到。
俞国振再次吃惊,还不等他回应,就听到徐霞客又说了一句:“唉,此事我原本早就该想得到,玄扈先生编《崇祯历书》时,便有言道,今之法可更于后,后之人必胜于今者也,这不就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么!”
“啊……玄扈先生竟然“说过这话?”
玄扈先生,便是已经去世了的徐光启,俞国振虽然与他也有书信往来,徐光启甚至将自己主编的《崇祯历书》也抄送了一份给他,但俞国振并没有翻阅徐光启已经年迈,而且身居内阁学士之职,根本不可能为他所用。
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是小看了此时的大明读书人!
徐光启那句话,若不是埋没了两百六十年,哪里还需要严复来概括成“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八字!
俞国振吸了口气,让自己平静一些,他知道自己现在在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让大明不,是让中华,不再因循守旧顽固不化的大门,虽然此前,已经有先贤圣哲在用力敲击这门,甚至已经打开了这门,可是却没有惊动门里的人。
他要呼号,要让门里的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有一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