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世界因你不同 > 第49部分(第1页)

第49部分(第1页)

第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需要速度。谷歌的技术平台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帮助谷歌中国公司更快地做出产品(例如24 小时做出春运地图)。但是,谷歌的大部分产品都要经过总部的评估,以确保不伤害别的国家的用户,不违背公司的政策,不造成数据中心崩溃等。这些评估对公司来说是一种必要的保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公司迈进的步伐放缓,让工程师效率降低。

第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信任和放权。谷歌中国的放权程度应该是跨国企业中相当高的,所以能做出谷歌音乐这样全球唯一的产品,也能投资八家本土公司。

如果谈到谷歌中国公司下一步的关键是什么,那么我会说是谷歌品牌的认知和谷歌产品的普及。尽管谷歌中国的产品线已经做得相当好,整体上来说是超越竞争对手的,但是谷歌的品牌认知度还远远不够。很多用户仍然认为谷歌是很遥远的美国品牌,专长是做英文的产品。因此,在离开之际,我特意向总部提出:谷歌中国不可能像美国谷歌那样,仅仅期望优质产品经过网络迅速传播,而赢得市场。在中国,我们需要做很多美国公司不必做的事情,例如使用传统媒体提升品牌,例如到高校传播产品。这些,总部过去都不是特别理解,因此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做了很多试点,也得到很多数据。在离开谷歌之前,我希望用最后的一次汇报,证实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在汇报上,我提到了在过去一年派出工程师走遍300 家高校做讲座,之后衡量出产品在这些高校的使用率的增长。我也提到了今年刻意受邀,做了《天天向上》、《咏乐汇》、《鲁豫有约》等节目,节目播出后谷歌产品的使用率很快有了提升。由此,我提出了一个推广计划,即,经过传统媒体和高校活动提高谷歌品牌的认知度和谷歌产品的普及度。

我想,这是我能为谷歌中国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非常感谢这四年带来的美好回忆,我想,我的身体里已经存留了一份“小飞侠”的天真,它让我一往无前地继续前行。

第十一章 世界因你不同

■中国的大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但我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困惑。面对着望子成龙的父母、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下的学校和老师、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些都让他们很多人在路途中陷于迷失。

■所以,每每离开高校我都会暗自感叹:;是否可能有这么一天,校长引以为豪是该校聘用的那些学识渊博、声名卓著的大师,而非华丽的大楼;校长激情畅谈的是无私的教育理想,而非大而无当的校园?是否还能有这么一天,高校里走出的每一个毕业生都是能得到21世纪企业认可的人才,而不是总是徘徊在失业边缘的‘待业者’?

■最富有的人不是拥有最多的人,而是需求最少的人。(Tlle richesIman is IlOI the olqe whohas the most,but the one who needs the leasl,)

■在过去的20 年,我有幸在乔布斯、盖茨、施密特等人的身边学习成长,我有幸在Pc 时代经历苹果、微软,有幸在互联网时代经历谷歌,有幸看到三家世界一流的公司成长、成功,我有幸在美国硅谷和中国中关村崛起时,在这两个地方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这些职业经验才是我最有价值的资产。我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些资产传授给中国青年。

■我想,帮助更多的中国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应该是有意义、有影响力的一件事,而且是我帮助中国大学生的延续。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我不中国大学生的丌了缘

2009 年4 月18 日,我像以往那样收拾好自己的行囊,伴我一起出行的还是那个“新秀丽”的蓝色超大旅行箱。这个旅行箱伴随我游走了大半个中国,行程达数十万公里。我总像打仗般地穿梭在中国的各大高校,和莘莘学子进行演讲交流。每一次的日程都超乎想象的紧张,我经常披星戴月地辗转奔波于多个城市。

一直帮我组织高校演讲的《大学生》杂志社的编辑王肇辉总把这种奔波笑称为挑战身体极限的活动,而我也因此得到一个外号——“铁人”。这种活动我已经坚持了10年,在我担任谷歌中国区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区的总裁期间,我幸运地拥有“20%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而我将这些时间全部用在我所钟情的大学生工作上。

仅在2009年4 月18 日到4 月26 日这8 天的时间内,我就和同伴辗转于成都、厦门和南宁三个城市,我分别在成都的四川师范大学、雅安的四川农业大学、厦门市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南宁市的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作了6 场励志演讲。演讲的内容全部为公益性质,题目分别是《我学,我成长》以及《成长的十个启发》。

每到一处,我都能看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洋溢着热情与渴望的眼神。我知道,他们是千千万万家长们心中的希望,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正在经历着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但社会中的种种浮躁往往与他们内心的理想发生严重冲撞,他们难免总是会感到迷茫和失望。因此,在每一次演讲中,我都会把大学生成长中的常见问题以故事和案例的形式讲出来,并把我自己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一一告知,并和他们分享我的种种感悟。

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我的演讲而有所启发,然后找到自身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我和中国的大学生感情如此之深?为什么我能将这项工作坚持10年,并希望将其作为终生的事业?

与其说是机缘巧合,还不如说这是命中注定。2000 年,我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工作,当时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招聘大量学生到微软工作,这算是我与中国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有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到微软研究院做暑期工,正由于如此,我才有机会了解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很多想法。

我至今还忘不了和一个暑期工的谈话。这个学生来自中国数一数二的名校,他一直想就未来的规划和我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于是我们坐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一间小会议室里交谈起来。他说:“开复,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而根据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

我没有想到,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对成功的认识竟是如此片面和肤浅。他的想法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通病,那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同一个模式发展,在衡量个人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

渐渐的,我发现,持上述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许多同学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成功与财富、地位和

权力画上等号。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中国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迷茫。而他们在多元社会里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独立的判断力,并逐渐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期望通过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而快速致富,盲目地追随某种社会风潮,并被名利的诱惑蒙蔽了自己的内心。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内心非常焦虑。中国的大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但我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困惑。望子成龙的父母、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下的学校和老师、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些都让他们很多人在成长之路上陷于迷失。

那段时间,我的内心在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件事:

“近百年来,中国青年终于能够接受先进完整的教育,能够有条件专心读书并成为时代的骄子,他们理应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但可惜的是,他们虽然有幸出生在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的智慧!”

从那段时间开始,我就开始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应该马上开始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理想?当一些好心人听到我有这样的想法时,都竭力劝阻我,因为他们担心我会被别人指责为“多管闲事”和“好为人师”。

但最终我摒弃了这些顾虑,因为我想起了父亲一直以来的梦想。

尽管父亲李天民的后半生在台湾度过,但他从来没有忘记祖国大陆。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我经常在医院里陪伴他。那时,他每天都对我说:如果能回大陆去看一看该多好!看到父亲日渐憔悴的脸庞,我知道,这个简单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我痛不可抑。有一天早上,他醒来就告诉我,他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他在水面捡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四个字—— “中华之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