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在1966年台湾出版的《抗日战史》中,对平型关之战是这样描述的:

同年(1937年)9月10日,敌第五师团由怀来攻占蔚县,川原旅团附伪军由怀安南据阳泉。此时我大同战局正在吃紧之时,旋即放弃大同,傅总司令作义率所部到雁门关布置阵线。本战斗参加部队为第21师、73师、84师及独立第3旅,先在广灵、炭堡、乱石关之线占领阵地(平型关之外),由汤恩伯将军统一指挥之。同月(9月)13日敌川原旅团攻占我火烧岭84师之前进阵地,蔚县敌第五师团亦同时向我21师、73师阵地发动攻击,激战终日,翌日(14日)拂晓猛攻广灵城垣,十时广灵陷落。15日陷广灵之敌,续向我73师阵地松林山阵地侧击,刘师长奉滨亲自督战,激烈异常,刘师长身负四创,官兵伤亡过半,我军乃沿平型关左右之线转移阵地。是时汤将军恩伯奉命赴河北南部整理所部,第6集团军孙副总司令楚接替本作战之指挥。阎长官锡山并重新划定第2战区作战地界如下:以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孙楚为副总司令,辖33军,17军,15军,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辖61军,34军,35军,19军。以71、72两师为预备队。

“9月22日,敌步炮联合5000人由灵邱南进,薄暮向我73师平型关阵地攻击。翌日(23日)大举来犯,孙楚副司令当令84师出击,战况激烈,敌我相持不下。阎长官特令傅总司令作义率预备队加入右地区,并与杨爱源联合指挥本区作战,将左地区交第19军王靖国代行,更令第18集团军之115师攻击平型关敌之左侧背。本月(9月)24日平型关正面之敌,增援数千人,猛烈来攻,我军奋勇抵抗,并由傅总司令亲率生力军参加作战,双方伤亡虽重,敌未得逞,时为同月(9月)27日。

“同时(9月27日)我左翼军有203旅正面茹越口敌军大增,步炮联合四、五千人,来攻甚猛烈,该旅227团坚强抵抗,损失惨重。翌日(28日)敌继续攻击茹越口,梁旅长鉴堂奋不顾身,亲来督战,不幸阵亡,茹越口陷落,该旅残部退守繁峙以北之铁角岭阵地。敌由平绥路以汽车输来援军,向我铁角岭继续再攻,我34军虽奋勇阻击,终以众寡不敌,铁角岭亦于29日陷落,敌急向繁峙南进。此时,阎长官决心缩短战线,令各部队向五台山之神堂堡、雁门关、阳方口转移阵地,我军遂自动放弃平型关,本战斗乃告结束。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的平型关之战,要比现在我们所讲的平型关之战的规模大得多。为阻止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在平型关附近地区投入了7个军另两个师,这还不算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的115师。战场的范围也比较大。而115师的平型关之战只有一个师参加,作战的范围则比较小。

115师的平型关之战,是国民党平型关之战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但这却是国民党所组织的平型关之战中的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在国民党的抗战史中,极力掩饰其指挥官战术上的失误,指挥上的无能,士气的低落,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日军兵力多,自己伤亡大。在这次作战中,国民党军队的伤亡大是确实的,但他们却没有指出国民党军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伤亡。同样是与日军作战,八路军的115师为什么会伤亡很少。说日军兵力多是不确实的,其实在整个平型关之战中,日军参战兵力也只有3万余人,而国民党却有七八个军的兵力,这怎么能说是兵力上不占优势呢?

国民党所说的平型关之战,以失败告终,并且失败得非常惨,而八路军115师平型关之战则胜利了,并且胜得非常漂亮。这一好一坏的两个平型关之战,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第四章 国共合作的初期

第四章 国共合作的初期

以平型关之战为标志,国共双方的军事合作,已经从纸上协议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在忻口战役开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确实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在包括武器、弹药、军饷、给养等作战物资方面,给予八路军一定的支援。当然,八路军也是不遗余力地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合作得很好。虽然在这一段时间内,阎锡山的第2战区没有阻止住日军在山西发动的进攻,但还是在八路军的协助下取得了忻口战役的部分胜利,并阻止了日军渡过黄河、侵占陕西的企图。

“山西王”与国共合作

讲到八路军的抗战,就不能不提到“山西王”阎锡山。在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很多活动都是与阎锡山联系在一起的。

提到阎锡山,现在很多的青年人,更包括很多中年人,都知道他。但这个人到底干了一些什么事情,恐怕人们了解得最多的是,“阎锡山匪徒”用铡刀把山西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给杀害了。阎锡山的名字已经与英雄刘胡兰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只不过阎锡山是一位为人们所痛恨的反面人物。其实,他做的坏事远远不只这一件。但是他也曾为推动国共合作做过一些事情,并先于蒋介石与共产党进行联合抗战。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清朝光绪九年农历九月初八(公历1883年10月8日)生于五台县(今属定襄县)的河边村。其祖上都是些“地无一垅”的穷人。直到阎锡山的曾祖父阎兴泰,家庭状况才有转机。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自己在五台县城里开了一家钱铺,字号是“积庆长”,除经营少数杂货外,主要是放高利贷,出钱帖子。同时他以主要精力从事金融投机,利用五台、定襄一带银两与制钱的比价涨落不定的条件,进行买空卖空,投机牟利。这种勾当俗称“打虎”。1900年,阎书堂“打虎”失利,被迫卖光铺内的杂货还债,尚欠两千吊。当时持有该号钱帖子的人纷纷到阎家催帐,阎书堂便带上阎锡山一走了之。

阎锡山是阎书堂的独生子。在其父子双双出逃躲债期间,阎锡山考取了山西的武备学堂。在武备学堂里,他像换了一个人,一改以前贪玩的毛病,学习相当努力,对出操、训练等军事科目,也十分用心。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还当了学生班长。在武备学堂学习两年后,也就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选派各省学堂里的优秀生赴日本留学,阎锡山也在其中。

1904年,阎锡山入东京振武学校。在此间结识孙中山,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随后加入孙中山在军人中成立的“铁血丈夫团”。1910年回国后任山西新军标统,秘密参加同盟会反清活动。辛亥武昌起义后,任山西都督。1912年国民党成立,任参议。后投靠袁世凯,并遵照袁世凯的指令,三日内将山西的国民党党部一律解散,声明脱离国民党。袁世凯称帝后封阎锡山为一等侯。袁世凯死后他又投靠段祺瑞,任山西督军兼省长。在北洋军阀混战中,不断扩充实力。至1926年,他已将地盘由山西扩大到绥远(今内蒙古中部)。1926年,北伐战争时,自称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通电拥护三民主义,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从1928年起,历任国民党政府委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和北平分会主席、平津卫戍总司令、国民党行政院内政部长、西北边防长官等职。连续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发动讨蒋的中原大战,战败后下野,逃居大连。1932年在汪精卫等支持下,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与蒋介石重新和好,再度统治晋绥两省,并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

阎锡山重新出山不久,红军就到达陕北。他马上就感到了共产党对山西的威胁,因此拼命阻止红军进入山西。1936年2月下旬,红军开始东征,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开始了共产党与阎锡山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阎部连连失败,被迫向蒋介石求援,不久红军撤回陕西。但蒋介石派来的援军却赖在山西不走,从而又使阎锡山感到了蒋介石对他的威胁。

这时,阎锡山认为他所面临的威胁有三个,即共产党、蒋介石和日本。一是共产党东征掀起的人民抗日高潮,猛烈地震撼着阎锡山的专制统治;二是阎锡山与蒋介石的矛盾日益激化,面临着被蒋介石吃掉的危险;三是日本人在华北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危险即在眼前。阎锡山在三种不同矛盾的冲突之中,决定采取“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策略。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准备抗日,又不公开与日本决裂;拥护蒋介石,又保持自己的独立;准备联共抗日,又不公开实行合作。企图在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和蒋介石之间维持一种力量的平衡,找到一条能够容许他存在的“夹缝”。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一个都不行。”

阎锡山认为,采取这一策略,既可利用一些进步人士把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抵抗日本人的侵略,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可以顶住蒋介石想一口吞掉他的企图,而且只要他答应抗日,共产党便不会对他采取军事行动。

从此,阎锡山就开始在三种力量之间展示他的处世圆滑的本事。他与各方面的力量都进行接触。在山西,日本人的代表有之,地方实力派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代表有之,共产党的代表有之。当时,在阎锡山处工作的一位中共地下党员说:“阎的会客室里挂着很多像,接见那方面的人就挂出那方面的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从1936年6、7月间开始,阎锡山开始采取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政策,即由亲日反共、压制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一变而为扶植抗日力量,并企图充当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者。1936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出《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国民党“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这份呼吁书的内容打动了阎锡山的心,并“由阎处翻印数千份散发”。

1936年10月,阎锡山把山西籍共产党员薄一波请回来,参与山西的抗日工作。

从1936年10月中旬开始,阎锡山便通过张学良向共产党表示与红军建立联系的愿望。另外,对是否联合红军抗日的问题上,阎锡山还于11月7日对他最亲近的谋士们进行“民意测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